美麗雲南——生物多樣性百科
今天要帶大家了解的是
脊椎動物·王錦蛇
脊椎動物·王錦蛇
Elaphe carinata
脊椎動物,爬行綱,蛇目,遊蛇科,錦蛇屬。別名菜花蛇、臭王蛇、松花蛇、大王蛇。棲息於植被茂盛的丘陵、河邊、庫區等地,國內大部分地方均有分布。照片攝於麗江。
王錦蛇頭部背面為棕黃色,鱗緣和鱗溝為黑色,最終排列成「王」字形黑斑,這正是王錦蛇這一名字的由來。
提起王錦蛇,或許大家會覺得陌生,不過若說菜花蛇,知道的人一定不少。菜花蛇是不少老百姓對它的稱呼,因為王錦蛇身體背面主要為黑褐色,其間規律混雜有黃色花斑,而腹部則與身體背面相反,呈黃色,腹鱗後緣有黑斑,猶如菜花狀。
王錦蛇的幼體和成體花紋相近,最大的區別是幼體背面為灰橄欖色,枕後有1條短短的黑色縱紋。照片中呈現的就是王錦蛇幼體狀態。
王錦蛇是除蟒蚺類之外的大型蛇類之一,成年期體長可以輕鬆超過2米,有成年男性的手臂那麼粗,體重約為5—10千克左右。
王錦蛇擁有極強的食蛇性,這是因為巨大的體型和強大的絞殺能力,使得它可以很容易制服比它小的蛇類。
這一點也得到了科學證實。但更為誇張的是,科學家發現沒有毒性的王錦蛇的「食譜」中居然包含了很多毒蛇,其中就有尖吻蝮等毒蛇。
其實尖吻蝮蛇也算是大名鼎鼎,柳宗元寫的《捕蛇者說》中,永州所產的異蛇指的就是尖吻蝮,而王錦蛇正是尖吻蝮為數不多的「剋星」之一。因為這個特性,使得民間流傳著「一裡有松花,十裡無惡蛇」的說法。
為什麼無毒的王錦蛇能夠對毒蛇產生威脅呢?
研究發現,這是因為王錦蛇能夠對尖吻蝮等毒蛇的毒液產生抑制作用,能夠有效地免疫蛇毒,再加上較為龐大的體型與強悍的絞殺能力,使其面對毒蛇時處於有利條件。
相較於對同類的「殺伐決斷」,對於比它更大更強的物種,王錦蛇的自衛手段就顯得很low了。面臨強敵,王錦蛇會先恐嚇式地咬上一口,如果嚇不到對手,身上的臭腺就會分泌難聞的液體,讓天敵無從下口。
範毅,生態攝影師。連續4年獲得國際花園攝影師年賽大獎,獲2018首屆中國生態攝影大賽野生動植物類一等獎。致力於拍攝中國西部尤其是雲南境內的人文景觀以及生物多樣性之美。
一起來回顧一下
前幾期
生物多樣性百科的知識點吧!
種子植物·苞葉雪蓮:有顏值有能力的super葉!
脊椎動物·紅嘴藍鵲:你的好奇,可能會害得我「拋妻棄子」
脊椎動物·冠斑犀鳥:離婚?不可能!我們要的是一生一世
統籌:連惠玲
文字整理:田源
海報設計:鄭弼尹
編輯:武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