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鳥-紅尾水鴝(Rhyacornis fuliginosus)

2021-01-17 首師大附觀鳥社團

這一期,我們給大家介紹一種色彩非常鮮豔的小型雀形目——紅尾水鴝。


那個,「鴝」字不會讀的同學不用害羞,大膽提問。


這字念「qú」。


在觀鳥社的十渡觀鳥活動中,小編第一次觀賞到了這種鳥類。它大概長這個樣子:


圖片來自《中國野外鳥類手冊》


怎麼樣,是不是被驚豔到了?

「嗯······」

「挺可愛的,但是並不鮮豔,而且它的尾巴也不紅···」

「委屈,沒看到紅尾···」

「麻雀都比它好看吧!」

(可是麻雀又做錯了什麼呢?)

不過再看看下面這張照片,著實大吃一驚

老姐去的哪家整容院,推薦一下唄?


為什麼差別這麼大?

其實,這是學託福的結果。(第二張是學託福前,第一張是學託福後。託福使人脫髮,毛掉光了就成了第一張)


其實它們分別是雌鳥和雄鳥。下面進入科普時間。


紅尾水鴝是雌雄異色的鳥。雄鳥腰、臀及尾為褐色,其餘部位深青石藍色。非常鮮豔,是水鴝圈的顏值扛把子。

而雌鳥上體呈灰色,眼圈色淺;下體呈白色,灰色羽緣呈鱗狀斑紋;臀、腰及外側尾羽基部為白色;尾部、兩翼為黑色···總的來說比較樸素。(麻雀:我比這個帥多了好嗎?)

我們在前幾期介紹的鴛鴦也有相似的特點。

「攝影師,給鴛鴦一個鏡頭」



那麼,它們為什麼要雌雄異色呢?

原來在自然界中雌性的首要任務在於繁衍後代和撫養後代。對於這些雌鳥來說,保護自己就是保護後代。因此,它們被基因起來,長出與自然相似的羽毛,降低被捕食者發現的機率。


而雄性則基本可以說被雌性視作基因的載體。她們要挑選的配偶是最強壯、最健康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後代的基因優良。而顏色鮮豔對於一隻雄鳥來說是健康的證明。


紅尾水鴝分布廣泛,是常見的垂直型遷徙候鳥(垂直型遷徙指的是在遷徙時並不主要向南或北飛,而是沿著山向上或向下飛。因為海拔每升高一百米氣溫下降六度,所以這和南北遷徙在溫度上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翻開鳥鑑,我們發現紅尾水鴝最北分布到了我國內蒙古,最東到了山東半島,最西到了喜馬拉雅山脈最西端,最南到達海南島。在北京,比較好的點在十渡、白河峽谷、松山······


它們幾乎總是分布在多礫石的溪流及河流兩旁,或停棲於水中礫石。這也就是它為什麼叫「水鴝」。水鴝屬的其他水鴝也有相似的習性,及停棲於水中礫石。因為他們的食性是昆蟲,那麼水旁就是一個絕佳的捕食地點。


其實說停棲也不太恰當,因為有時候他們也會跳舞一樣的扇起自己漂亮的小紅尾巴,或者是叫嚷著把入侵者從自己的地盤上趕走。就像這樣···



好啦,最後奉上一波小編今年元旦在十渡拍的小片









相關焦點

  • 神農架首次發現白化紅尾水鴝
    新華網湖北頻道8月20日電(易偉)20日,經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動物學專業講師王琛博士鑑定確認,9日、15日、16日,三次在神農架林區松柏鎮青楊河河道旁拍攝到一隻毛色灰白,腹羽和翅上覆羽有黃色斑點,與雌性紅尾水鴝體型一樣,且一同棲息的鳥為白化紅尾水鴝。
  • 《紅尾水鴝鳥類》鐵笛仙-協助拍攝
    紅尾水鴝活動於山泉溪澗中或山區溪流、河谷、平原河川岸邊的巖石間、溪流附近的建築物四周或池塘堤岸間。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實和種子。紅尾水鴝鳥類【第1幅圖】此作品由長沙攝影愛好者易先生在著名的湖南地區拍攝
  • 雄紅尾水鴝現身東濠湧
    雄性紅尾水鴝最近一段時間,一隻雄性的紅尾水鴝現身廣州東濠湧近北園酒家河段資料顯示,紅尾水鴝是一種鶇科水鴝屬的小型鳥類,多活動於山溪、河谷的巖石間或者建築物四周,吃昆蟲和種子。攝影發燒友馮先生這兩天都在現場,他告訴記者,這隻紅尾水鴝是在一個多月之前被一位攝影師發現的,之後大家都來拍,早上8點多就有人來了,它現在棲息在廣州市第十七中學的兩棵樹上,有時飛到一棟建築物的樓頂,大概半小時就會飛下來喝水、覓食,有人就放出蟲子吸引它過來拍攝,但有的時候大家等上一整天都不見它下來。
  • 圖文:神農架發現白化鳥紅尾水鴝
    湖北日報訊 (記者王林、通訊員易偉)昨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學博士王琛鑑定確認,近日多次在神農架出現的一隻羽毛呈現灰白色的鳥為白化紅尾水鴝(音 qú)。9日至16日,神農架一攝影愛好者在松柏鎮青楊河河道旁多次拍攝到同一隻羽毛呈現灰白色,腹羽和翅上覆羽有少量黃色斑點的紅尾水鴝。附近居民賀先生說,一個多月來,這隻「白鳥」常在此覓食。
  • 紅尾水鴝,一種小型的鳥類,聲音很清脆
    紅尾水鴝(學名:Rhyacornis fuliginosus)是鶇科水鴝屬的小型鳥類。活動於山泉溪澗中或山區溪流、河谷、平原河川岸邊的巖石間、溪流附近的建築物四周或池塘堤岸間。紅尾水鴝雄鳥通體暗藍灰色,兩翅黑褐色,尾紅色。它的分布範圍很廣,而且它的數量也是十分的穩定的。
  • 莆田觀鳥筆記:下磨溪的紅尾水鴝、長嘴劍鴴
    這隻紅尾水鴝是今天的主角,在河道裡站了很久,讓我拍了許多照片,錄了一分鐘左右的視頻。沒有見到雄鳥。 紅尾水鴝會在同一個地方,呆的比較久。快速飛到水面上覓食,又飛回到原地。
  • 「憤怒小鳥」紅尾水鴝現身 揚州"鳥家族"增至241種
    憤怒的小鳥」中有一隻名叫「小藍」的可愛小鳥,它在中國的原型,很多鳥友認為是紅尾水鴝。
  • 朋友圈直播瀕危紅尾水鴝「坐月子」(組圖)
    吳先生分享在朋友圈的圖片   常見鳥類到居民家築巢、育雛的並不鮮見,但紅尾水鴝在居民家營巢、孵蛋、育雛,卻是少見。  「好漂亮的鳥鳥,經過仔細比對,我確定吳先生家的鳥是紅尾水鴝。」李建國告訴記者,通常營巢於河谷與溪流岸邊,巢多置於岸邊懸巖洞隙、巖石或土坎下凹陷處,也在岸邊巖石終縫隙和樹洞中營巢。「紅尾水鴝在居民家營巢生育,實屬罕見,它們選擇吳先生家,可能與小區環境有關。」李建國說,這種鳥,通常不會採用舊巢,所以,吳先生可以把家裡鳥巢清理了。
  • 南充男子朋友圈直播紅尾水鴝「坐月子」
    吳先生分享在朋友圈的圖片  常見鳥類到居民家築巢、育雛的並不鮮見,但紅尾水鴝在居民家營巢、孵蛋、育雛,卻是少見。
  • 當你看到紅尾水鴝的時候,它很可能在快速地奔跑啄食昆蟲哦!
    紅尾水鴝是鶇科水鴝屬的小型鳥類,雄鳥通體大都暗灰藍色;翅黑褐色;尾羽和尾的上、下覆羽均慄紅色。雌鳥上體灰褐色;翅褐色,具兩道白色點狀斑;尾羽白色、端部及羽緣褐色;尾的上、下覆羽純白;下體灰色,雜以不規則的白色細斑。
  • 觀鳥故事丨紅尾水鴝添幼鳥,鳥爸鳥媽忙飛天
    我說的是,紅尾水鴝的故事。第一次見它——紅尾水鴝雌鳥,也是這樣偶然。▲ 紅尾水鴝雌鳥 攝影/老黑去元廬,走到莫殘溪,看見黃鶺鴒在溪邊跳躍。白鶺鴒我見得多了,黃鶺鴒卻見得少。想去拍兩張,悄悄的走下河堤,貓腰靠近,想著近一點,再近一點。
  • 每周一鳥|紅耳鵯
    大象拍攝       紅耳鵯(學名:Pycnonotus jocosus),體長17-21cm,是鵯科、鵯屬的鳥類。額至頭頂黑色,頭頂有聳立的黑色羽冠,眼下後方有一鮮紅色斑,其下又有一白斑,外周圍以黑色,在頭部甚為醒目。背體褐色,尾黑褐色,外側尾羽具白色端斑,喉部白色,臀部尾下覆羽紅色,顴紋黑色,胸側有黑褐色橫帶。
  • 北紅尾鴝|鳥界平頭哥
    北紅尾鴝雀形目鶲科紅尾鴝屬北紅尾鴝國內分布(藍色表示冬候鳥,黃色表示過境鳥,橙色表示夏候鳥,綠色表示留鳥)圖片來源於鳥類網別看它小,它也是候鳥,在南方屬於冬候鳥,春暖後又飛回北方繁殖(名字裡的「北」大概來源於此),當然也有留戀江南的待著不走了。
  • 紅尾水鴝真漂亮 一公一母水邊藏
    由於今天講的這對小鳥——紅尾水鴝,來自美麗的四川瀘州,所以前面介紹了下背景。關於觀鳥的心路歷程,在以後的文章中估計會慢慢呈現在大家面前。不敢再扯別的了,否則這對紅尾水鴝能扯到我老婆身上去,那樣估計後果就嚴重了。下面開始說重點。
  • 湧邊飛來紅尾水鴝 水中魚蝦成群遊弋
    新快報記者了解到,越秀區在東濠湧的整治工程中取得卓越成效,在河長制考核中排名第一,東濠湧水質達到4類以上標準,水質優化帶動了生態的恢復,鳥群、魚群品種增多,紅尾水鴝的出現吸引了大量攝影發燒友圍觀拍攝,河湧中也有了蝦的蹤跡。如今的東濠湧不僅是河湧,還是水脈、帶狀公園。
  • 愛屋及烏——「打鳥族」爭拍紅尾水鴝
    &nbsp&nbsp&nbsp&nbsp在北苑酒家後面的東濠湧旁,天天圍著一群「打鳥族(喜歡用長槍短炮拍鳥的發燒友)」為了爭拍一隻藍羽紅尾的小鳥,不惜起早貪黑、嚴陣以待,靜靜地守候這隻據說是難得一見的「神鳥」。
  • 飛鳥與魚--灰卷尾,赤紅山椒鳥與紅尾水鴝
    灰卷尾灰卷尾如果不動,我應該發現不了它,雖然它有喜鵲那麼大的壯身板
  • 每日一鳥(96期)——領角鴞
    文字參考網絡,圖片2018年5月拍攝於山西寧武西馬坊鄉饅頭山村了解更多內容請關注江瑞德公眾微信號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關注江瑞德公眾微信號閱讀推薦        1、每日一鳥(95期)——黑啄木鳥        2、每日一鳥(94期)——大葦鶯        3、每日一鳥(93期)——鳳頭樹燕
  • 漂亮而優雅的針尾綠鳩
    針尾綠鳩(英文名:Pin-tailed Green Pigeon,學名:Treron apicauda),是鴿形目鳩鴿科綠鳩屬的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