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期,我們給大家介紹一種色彩非常鮮豔的小型雀形目——紅尾水鴝。
那個,「鴝」字不會讀的同學不用害羞,大膽提問。
這字念「qú」。
在觀鳥社的十渡觀鳥活動中,小編第一次觀賞到了這種鳥類。它大概長這個樣子:
圖片來自《中國野外鳥類手冊》
怎麼樣,是不是被驚豔到了?
「嗯······」
「挺可愛的,但是並不鮮豔,而且它的尾巴也不紅···」
「委屈,沒看到紅尾···」
「麻雀都比它好看吧!」
(可是麻雀又做錯了什麼呢?)
不過再看看下面這張照片,著實大吃一驚
老姐去的哪家整容院,推薦一下唄?
為什麼差別這麼大?
其實,這是學託福的結果。(第二張是學託福前,第一張是學託福後。託福使人脫髮,毛掉光了就成了第一張)
其實它們分別是雌鳥和雄鳥。下面進入科普時間。
紅尾水鴝是雌雄異色的鳥。雄鳥腰、臀及尾為褐色,其餘部位深青石藍色。非常鮮豔,是水鴝圈的顏值扛把子。
而雌鳥上體呈灰色,眼圈色淺;下體呈白色,灰色羽緣呈鱗狀斑紋;臀、腰及外側尾羽基部為白色;尾部、兩翼為黑色···總的來說比較樸素。(麻雀:我比這個帥多了好嗎?)
我們在前幾期介紹的鴛鴦也有相似的特點。
「攝影師,給鴛鴦一個鏡頭」
那麼,它們為什麼要雌雄異色呢?
原來在自然界中雌性的首要任務在於繁衍後代和撫養後代。對於這些雌鳥來說,保護自己就是保護後代。因此,它們被基因起來,長出與自然相似的羽毛,降低被捕食者發現的機率。
而雄性則基本可以說被雌性視作基因的載體。她們要挑選的配偶是最強壯、最健康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後代的基因優良。而顏色鮮豔對於一隻雄鳥來說是健康的證明。
紅尾水鴝分布廣泛,是常見的垂直型遷徙候鳥(垂直型遷徙指的是在遷徙時並不主要向南或北飛,而是沿著山向上或向下飛。因為海拔每升高一百米氣溫下降六度,所以這和南北遷徙在溫度上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翻開鳥鑑,我們發現紅尾水鴝最北分布到了我國內蒙古,最東到了山東半島,最西到了喜馬拉雅山脈最西端,最南到達海南島。在北京,比較好的點在十渡、白河峽谷、松山······
它們幾乎總是分布在多礫石的溪流及河流兩旁,或停棲於水中礫石。這也就是它為什麼叫「水鴝」。水鴝屬的其他水鴝也有相似的習性,及停棲於水中礫石。因為他們的食性是昆蟲,那麼水旁就是一個絕佳的捕食地點。
其實說停棲也不太恰當,因為有時候他們也會跳舞一樣的扇起自己漂亮的小紅尾巴,或者是叫嚷著把入侵者從自己的地盤上趕走。就像這樣···
好啦,最後奉上一波小編今年元旦在十渡拍的小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