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鵯

2021-01-08 四川日報

    

□斯惟
  白頭鵯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它的白頭。白頭鵯體長約18釐米,全身黃綠色羽毛為主,而頭枕部卻是白色。正由於腦後那醒目的白色枕環,得別號「白頭翁」。
  白頭鵯現在是城裡常見的鳥兒,房前屋後的樹林裡隨處可見它們的身影。春夏季節,常是三五隻、十多隻一起活動。秋冬時節,則聚結成二三十隻的大群,呼呼啦啦地在林間穿越覓食,遊玩嬉戲。據說白頭鵯和麻雀、綠繡眼被稱為「城市三寶」,我感覺近年來城裡白頭鵯數量越來越多,種群發展似乎有趕超麻雀的趨勢。
  在我國,白頭鵯古已有之。宋徽宗曾作畫「臘梅山禽」,畫的就是臘梅枝上棲息著一對白頭鵯,一正一背,相互依偎,並自題五言絕句:「山禽矜逸態,梅粉弄輕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白頭鵯身姿秀雅,入畫唯美。
  某年冬天,我在一個寺廟小住數日,每到傍晚,窗外就嘰嘰喳喳地熱鬧非凡。原來是對面大殿後有幾株高大的銀杏樹,上有二三十隻白頭鵯聚集。它們三三兩兩地棲息在落光樹葉的枝丫上,錯落有致,很有花鳥畫的意境。隨著它們飛來飛去變換位置,構圖也不斷變化。那些天,我和朋友傍晚就守在大殿後的平臺上,在凜冽的寒風中,昏暗的冬景裡,看流動的花鳥畫。紅牆斑駁,老樹寒鳥,畫風很是清絕。
  白頭鵯不僅有棲於枝頭的靜態之美,也有振翅於飛的動態之美。它們常常飛停於空中啄食枝頭的果實,精緻的翅羽成扇狀展開,劃出美麗的弧形,在陽光下輕微震顫,透出朦朧的微光。
  所住小區裡的白頭鵯很多。它們有時聚在一個樹枝上嘰嘰喳喳地交頭接耳,有時各自蹲踞在一個樹尖上彼此悠揚婉轉地唱和。它們的嗓音清亮悅耳,叫聲多樣。春夏午眠時,聽兩隻白頭鵯在窗外枝頭有一搭沒一搭地搭腔:「得滴兒得——得滴兒得——」常想,歲月靜好,無非就是這個樣子吧。
  和其他鳥兒比,白頭鵯是不太怕人的,它們會很不客氣地到陽臺來尋吃的。比如花盆裡的草莓好不容易紅了一個,它們會捷足先登,先飽口福,給你剩半拉。尤其是冬天,陽臺上能入口的東西它們都一一光顧。石榴樹上掛著的紅石榴看著完好,下面往往被啄一個大洞,裡面的石榴籽粒被掏空。晾在陽臺的臘肉香腸,更是被啄得千瘡百孔,從那些斑駁的啄痕看,它們似乎更喜歡肥肉。一個春節,對面一樓的一戶人家出遊,陽臺橫杆上晾的兩塊臘肉就成了二三十隻白頭鵯的美餐。它們每天圍著臘肉上下翻飛、啄食,吃飽了就在欄杆上歇息,嘰嘰喳喳地抒發愉悅心情,給小區增添了節日喜慶的氛圍。
  每年春夏繁殖季節,窗外的樹叢中都有小白頭鵯出生。不知它們的巢穴隱藏何處,每每見到白頭鵯的雛鳥,一隻或者兩隻,都已經會在枝頭跳躍。它們大多時間寂寥地站在小葉榕或紅梅樹枝頭,發出單調的叫聲,等待父母外出找食回來。雛鳥的羽毛沒有父母那麼鮮豔,頭頂也沒有那標誌性的白色。那白頭是隨著歲數的增長逐漸顯現,歲數越大越明顯。每當白頭鵯父母找食回來,會在枝頭稍作歇息,順便炫耀一下嘴裡銜著的食物,有時是一個紫紅色的大桑葚,有時是一個棕黃色的大馬蜂……然後高聲喚出自己的孩子,將食物溫情脈脈地遞過去。
  前不久的一天下午,在小區裡見到一群白頭鵯和一隻伯勞大戰,令我對白頭鵯又刮目相看。
  時值下班回家時分,突然發現小區的一根電線上落有一隻眼生的棕黃色鳥兒。定睛一看,是一隻棕背伯勞,不由心裡一驚。伯勞一般棲息在開闊的林地,生性兇猛,以昆蟲為食,也捕獲青蛙、老鼠甚至其他小型鳥類,被稱為「屠夫鳥」。曾看過伯勞啄食麻雀、金翅的視頻,很暴力,很殘忍。這隻伯勞進了小區,對小區裡那些體型小的鳥兒們,無疑是個兇耗。
  果然,聽見眾多白頭鵯在樹林間「嘖嘖嘖嘖」地叫著,這聲音不再如往常那樣安詳悠揚,而是嘈亂紛雜,有大敵當前的緊張不安,又像戰前的緊急磋商。放眼看,四周的樹尖上都站有白頭鵯,不知它們什麼時候聚集起來的。它們躁動不安,氣氛緊張,山雨欲來風滿樓。
  伯勞發動攻擊了。「嗖」地飛起,射入一叢小葉榕林中。樹林中立刻炸了鍋一樣沸騰起來。十多隻大白頭鵯大叫著奮不顧身地從各自樹尖上俯衝下去,戰鬥機一般,忽地騰起到半空,再忽地猛紮下去,此起彼伏,勇猛無比。林間樹葉猛烈晃動,「吱吱喳喳」的驚叫聲亂成一團。不一會兒,那隻伯勞「嗖」地衝出樹叢,越過圍牆,飛走了。
  這場驚心動魄的肉搏戰大概只持續了一分多鐘,很短,很漫長,我看得目瞪口呆。
  這無疑是一場鳥界的弱小族群團結抗擊強敵的戰鬥,也是一場以弱勝強的戰鬥。我想,那樹叢中一定有一窩剛出世不久的小白頭鵯,父輩們才會這樣地奮不顧身。
  一直以為白頭鵯是一群只知「雙雙細語話未休」的柔情快活的鳥兒,那場激戰,讓我看到了它們的剛烈血性以及為維護家園和平安寧團結抗敵的英雄氣概。

相關焦點

  • 一路北漂的歌者——白頭鵯
    作者劉淑芳在《冬天裡的歌唱家》寫到,白頭鵯的聲音婉轉悠揚,比百靈鳥的歌聲深沉,比畫眉鳥的歌聲清亮,堪稱「冬天裡的歌唱家」。白頭鵯喜歡鳴叫,叫聲婉轉悅耳,富於變化。更為有趣的是,白頭鵯由於分布廣泛,南方的叫聲和北方的叫聲還有區別,同一個城市不同的地區的群體叫聲也不同,它們也具有不同的「方言」。白頭鵯喜歡鳴叫的特點,就算藏身濃密的枝葉裡,找到它也不費吹灰之力。春天山桃花是白頭鵯的食物白頭鵯非常好辨識,前額至頭頂純黑色,兩眼上方至後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環,耳羽後部有一個白斑,白環與白斑在黑色的頭部顯得非常醒目。
  • 愛鳥周:想起一隻白頭鵯
    白頭鵯則用力扇了兩下翅膀,只不過挺起頭透個了個氣,根本帶不動被水浸溼羽毛的沉重身子前行,重新撲倒向水面,再扇翅膀時,力氣明顯小多了。腦袋剛剛離開水面,就重重地撲下了,一動不動。「你看,白頭鵯的屍體浮在水面上了。」四葉草說。
  • 白頭鵯的生活習性,以及我們要如何去飼養
    大家好,好久不見,我是你們的老朋友樂樂,今天樂樂要給大家講的內容就是關於白頭鵯的生活習性,以及我們要如何去飼養它們,可能有的朋友不知道白頭鵯是什麼鳥,它還有一個別名就是(白頭翁),相信大家現在知道它什麼鳥了把。好了,下面樂樂就詳細給大家講講關於它的一些知識。身體特徵 體長16 ~22 釐米,體重26 ~43 克。
  • 行道綠化樹長勢好,引來白頭鵯來安家育雛
    揚子晚報網6月18日訊(記者 梅建明 通訊員 武家敏)近日,在南京鼓樓區幕府西路道路旁綠化樹叢中,來了兩隻白頭鵯夫婦,它們在綠化樹叢中飛來飛去,開始築窩安家,不時在冬青樹叢內叼著塑料繩子飛向花枝上,並用白塑料繩纏繞在枝杈上固定後,再用茅草編織成一個小碗大的窩。
  • 「變異」不自卑 廈門東坪山一白頭鵯追愛有絕招
    記者 陳理傑 攝海西晨報訊(記者 彭怡郡)一隻全身羽毛髮白的雄性白頭鵯,咋咋呼呼跟在另一隻雌性白頭鵯身後,旋轉跳躍,不肯停歇。忙活了好一陣子,才贏得雌性白頭鵯的青睞。本以為這是鳥類間普通的求偶故事,仔細一瞧才發現,這隻雄性白頭鵯與眾不同,全身羽毛髮白,就像患上白化病。
  • 十五年後的白頭鵯幼崽
    今天帶給大家的是桑紫的一篇文章,講述了她十五年前後兩次餵養白頭鵯幼鳥的故事。桑紫的文字細膩真切,她對自己照顧幼鳥時的無力和悲傷直言不諱,也坦誠地分享了多年來的困惑和反思。故事的內容並不輕鬆,結局也並不是皆大歡喜。但正如作者的感悟,很多時候,正是這些意難平的經歷,才能讓我們更深刻地反思人與動物的關係。
  • 為何白頭鵯巢中的雛鳥會一夜之間消失?是被轉移了還是慘遭毒手?
    白頭鵯能同時進入兩個榜單,也說明了它確實特別常見。不僅如此,還有些城市有不同的常見鳥類合稱,例如「城市三寶」,裡面也有白頭鵯(另外兩種是綠繡眼和麻雀)。白頭鵯在我國不同地區又叫白頭翁、白頭鳥、老頭兒、白頭鵠仔,如果你的家鄉有其他叫法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看看有沒有你的老鄉。
  • 白頭翁和白頭鵯是一種鳥類嗎?你聽一下它的鳥叫聲就明白了
    白頭鵯白頭翁這種鳥類的學名就叫做白頭鵯白頭鵯亞成鳥野外觀鳥:當你在野外觀鳥時,發現有的鳥外形和鳥叫聲都像是白頭鵯這種鳥類白頭鵯分布圖白頭鵯分布情況:白頭鵯這種鳥類它屬於我國特有的鳥類白頭鵯吃無花果白頭鵯食性:它們屬於雜食性鳥類,常吃一些植物種子,野果,也吃動物性食物,愛吃各種昆蟲。
  • 黃喉鵐、白頭鵯等珍稀鳥類頻頻現身昌平
    白頭鵯在昌平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300餘種野生鳥類棲息嬉戲,藍眉林鴝、黃喉鵐、白頭鵯等珍稀鳥類頻頻現身。    四年前,當攝影師們把鏡頭對準各種各樣的鳥兒時,常見的大多是燕雀、斑鳩等普通種類。這兩年來,隨著昌平區綠化面積逐年增加、環境治理成效不斷顯現,沙河水庫、十三陵水庫、南口公園等地經常能拍攝到黃腰柳鶯、北紅尾鴝、紅嘴長尾藍鵲等,給攝影師和鳥類愛好者帶來了驚喜。
  • 白頭鵯,冬天要挪到室內飼養,而且天氣過冷不適宜外出遛鳥
    在人工飼養下白頭鵯屬軟食鳥,水罐內的水容易汙染,每天需要清刷並換新鮮飲水。餵給的水果當天吃不完的應把剩餘的取出。每天(夏季)或隔日(春、初秋)供給浴水,任其自行水浴。每周洗刷一次鳥籠。白頭鵯不耐寒,在北方飼養冬季一定要移至室內飼養,停止外出溜鳥。
  • 杭州城裡白頭鵯有8種方言 朝暉的叫聲穩華家池的叫得有節奏
    白頭鵯  清晨的海南尖峰嶺,湖面上氤氳的霧氣中,一隻小鸊鷉(pì tī)緩緩浮現。十幾米開外,它朝岸邊發出了不同於往常的鳴叫聲:「吱吱吱吱……咀!吱吱吱吱……咀!」  不過微地理方言就出乎意料了,姜教授研究發現,鳥的花樣經比人類有過之而無不及:同樣是白頭鵯(bēi),就在杭州城區裡,就有8種方言。  從2002年夏天開始,每天凌晨4點,姜教授就出發,跑遍杭州大小角落,一路收錄杭州很常見的留鳥白頭鵯(俗稱白頭翁),在清晨最早的鳴唱聲。  姜教授找到了其中7個區域的鳥語錄音,仔細聽,差異果然非常明顯。
  • 白頭鵯這種古代達官顯貴們愛玩的鳥類,你了解多少呢?
    成年的白頭鵯體長約180毫米。成鳥額部及頭頂亮黑 色;喉部、枕部及眉斑均純白色;眼先羽色灰白;頰紋狹小, 前端黑色;後端淡褐色;上體羽色橄欖灰色;翅羽大部為灰 褐色;尾羽暗褐色;腹部羽色淡略近於白色,而有不明顯的 暗黃色條紋。雌雄鳥羽色相近。嘴殼黑色,足趾黑褐色。此鳥在我國南方極為常見,多生活在丘陵或平原地區 的灌木叢間,也常見於針葉林中。性甚活潑,不太怕人。
  • 保護動物,愛護大自然,中國綠髮會綠少志願者成功救助並野放白頭鵯
    7月12日,白洋澱溼地自然科普綠少基地綠少志願者王志昊同學發現一隻撞玻璃的白頭鵯幼鳥後,在該綠少基地負責人王曉曄老師的遠程指導下,自行操作完成了一次白頭鵯鳥類的救助和野放。發現受傷鳥兒的綠少志願者王志昊,是來自河北任丘的一名高一學生。
  • 世界環境日|濟南大明湖畔,你見過這種叫白頭鵯的萌鳥嗎?
    垃圾分類、節能減排、保護野生動物……6月5日,壹粉「鍾福生」向齊魯晚報官方客戶端齊魯壹點情報站發來一組大明湖畔的白頭鵯的照片與大家分享。「近些年,這種鳥常在大明湖棲息,也證明了這裡的生態環境很好,適宜它們長期生存。」壹粉說。鳥兒呼朋引伴地一起用清脆的叫聲,唱出婉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聽上去讓人特別享受。
  • 上海市民最喜愛的鳥決出「十強」,「四大金剛」僅白頭鵯入圍
    經過兩個多月的投票評選,上海市民選出了最鍾愛的10種鳥,分別是白鷺、小天鵝、八哥、喜鵲、畫眉、普通翠鳥、鴛鴦、鳳頭麥雞、白頭鵯、戴勝,佔到了總票數的46.1%。這一結果,將作為「上海市鳥」評選的重要參考依據。
  • 白頭翁(白頭鵯)的家庭生活,你知道多少
    一窩小鳥,看起來有四隻白頭翁,學名叫白頭鵯(bēi),在長江南部是非常常見的 一種鳥,平常食用大量農林業害蟲,是個值得被保護的益鳥呢還有一個小小的問題,假設白頭翁能活十歲,那它養育一窩小鳥的時間約佔它壽命的0.8%,它們的撫養模式是雙方共同撫養;假設人能活80歲,養育一個人則佔壽命的25%,還有25%的時間在成長,人比很多動物的生長周期都要長。所以,作為父母共同撫養孩子其實是有必要的,你說呢?
  • 隨著荷花盛開,孤山腳下的白頭鵯又將成為攝影師鏡頭裡的主角
    孤山這片區域的鳥類品種繁多,但是喜歡跟荷花「共舞」的,除了麻雀,就數這種白頭鵯了。白頭鵯是杭州最常見的鳥類之一,許多人喜歡親切地叫它「白頭翁」,似乎小學課本裡曾經有過相關的文章。因為見得多了,很多人都習以為常,其實它長得還是挺漂亮的,尤其是頭上那一頂白帽子。
  • 吳江小區上演「百鳥朝鳳」:烏鶇、白頭鵯、珠頸斑鳩、喜鵲…
    白頭鵯|周敏軍 攝   記者還走訪了中南世紀城、湖濱華城祥瑞苑等多個新建小區,發現新建小區內的鳥鳴聲明顯沒有老小區的響亮,這是為什麼?鳥類攝影愛好者屠亦安家住天和人家小區,前不久,他就在小區裡拍到了不少鳥類的照片,其中戴勝、烏鶇比較少見,常見的鳥類有麻雀、燕子、喜鵲、白頭鵯、伯勞、珠頸斑鳩、大山雀等。   屠亦安的朋友還曾在奧林清華西區見到過一隻仙八色鶇,這是吳江比較稀有的一種鳥類。   那種鳥就算在野外也很少見,在居民小區更是難得。   屠亦安興奮地說。
  • 吳江小區上演「百鳥朝鳳」:烏鶇、白頭鵯、珠頸斑鳩、喜鵲...
    白頭鵯|周敏軍 攝記者還走訪了中南世紀城、湖濱華城祥瑞苑等多個新建小區,發現新建小區內的鳥鳴聲明顯沒有老小區的響亮,這是為什麼?市民感受到的鳥類增多與其所在小區的綠化有著密切關係。鳥類攝影愛好者屠亦安家住天和人家小區,前不久,他就在小區裡拍到了不少鳥類的照片,其中戴勝、烏鶇比較少見,常見的鳥類有麻雀、燕子、喜鵲、白頭鵯、伯勞、珠頸斑鳩、大山雀等。屠亦安的朋友還曾在奧林清華西區見到過一隻仙八色鶇,這是吳江比較稀有的一種鳥類。
  • 黑鵯現身揚州常仿貓叫 是名副其實「白頭翁」
    俗稱白頭翁的白頭鵯近日,鳥友在儀徵丘陵山區又有了新發現——黑鵯(bēi)。紅嘴紅腿,白頭黑身黑鵯一身「打扮」堪稱經典近日,鳥友靜遠、杭德泉、小朱等人在儀徵山區觀鳥時,發現一種黑白紅特別分明的鳥兒——黑鵯。黑鵯的全名是「黑短腳鵯」,大家通常叫它黑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