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鳥|紅耳鵯

2021-01-18 廣州野鳥鳥訊

      

劉振海拍攝

      你是否有留意,在我們的屋前屋後、小區、公園的草地或小樹上經常會有一群梳著高高的頭冠的小鳥?是否覺的它的髮型挺酷的?是否覺得它們的腮紅也塗的很漂亮?……沒錯,它們就南方高光的野鳥--紅耳鵯。

大象拍攝

       紅耳鵯(學名:Pycnonotus jocosus),體長17-21cm,是鵯科、鵯屬的鳥類。額至頭頂黑色,頭頂有聳立的黑色羽冠,眼下後方有一鮮紅色斑,其下又有一白斑,外周圍以黑色,在頭部甚為醒目。背體褐色,尾黑褐色,外側尾羽具白色端斑,喉部白色,臀部尾下覆羽紅色,顴紋黑色,胸側有黑褐色橫帶。亞成鳥沒有紅色的耳斑,臀部尾下覆羽也是淺紅色。

獵戶座拍攝

大象拍攝

seacat拍攝

燚風鈴拍攝

追憶拍攝

追憶拍攝

       紅耳鵯是群體活動的鳥類,喜歡成群結隊活動,常站在樹頂上喧嚷鳴叫。經常會乘」鳥「多勢眾,驅趕其他單獨鳥類。在中山大學南校區經常會見到他們圍在斑頭鵂鶹周圍鳴叫,以達驅趕目的。在驅趕其它鳥類的時候,它們會把頭冠樹的更加堅挺,以示威懾,再加上它們那大喇叭型的嘰喳鳴叫,一般鳥類會被迫逃出它們控制範圍。它們的冠羽只有在雌雄兩鳥相互梳理羽毛撒狗糧秀恩愛時候,才會收起。

敬良足印拍攝

雷文.柏拍攝

雷文.柏拍攝

雷文.柏拍攝

雷文.柏拍攝

愛者如寶拍攝

        紅耳鵯在我們廣州為常見的留鳥,雜食性,但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常見啄食樹木和灌木種子、果實、花和草子,尤其是榕樹;有時候它們也會開開葷,吃吃肉,主要是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

大象拍攝

獵戶座拍攝

吳志輝拍攝

燚風鈴拍攝

子均拍攝

子均拍攝

子均拍攝

子均拍攝

大象拍攝

傑拍攝

Yitle拍攝

================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相關焦點

  • 鳥友匯- 它叫紅耳鵯,你了解它多少?
    紅耳鵯長相獨特,見過一次便叫人過目不忘。它的前額至頭頂黑色,頭頂有高聳的黑色冠羽,像是戴了一頂高高的巫師帽,又像是尖頂的鳳尾雞冠花,略顯誇張,而又霸氣側漏。這頂神氣的羽冠為它贏得許多外號:黑頭公、高冠鳥、高雞冠等。它的眼睛下後方有斑塊狀的鮮紅色羽簇,「紅耳鵯」、「紅頰鵯」之名也因此而來。
  • 受傷蟒蛇和紅耳鵯幼鳥被救治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林清容)日前,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一天兩次出動,救護受傷野生動物,分別是蟒蛇和紅耳鵯。據了解,自2011年4月深圳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成立至今,共接收救護森林公安、海關、邊防等執法部門和市民報告移交的野生動物活體97000餘只(條)。其中,本地分布的野生動物經救護治療後,康復並具備野外放歸條件的,成功實施放歸共3300餘只(條)。
  • 濟南大明湖裡紅耳鵯正在直播飛行表演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互動編輯 曹蕾 8月3日上午,壹粉「思克」向齊魯晚報新聞客戶端齊魯壹點情報站發來一組在濟南大明湖拍攝的紅耳鵯飛行的照片與大家分享。
  • 六一兒童節不遠了,記紅耳鵯懷念我的過往。
    六一兒童節,不遠了,我記得小學時,在兒童節裡,下過一場大雨,那時的一場雨,我從同學手上買的紅耳鵯,飛遠了。紅耳鵯是一種可愛的鳥,羽毛很圓滿,頭上有頂,臂部紅。或許小時候,特別的不知事,最愛養鳥,還不惜掏錢買飼料,或者去抓蝗蟲餵鳥。蝗蟲往往在水芋的葉子上,或山上的草坪上,最易捕捉,特別是夏天的早晨,它們靜靜的享受陽光的溫暖,我們碾手碾腳的,迅疾用手合著葉子,便可抓著。抓蝗蟲,無趣的緊。
  • 生活在香港的紅耳鵯光臨島城
    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百明12月26日,周末休息日,又到了記者每周的青島候鳥觀測時間了,快來看這次發現了啥神奇候鳥吧!要不是親眼所見,打死也不敢相信,記者竟然拍到了一隻本該生活在香港以及兩廣南部的紅耳鵯,大冬天的光臨青島,這是要瘋了嗎?
  • 紅耳鵯
    紅耳鵯作為東南亞觀賞籠養鳥的主流鳥類之一,有著殺馬特的高冠造型,據說壓口也很好,在泰國更是常見被養著觀賞。
  • 大明湖中的精靈——紅耳鵯
    隨著泉城濟南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眾多的鳥類來到大明湖周圍生活繁衍,紅耳鵯就是眾多鳥類的其中之一,它們的到來,使我們的城市處處鳥語花香,充滿生機和希望。請大家賞鳥、拍鳥的同時,愛護野生鳥類,守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愛護野生動物,就是愛護我們人類自己.......
  • 紅耳鵯的世界你不懂
    其它鳥類不一定好觀察,那紅耳鵯倒是不怎麼迴避人類。就在屋簷下花盆中長大的那株落傘那茂密的綠葉間,就住著一對紅耳鵯。藉助那綠葉的掩蔽,不注意還真就難以發現。它的巢由一些帶有韌性的小枯枝、枯草等構成,編織得還算別致。
  • 【聚焦】紅耳鵯來栖,上海留鳥再添新面孔
    上海留鳥添了一個新面孔三月裡,人們在世博公園裡不僅可以見到白頭鵯(bēi)、烏鶇、珠頸斑鳩、麻雀等俗稱「四大金剛」的上海常見留鳥,還可以見到去年冬天來此越冬,尚未啟程北遷的黃雀、北紅尾鴝、紅脅藍尾鴝等候鳥。近期,世博公園出現了「新面孔留鳥」。
  • 紅耳鵯這種鳥類的「髮型」只是裝酷嗎?那你可就說錯了
    紅耳鵯紅耳鵯也叫高冠鳥,因頭上有豎立起來的羽冠,耳孔覆蓋著紅色的羽毛而得名的。雌雄鳥外形相似屬於鵯科、鵯屬的一種鳥類,體長20釐米左右。不懂鳥語的人聽上去就是鳥在叫,其實這是紅耳鵯的鳥語,你能猜出來它在說什麼嗎?我在這裡簡單的科普一下紅耳鵯的鳥類知識。生活習性:紅耳鵯在我國屬於留鳥,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等地,國外東南亞一些國家也有分布。它們除了繁殖季節成對生活外,其餘時間通常會集結10多隻的小群體活動。
  • 紅耳鵯在南京成家 未來就是南京鳥了
    有鳥友認出,這種鳥兒名為紅耳鵯,並非南京的鳥,那麼它究竟是哪裡來的?是否會長期留存南京,很好地生活下去呢?  三隻小鳥都在茁壯成長  「我發現這個鳥巢的時候,這幾枚蛋就應該存在一段時間了,雖然鳥巢距離地面只有1.2米左右,不過這裡來往的人少,所以一般沒什麼幹擾。」
  • 流浪紅耳鵯渴望有個家 一連5天"求愛"
    愛鳥人士李超最近觀察到一隻雄性紅耳鵯(bēi),連續幾天向一隻已經「成家」的雌性白頭鵯(俗稱白頭翁)求偶。  鬧市驚現紅耳鵯  上周五上午,李超在中山西路,偶遇一隻紅耳鵯。這種鳥兒很好辨認,它頭頂有聳立的黑色羽冠,眼下後方有一個鮮紅色斑,其下還有一白斑,周圍都是黑色,頭部非常醒目,屬於比較漂亮的鳥兒。
  • 綠鸚嘴鵯,別名「藍頭公」,屬雀形目,鵯科,鸚嘴鵯屬
    綠鸚嘴鵯,別名「藍頭公」、「青冠」。屬雀形目,鵯科,鸚嘴鵯屬。綠鸚嘴鵯體長約20釐米,體重約45克。嘴短厚且呈灰黃色,上喙向下彎曲似鸚鵡嘴,額基部為石灰色,喉部及頭側呈黑褐色。綠鸚嘴鵯上胸有一半圓形白環,繞到頸的兩側,上胸和體側呈橄欖綠,腹部為黃綠色,有一黑褐色寬端,尾下覆羽鮮黃色,腳褐色。綠鸚嘴鵯棲息於平原和山地的樹木和草、灌叢中,尤其是在近溪澗的樹叢間。大多結群活動覓食。鳴聲顫動婉轉,而富於音韻,有如笛聲。綠鸚嘴鵯體長17-21釐米,體重35-50克。嘴形短,和鸚鵡相似。額的基部有一個白斑。頭頂黑色,略雜以灰白色。
  • 一個臺灣人住在香港當起了農民種起了菜(十三)紅耳鵯度小月
    冬天糧少,要度小月,白頭翁不挑食,連嗆鼻的番茄葉都吃,但它的親戚,抹紅頰梳龐克頭的紅耳鵯,可就挑嘴了。莉姊說的沒錯,我觀察了幾天,發現豆苗是白頭翁的表哥紅耳鵯吃掉的,還有辣椒葉。我種了幾棵指天椒,長成灌木叢,椒果火辣,椒葉卻可口柔滑,這傢伙連葉帶芽,整樹啄得清光,難怪連辣椒水也不怕。然後是青花菜(西蘭花)。
  • 科普一下,了解紅嘴黑鵯的請舉手
    紅嘴黑鵯,拉丁學名是Hypsipetes madagascariensis,紅嘴烏秋、紅嘴筆仔(閩南語、客家語)科,英文名Black Bulbul,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雀形目、鵯科的一種動物。紅嘴黑鵯的食物有種子和昆蟲,經常成群或棲或飛尋找食物。特別是喜歡莓果。紅嘴黑鵯相當喧鬧,常發出大聲的「喵-、喵-」或「小氣鬼、小氣鬼」或「嘰喳、嘰喳」叫聲。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 白頭鵯的生活習性,以及我們要如何去飼養
    大家好,好久不見,我是你們的老朋友樂樂,今天樂樂要給大家講的內容就是關於白頭鵯的生活習性,以及我們要如何去飼養它們,可能有的朋友不知道白頭鵯是什麼鳥,它還有一個別名就是(白頭翁),相信大家現在知道它什麼鳥了把。好了,下面樂樂就詳細給大家講講關於它的一些知識。身體特徵 體長16 ~22 釐米,體重26 ~43 克。
  • 攝影愛好者張清堂於中國犀鳥谷拍攝黑喉紅臀鵯
    黑喉紅臀鵯(學名:Pycnonotus cafer):體長19-23釐米,是一種中等體型的偏褐色鵯。額至頭頂、眼先、眼周、嘴基和頦、喉全為黑色,具羽冠,耳羽紅褐色。
  • 愛鳥周:想起一隻白頭鵯
    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盛大的花事後,花謝水流紅,不由升起傷逝的春愁,一一想起那些記憶深處的生命,即使不過是萍水相逢的偶然相遇,即使只是一隻小鳥。今年的2月11日是周末,冷颼颼的「倒春寒」威力強勁,但我還是堅持陪姑娘像往常一樣到金山公園鳥調。當我們走到池塘棧道上的時候,突然四葉草看見一隻白腹鶇意外從岸邊的「串錢柳」上落水,一隻白頭鵯緊跟其後落水。
  • 慄耳短腳鵯三度來大連(圖)
    谷國強 攝  慄耳短腳鵯是體型較大、叫聲響亮的林棲鳥類,它主要分布於朝鮮、韓國、日本等地。  近日,不斷有觀鳥市民報告,分別在中山區、西崗區、甘井子區部分山林、公園發現慄耳短腳鵯。昨日下午,記者與一位觀鳥市民來到中山區一處山林邊緣,正休息時,聽到了一陣響亮急促的鳴叫聲。循聲望去,只見三隻慄耳短腳鵯從林中飛出。它們的出現立即引起了本市留鳥白頭鵯的不安,幾隻白頭鵯圍攏上前,於是整個林間響起了此起彼伏的鳥類爭吵聲。經過一番爭執,慄耳短腳鵯終因寡不敵眾,悻悻地退回到林中。
  • 白頭鵯
    □斯惟  白頭鵯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它的白頭。白頭鵯體長約18釐米,全身黃綠色羽毛為主,而頭枕部卻是白色。正由於腦後那醒目的白色枕環,得別號「白頭翁」。  白頭鵯現在是城裡常見的鳥兒,房前屋後的樹林裡隨處可見它們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