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蛇:蛇體粗大,最大長度可達2米以上。頭部背面的鱗片中央黃色而鑲有黑色邊緣,並形成類似「王」字字樣的黑紋,故外王錦蛇。背鱗表面的強稜明顯。背部黑色,前段具有黃色斜紋,後段斜紋消失而被黃色斑點所替代,賽似油菜花瓣。農民常把它叫做菜花蛇或黃蟒蛇。是一種體大力強,行動迅速而兇猛的無毒蛇,它有一對發達的肛腺,分泌物能散發出特殊的異樣臭味,有人根據這種臭味就能追蹤到王錦蛇的藏身之處,所以「臭黃蟒」又成了它的另一外號。王錦蛇是貪吃的食肉動物,如果抓不到鼠、鳥、蛙、蛇、蜥就不願進食;在餓得發慌時,也會忍心吞吃同類的幼蛇或敢於向巨大的黑眉錦蛇發起猛烈的攻擊。國內除東北以外,其他地區均有分布;雲南各地都有分布。
王錦蛇 中文學名:王錦蛇
中文目名:蛇目
中文科名:遊蛇科
中文屬名:錦蛇屬
中文俗名:黃蟒蛇、稜錦蛇、稜鱗錦蛇、松花蛇、王蟒蛇、臭青母、臭青公
拉丁文名:Elaphe carinata
英文名:Stink rat snake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Günnther,1858
保護: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物種信息
頭背鱗縫黑色,顯"王"字斑紋;瞳孔圓形;吻鱗頭背可見;鼻間鱗長寬幾相等;前額鱗與鼻間鱗等長;國內分布於河南、陝西、四川、雲南、貴州、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國外分布於越南。生活於平原、丘陵和山地。垂直分布範圍:300~2300m。
品種簡介
王錦蛇體大,耐寒、適應性強、生長快、飼養周期短,容易飼養和孵化等諸多優點,很多蛇場或養蛇戶,特別是北方諸省區,大都以養它作為無毒蛇的飼養對象。王錦蛇,又稱菜花蛇,大王蛇、蛇王、臭黃頜等。它是無毒蛇中(除蟒蛇外)長勢最快,形體較大的蛇類。棲息在山地,平原及丘陵地帶,活動於河邊、水塘邊、庫區及其他近水域的地方。
王錦蛇動作敏捷,性情兇猛,爬行速度快且會攀爬上樹。它系廣食性蛇類,以捕食蛙類、鳥類、鼠類及各種鳥蛋。食物缺乏時,它甚至吞食自己的幼蛇或同類。因此,養殖中尤其要加以注意,必須保證其食餌的充足、多樣化,這也是人工養殖王錦蛇必須單養,不能與其它無毒蛇類混合養殖的主要原因。王錦蛇肛腺能散發出一種奇臭,故有臭黃頜之稱,手握蛇體後要用生薑片擦洗或用香味濃鬱的香皂洗手,才能把臭味洗掉。
此蛇特點
捕殺能力突出,性暴烈,有明顯的霸佔主義;當遇見眼鏡蛇時,會採取攻擊,兩蛇打鬥激烈;是神經質的蛇類,攻擊猛烈,絞殺能力強.遇到天敵時,不輕易放棄反抗.是大多蛇類害怕的品種. 其唾液可時小型動物死亡,傷口會有腫脹,疼痛感明顯.對食物的選擇比較挑剔,對於魚之類的不大感興趣.喜食蜥蜴、老鼠、青蛙。
轉自:風吹過海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