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臺灣人住在香港當起了農民種起了菜(十三)紅耳鵯度小月

2021-01-08 農度老楊

種瓜既然得瓜,種豆也不差吧,播下豌豆,很快抽芽了,蜷曲翠綠,蓄勢待發。我買來竹枝,正打算搭篙架,卻發現豆苗斑斑點點,已給蟲子嘴了大半。

啊呀,大冷天也有蟲?我趕緊蹲在田邊,火眼金晴大搜索,捉了好久,卻連蟲毛也不見,只好調了點辣椒水,到處噴灑,又摘了香茅葉,鋪在畦間驅蟲。第二天,好咧,剩下的一小半也沒了,遍地禿枝光杆,香辣豆苗給吃完了。

氣得牙痒痒的,問農友怎麼辦,莉姊來看過,搖著頭說,"唔系蟲,系雀仔噦,你在田邊掛幾張光碟,最好罩上紗網啦。"

原來是鳥啊,我聽了轉怒為喜, 很是高興,太好了,鳥兒賞光來我家吃飯,哪裡捨得趕?歡迎歡迎,我趕緊再去撒籽種豆,給嬌客準備豆苗大餐,鳥兒吃剩的莖稈就做綠肥。

草地菜園,可以招蜂引蝶,惹蟲邀鳥,只是我有分別心,厭蟲愛鳥,偏執不悟。看到鳥兒在園裡啄食,我總以為它在幫我吃蟲,實則除了蟲子,鳥也吃別的。

喜鵲、八哥、柳鶯、鵲鴝、山雀和斑鳩,都是園中常客,我最愛看白鵲鴿,輕靈翩躚,尾巴-掀一掀的,細腳碎步,卻迅疾如風,快得像水滸裡的"神行太保",見人偷窺,唧唧驚叫,波浪狀飛走了。

前院有盆四季橘,晚秋滿樹金豔,可是沒等到過年,已被白頭翁啄得七零八落。這果子酸,只能醃橘醬,白頭翁照樣吃得香,每天相揪拉隊,踞樹大嚼,嘰喳嬉鬧,吃得滿地狼藉,隨後蟲蟻來舔汁,麻雀和綠繡眼來清皮渣,珠頸斑鳩來撿籽粒,傍晚紫嘯鶇也悄然來訪,縮著脖子,自飲自啄。我從廚房觀賞,看得人迷出神,差點把菜燒焦。

冬天糧少,要度小月,白頭翁不挑食,連嗆鼻的番茄葉都吃,但它的親戚,抹紅頰梳龐克頭的紅耳鵯,可就挑嘴了。莉姊說的沒錯,我觀察了幾天,發現豆苗是白頭翁的表哥紅耳鵯吃掉的,還有辣椒葉。我種了幾棵指天椒,長成灌木叢,椒果火辣,椒葉卻可口柔滑,這傢伙連葉帶芽,整樹啄得清光,難怪連辣椒水也不怕。

然後是青花菜(西蘭花)。前陣子種的菜都長起來,青花菜尤其好,油碧肥綠,葉闊梗粗,我正巴望開花結球,紅耳鵯卻等不及,搶先來開飯,從早到晚每天吃三頓,把菜葉啄得坑坑洞洞,襤褸如破衫。

中國這小子嘴尖,田裡的韭菜、芫荽和芹菜,辛香濃烈,它固然嫌棄不愛:生嫩的萵苣,軟厚的紅鳳菜,它也聞都不聞,獨沽一味只吃青花菜。真識貨啊,它知道十字花科的青花菜,跟芥蘭和菜心一一樣,人冬經霜有甜味,特別鮮脆肥美,比起來,萵苣和紅鳳菜就平淡索然了。

天上的飛鳥不種不收,天父尚且養活它,呵呵,那麼種菜給鳥吃,就算替天行道吧。

莉姊和文蒂給菜田罩了網,鳥兒照樣趁隙找縫,鑽進去快意大啖,倆人納悶嘀咕,"咩今年的雀仔咐惡?"出新聞說,今年冬天,全球各地發現離奇死鳥,原因不明,可能死於冬寒、煙火、磁極變化,外星人或者世界末日。好邪啊,我們在田邊嘰喳議論,好彩這裡的鳥還饞嘴肚餓,生猛得很哩。

不遠處,一隻紅耳鵯大喇喇啄著菜心,偏頭斜脫,面無供色,因為它知道,養活它的,不是我們。

相關焦點

  • 鳥友匯- 它叫紅耳鵯,你了解它多少?
    在國內,它們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雲南南部、貴州南部、廣西南部、廣東西部和香港等地區。紅耳鵯羽色豔麗,善於鳴叫,是人們喜愛的觀賞鳥類。紅耳鵯長相獨特,見過一次便叫人過目不忘。它的前額至頭頂黑色,頭頂有高聳的黑色冠羽,像是戴了一頂高高的巫師帽,又像是尖頂的鳳尾雞冠花,略顯誇張,而又霸氣側漏。這頂神氣的羽冠為它贏得許多外號:黑頭公、高冠鳥、高雞冠等。
  • 每周一鳥|紅耳鵯
    ……沒錯,它們就南方高光的野鳥--紅耳鵯。大象拍攝       紅耳鵯(學名:Pycnonotus jocosus),體長17-21cm,是鵯科、鵯屬的鳥類。額至頭頂黑色,頭頂有聳立的黑色羽冠,眼下後方有一鮮紅色斑,其下又有一白斑,外周圍以黑色,在頭部甚為醒目。背體褐色,尾黑褐色,外側尾羽具白色端斑,喉部白色,臀部尾下覆羽紅色,顴紋黑色,胸側有黑褐色橫帶。
  • 受傷蟒蛇和紅耳鵯幼鳥被救治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林清容)日前,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一天兩次出動,救護受傷野生動物,分別是蟒蛇和紅耳鵯。據了解,自2011年4月深圳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成立至今,共接收救護森林公安、海關、邊防等執法部門和市民報告移交的野生動物活體97000餘只(條)。其中,本地分布的野生動物經救護治療後,康復並具備野外放歸條件的,成功實施放歸共3300餘只(條)。
  • 生活在香港的紅耳鵯光臨島城
    要不是親眼所見,打死也不敢相信,記者竟然拍到了一隻本該生活在香港以及兩廣南部的紅耳鵯,大冬天的光臨青島,這是要瘋了嗎?這是記者本周末拍到的紅耳鵯,其以耳後以及臀部紅色羽毛為「亮點」。紅耳鵯,是鵯科、鵯屬的鳥類。紅耳鵯為小型鳥類,體長17~21釐米。額至頭頂黑色,頭頂有聳立的黑色羽冠,眼下後方有一鮮紅色斑,其下又有一白斑,外周圍以黑色,在頭部甚為醒目。上體褐色。
  • 濟南大明湖裡紅耳鵯正在直播飛行表演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互動編輯 曹蕾 8月3日上午,壹粉「思克」向齊魯晚報新聞客戶端齊魯壹點情報站發來一組在濟南大明湖拍攝的紅耳鵯飛行的照片與大家分享。
  • 吃過這幾家臺灣菜,很多上海人都退掉了去臺灣的機票!
    非常臺北靜安區臺灣菜熱門排名第一的臺灣菜,位於興業太古匯LG1。度小月這家是臺灣非常著名的一家百年老店,店裡的招牌是擔仔麵。不管度小月開在哪個城市, 都門庭若市,人氣爆棚。度小月曾經還被林志玲姐姐評為到臺灣一定要吃的美食。
  • 紅耳鵯
    紅耳鵯作為東南亞觀賞籠養鳥的主流鳥類之一,有著殺馬特的高冠造型,據說壓口也很好,在泰國更是常見被養著觀賞。
  • 六一兒童節不遠了,記紅耳鵯懷念我的過往。
    六一兒童節,不遠了,我記得小學時,在兒童節裡,下過一場大雨,那時的一場雨,我從同學手上買的紅耳鵯,飛遠了。紅耳鵯是一種可愛的鳥,羽毛很圓滿,頭上有頂,臂部紅。或許小時候,特別的不知事,最愛養鳥,還不惜掏錢買飼料,或者去抓蝗蟲餵鳥。蝗蟲往往在水芋的葉子上,或山上的草坪上,最易捕捉,特別是夏天的早晨,它們靜靜的享受陽光的溫暖,我們碾手碾腳的,迅疾用手合著葉子,便可抓著。抓蝗蟲,無趣的緊。
  • 紅耳鵯的世界你不懂
    這不,前兩天還在穿棉衣,現在已穿起了短袖。那些愛美的大姑娘小媳婦們甚至穿起了超短裙。人可以隨著氣溫的改變加減衣服,不僅調節了溫度,紅紅綠綠的,還可以穿出美麗。野生動物則不然,它們不可能像人們一樣地快速更換衣服,它們在繁殖季節來臨前也會換一換「衣服」,也就是它們的繁殖羽,不一定是更涼快,最多是更豔麗一些,能夠實現更好地吸引異性。
  • 大明湖中的精靈——紅耳鵯
    隨著泉城濟南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眾多的鳥類來到大明湖周圍生活繁衍,紅耳鵯就是眾多鳥類的其中之一,它們的到來,使我們的城市處處鳥語花香,充滿生機和希望。請大家賞鳥、拍鳥的同時,愛護野生鳥類,守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愛護野生動物,就是愛護我們人類自己.......
  • 【聚焦】紅耳鵯來栖,上海留鳥再添新面孔
    上海留鳥添了一個新面孔三月裡,人們在世博公園裡不僅可以見到白頭鵯(bēi)、烏鶇、珠頸斑鳩、麻雀等俗稱「四大金剛」的上海常見留鳥,還可以見到去年冬天來此越冬,尚未啟程北遷的黃雀、北紅尾鴝、紅脅藍尾鴝等候鳥。近期,世博公園出現了「新面孔留鳥」。
  • 科普一下,了解紅嘴黑鵯的請舉手
    紅嘴黑鵯,拉丁學名是Hypsipetes madagascariensis,紅嘴烏秋、紅嘴筆仔(閩南語、客家語)科,英文名Black Bulbul,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雀形目、鵯科的一種動物。以植物果實及昆蟲為食,尤喜食漿果如構樹、樟樹、木瓜、雀榕,臺灣特有亞種石門水庫極為普遍易見。其單獨或三兩隻時發出「嘁、嚓、嘁」,類似「小氣鬼、小氣鬼」音調,有時叫「喵-」似貓叫聲。紅嘴黑鵯的食物有種子和昆蟲,經常成群或棲或飛尋找食物。特別是喜歡莓果。紅嘴黑鵯相當喧鬧,常發出大聲的「喵-、喵-」或「小氣鬼、小氣鬼」或「嘰喳、嘰喳」叫聲。
  • 慄耳短腳鵯三度來大連(圖)
    谷國強 攝  慄耳短腳鵯是體型較大、叫聲響亮的林棲鳥類,它主要分布於朝鮮、韓國、日本等地。  近日,不斷有觀鳥市民報告,分別在中山區、西崗區、甘井子區部分山林、公園發現慄耳短腳鵯。昨日下午,記者與一位觀鳥市民來到中山區一處山林邊緣,正休息時,聽到了一陣響亮急促的鳴叫聲。循聲望去,只見三隻慄耳短腳鵯從林中飛出。它們的出現立即引起了本市留鳥白頭鵯的不安,幾隻白頭鵯圍攏上前,於是整個林間響起了此起彼伏的鳥類爭吵聲。經過一番爭執,慄耳短腳鵯終因寡不敵眾,悻悻地退回到林中。
  • 紅耳鵯在南京成家 未來就是南京鳥了
    □金陵晚報記者 許軍  4月24日,市民陳先生在紫金山的一處樹叢,發現了一個鳥巢,巢中有三隻鳥蛋
  • 紅耳鵯這種鳥類的「髮型」只是裝酷嗎?那你可就說錯了
    紅耳鵯紅耳鵯也叫高冠鳥,因頭上有豎立起來的羽冠,耳孔覆蓋著紅色的羽毛而得名的。雌雄鳥外形相似屬於鵯科、鵯屬的一種鳥類,體長20釐米左右。不懂鳥語的人聽上去就是鳥在叫,其實這是紅耳鵯的鳥語,你能猜出來它在說什麼嗎?我在這裡簡單的科普一下紅耳鵯的鳥類知識。生活習性:紅耳鵯在我國屬於留鳥,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等地,國外東南亞一些國家也有分布。它們除了繁殖季節成對生活外,其餘時間通常會集結10多隻的小群體活動。
  • 流浪紅耳鵯渴望有個家 一連5天"求愛"
    愛鳥人士李超最近觀察到一隻雄性紅耳鵯(bēi),連續幾天向一隻已經「成家」的雌性白頭鵯(俗稱白頭翁)求偶。  鬧市驚現紅耳鵯  上周五上午,李超在中山西路,偶遇一隻紅耳鵯。這種鳥兒很好辨認,它頭頂有聳立的黑色羽冠,眼下後方有一個鮮紅色斑,其下還有一白斑,周圍都是黑色,頭部非常醒目,屬於比較漂亮的鳥兒。
  • 綠鸚嘴鵯,別名「藍頭公」,屬雀形目,鵯科,鸚嘴鵯屬
    綠鸚嘴鵯,別名「藍頭公」、「青冠」。屬雀形目,鵯科,鸚嘴鵯屬。綠鸚嘴鵯體長約20釐米,體重約45克。嘴短厚且呈灰黃色,上喙向下彎曲似鸚鵡嘴,額基部為石灰色,喉部及頭側呈黑褐色。綠鸚嘴鵯上胸有一半圓形白環,繞到頸的兩側,上胸和體側呈橄欖綠,腹部為黃綠色,有一黑褐色寬端,尾下覆羽鮮黃色,腳褐色。綠鸚嘴鵯棲息於平原和山地的樹木和草、灌叢中,尤其是在近溪澗的樹叢間。大多結群活動覓食。鳴聲顫動婉轉,而富於音韻,有如笛聲。綠鸚嘴鵯體長17-21釐米,體重35-50克。嘴形短,和鸚鵡相似。額的基部有一個白斑。頭頂黑色,略雜以灰白色。
  • 白頭鵯的生活習性,以及我們要如何去飼養
    大家好,好久不見,我是你們的老朋友樂樂,今天樂樂要給大家講的內容就是關於白頭鵯的生活習性,以及我們要如何去飼養它們,可能有的朋友不知道白頭鵯是什麼鳥,它還有一個別名就是(白頭翁),相信大家現在知道它什麼鳥了把。好了,下面樂樂就詳細給大家講講關於它的一些知識。身體特徵 體長16 ~22 釐米,體重26 ~43 克。
  • 北紅尾鴝(qú)每年冬季「引吭高歌」 環頸鴴(héng)古靈精怪會玩...
    &nbsp&nbsp&nbsp&nbsp中國江蘇網12月24日訊 一大波候鳥已經來到南京,有的準備度個假繼續南飛,有的喜歡玩南京的山山水水,每年都「賴」在這裡過冬。
  • 白頭鵯
    據說白頭鵯和麻雀、綠繡眼被稱為「城市三寶」,我感覺近年來城裡白頭鵯數量越來越多,種群發展似乎有趕超麻雀的趨勢。  在我國,白頭鵯古已有之。宋徽宗曾作畫「臘梅山禽」,畫的就是臘梅枝上棲息著一對白頭鵯,一正一背,相互依偎,並自題五言絕句:「山禽矜逸態,梅粉弄輕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白頭鵯身姿秀雅,入畫唯美。  某年冬天,我在一個寺廟小住數日,每到傍晚,窗外就嘰嘰喳喳地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