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球技術看似複雜實則簡單只要靈活運用我們與生俱來的動作能力就足夠了
棒球與網球動作相近,有其原因
100 多年來,人們對網球技術進行了無數的討論自網球運動誕生以來,每個時代的網球專家們都對網球技術做了深入的討論。如何在理論講解之後付諸實踐,如何讓初學者也能夠掌握「複雜」的技術,成為了一直困擾著專家們的難題。100 多年來,人們對網球技術的變化做著詳盡的探討,意見紛爭時有發生,討論不斷升級。
關於引拍的種種討論
50 年前,技術方面的知識普遍欠缺。很多教練以「技術發明家」的身份自居,單憑想像進行著各種討論。打個比方,假設有人從師於5 位教練,那麼他將不得不學習5 種打法。5 位教練,誰和誰教的都不一樣。這種教練之間相互對立的狀況,一直持續到上世紀80 年代末。
僅是正手的引拍動作,就曾出現過多少不同的見解:動作是「從球拍開始的」、「從肘部開始的」、「從下往上」、「大幅度劃弧線後從上往下」、「平行引拍」、「引拍動作要儘可能大」……所有這些見解都有充分的「證據」,不由得我們不信。
拍面應該打開還是關閉
關於擊球瞬間拍面的角度,有這樣一種觀點。如果要沿水平方向擊球(這樣的擊球實際是不存在的),拍面必須與地面垂直。如果要打上旋,拍面要關閉。如果要打下旋削球,拍面要打開。從物理角度來看,這些觀點是毫無意義的。而這些無意義的論調至今仍影響著人們。球拍既不是門窗也不是箱子,根本無法用「關閉」、「打開」來進行討論,甚至也談不到「傾斜」。
若就發球動作進行類似的討論,各種論點一定會更多。
網球界引入生物力學原理太晚了與其它運動項目相比,網球界引入生物力學原理太晚了。1989 年我有幸參加了於布拉格召開的「國際生物力學協會年度總會」,會上,除了網球之外,很多運動界的人士都發表了出色的研究報告。某大學的教授還發出了針對網球運動中的生物力學進行共同研究的邀請。
我們馬上以法蘭克福ATP 大師賽上桑普拉斯、倫德爾、貝克爾為對象進行了生物力學方面的分析。這恐怕不僅是歐洲,而是世界領域首次對網球動作進行生物力學方面的分析。
經過分析,我們得到了很多網球技術的完美數據,修正了我們以往的謬見,真正掌握了「理論上的根據」。我們以此為契機,開始向國內外保守的網球界介紹什麼是「真實的網球」,但卻很難得到理解,新舊觀點展開了激烈的交鋒。這恐怕正是現代網球新的開端。
生物力學這一概念在當時的網球界是完全陌生的,人們不知道這一詞彙的含義是什麼,所研究的又是什麼。而如今,每兩位教練中就有一位能夠和你聊起這一理論。我清晰地記得,上世紀90 年代我們帶著研究成果去美國進行分享時,當時的發言是何等慎重,大家對我們分享的東西只是付諸一笑。當時不僅是美國,整個網球界都是如此。
教練不可過度幹涉
「投擲」是在生存過程中自然開始的如今,我們可以通過生物力學、物理學、解剖學等手段對動作進行研究,得出正確的分析結果和我們需要的理論。但僅靠這些分析,我們無法將網球技術簡單迅速地教授給學生們。
讓我們將視線回溯到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離開樹木,開始靠雙腳行走。出於自我防禦的本能,他們學著適應周圍的環境、更好地利用自己的身體,這些有效地促進了中樞神經系統、肌肉群、體格的發展,人類就是這樣完成進化過程的。經過數萬年的進化,新的遺傳特性儲存在人體內,並一代代傳遞了下來(參考插圖)。
原始人為了對抗飢餓掌握了捕食技能,為了對抗嚴寒學會了製衣遮體的技巧。在那個時代,大家族存續的可能性極低。同時,自然界的動物面臨的同樣是「生存」這一課題。關鍵是人類要通過什麼樣的手段如何找到生存的方法。與動物展開直接交鋒十分危險,而且動物的行動速度要比人類快很多,人類很難取勝。
因此,人類努力製作新的工具,以提高狩獵效率。「投擲」就是其中之一。開始是投擲石塊,後來發展到長矛。投擲這一動作就這樣繼承發展了下來。
這一全身動作就這樣自然而然地發展形成了。如今對於我們來說,投擲動作與「握」、「走」、「跑」、「跳」、「坐」、「立」一樣,都是與生俱來的能力。
嬰兒能夠「坐」、「立」、「走」,只是由於遺傳的因素,隨著身體、精神的發育自然而然學會的。不需要大人教,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做,可動作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但是,當我在教練員講座上提出「人是如何由靜止狀態開始向前走的?」這一問題時,大家卻給出了各種滑稽的回答。你會怎樣回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