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鳥周:想起一隻白頭鵯

2020-12-05 自然使者

圖文:戴勝

清明時節是一年中尤為特別的節日,專為死亡和離別,思念和回憶設定。暮春時節,看花開花落,草長鶯飛。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盛大的花事後,花謝水流紅,不由升起傷逝的春愁,一一想起那些記憶深處的生命,即使不過是萍水相逢的偶然相遇,即使只是一隻小鳥。

今年的2月11日是周末,冷颼颼的「倒春寒」威力強勁,但我還是堅持陪姑娘像往常一樣到金山公園鳥調。當我們走到池塘棧道上的時候,突然四葉草看見一隻白腹鶇意外從岸邊的「串錢柳」上落水,一隻白頭鵯緊跟其後落水。急切地拍著我的肩叫:「老媽,快看有鳥落水了!有倆只!」

我不覺狐疑,小鳥怎麼可能會落水?回頭看見那隻白腹鶇正用力扇動翅膀,拖泥帶水屁滾尿流狼狽不堪地撲進了岸邊的草叢裡。白頭鵯則用力扇了兩下翅膀,只不過挺起頭透個了個氣,根本帶不動被水浸溼羽毛的沉重身子前行,重新撲倒向水面,再扇翅膀時,力氣明顯小多了。腦袋剛剛離開水面,就重重地撲下了,一動不動。

「你看,白頭鵯的屍體浮在水面上了。」四葉草說。

「屍體?剛剛還在枝頭活蹦亂跳呢。」我心下凜然,這一切不過兩三分鐘啊。 我以為它還會再掙扎幾次,至少能再用力些,就會輕鬆飛走的。從我的位置看過去,其實它離岸邊也不過半米多的距離。

然而,定睛細看,白頭鵯已是保持臉朝下的姿勢,被風慢慢推向了遠處。

「是那隻白腹鶇先落下的,白頭鵯想救它,結果自己就溺死了。」四葉草這樣認為。

「白腹鶇的個頭比白頭鵯大多了,它救得了嗎?」我質疑。

「如果我們身邊正好有一根長竹竿,」四葉草和我討論,「或者,剛才我們從橋頭快跑過去,會不會來得及撈起白頭鵯?」可是附近並沒有長竹竿,那麼短時間,跑過去也來不及。關鍵是想不到這樣的結果,根本沒反應過來啊。是的,一切都無可挽回了。

「一路走好!」無可奈何的我們作為這場意外事故的目擊證人,為它默哀了三分鐘。

「媽媽,你發現了沒有,這下好安靜,剛才那群聒噪的白頭鵯都沒有聲音。」細心的四葉草提醒了我。沉默的鳥們,大約都被嚇壞了吧!

直到我們離開,那隻經歷了一番生死考驗驚魂未定的白腹鶇仍然沒有從草叢裡出來。

後來,我們每周鳥調經過這個地方,四葉草都會留心多看兩眼,發現白頭鵯明顯少多了,這已成為白頭鵯鳥們的傷心之地。

想起最近「生命教育」的話題,雖然明白有開始就有結束,是一切生命的定數,但是意外的發生卻總是讓人惋惜。

重新觀察金山公園的安全措施,除了有幾個頭髮斑白的大叔大爺盡職地在岸邊巡邏,特別是夏天用喇叭重複播放安全須知。但池塘周邊看不到救生圈、救生竿、急救箱等任何救援設施,一旦發生意外,如果沒有遇到會遊泳的勇士見義勇為,其他人根本束手無策。

福州其他公園也有類似現象。安全僅僅停留在口頭,沒有可操作措施。就像學校每個學期都要家長收閱的防溺水通知,家長除了籤字警告孩子外,如果得不到社會安全保障的支持,也難以阻止悲劇的發生。其實,公共空間的安全措施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我們常常指責圍觀人群的冷漠,卻忽略了那些真正可以有效保障生命的實際舉措。

春天裡,有些生命勃發,有些生命凋零,讓人感慨生命的短暫和美好。關於活著這件事,也許死亡才是最好的老師。在觀鳥的特殊時光裡,我陪伴著身邊的青蔥少女,除了特別關注飛鳥,還有蜂蝶蟲魚、花草樹木等一切鮮活的生命,感受四季變換,關注生存環境,珍惜活著的美好。

白頭鵯,據說其超強的生存能力已經蓋過了麻雀!特徵就是橄欖綠的身體加黑腦袋上的一撮白毛!又名白頭翁 ,是雀形目鵯科小型鳥類,為鳴禽。

相關焦點

  • 白頭鵯
    □斯惟  白頭鵯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它的白頭。白頭鵯體長約18釐米,全身黃綠色羽毛為主,而頭枕部卻是白色。正由於腦後那醒目的白色枕環,得別號「白頭翁」。  白頭鵯現在是城裡常見的鳥兒,房前屋後的樹林裡隨處可見它們的身影。
  • 一路北漂的歌者——白頭鵯
    作者劉淑芳在《冬天裡的歌唱家》寫到,白頭鵯的聲音婉轉悠揚,比百靈鳥的歌聲深沉,比畫眉鳥的歌聲清亮,堪稱「冬天裡的歌唱家」。白頭鵯喜歡鳴叫,叫聲婉轉悅耳,富於變化。上體褐灰或橄欖灰色,腹白色具黃綠色縱紋,相對其他鵯類,臀部羽毛顏色淡,其英文名Light-vented Bulbul,直譯為淡臀鵯。因此,白頭鵯識別兩個特徵就是頭白和臀淡。要注意的是,白頭鵯小時候是灰不溜秋的,只有翅膀羽毛略帶一些鮮亮的橄欖綠,所以很多初學觀鳥者常常誤把白頭鵯幼鳥和亞成體當成新發現。成年後,閃耀的白頭出現,一般認為老年的白頭更大更白。
  • 「變異」不自卑 廈門東坪山一白頭鵯追愛有絕招
    記者 陳理傑 攝海西晨報訊(記者 彭怡郡)一隻全身羽毛髮白的雄性白頭鵯,咋咋呼呼跟在另一隻雌性白頭鵯身後,旋轉跳躍,不肯停歇。忙活了好一陣子,才贏得雌性白頭鵯的青睞。本以為這是鳥類間普通的求偶故事,仔細一瞧才發現,這隻雄性白頭鵯與眾不同,全身羽毛髮白,就像患上白化病。
  • 行道綠化樹長勢好,引來白頭鵯來安家育雛
    揚子晚報網6月18日訊(記者 梅建明 通訊員 武家敏)近日,在南京鼓樓區幕府西路道路旁綠化樹叢中,來了兩隻白頭鵯夫婦,它們在綠化樹叢中飛來飛去,開始築窩安家,不時在冬青樹叢內叼著塑料繩子飛向花枝上,並用白塑料繩纏繞在枝杈上固定後,再用茅草編織成一個小碗大的窩。
  • 十五年後的白頭鵯幼崽
    今天帶給大家的是桑紫的一篇文章,講述了她十五年前後兩次餵養白頭鵯幼鳥的故事。桑紫的文字細膩真切,她對自己照顧幼鳥時的無力和悲傷直言不諱,也坦誠地分享了多年來的困惑和反思。故事的內容並不輕鬆,結局也並不是皆大歡喜。但正如作者的感悟,很多時候,正是這些意難平的經歷,才能讓我們更深刻地反思人與動物的關係。
  • 樹上鳥兒嘰嘰喳喳幹什麼 一隻白頰噪鶥一隻白頭鵯在對歌
    原標題:樹上鳥兒嘰嘰喳喳幹什麼 一隻白頰噪鶥一隻白頭鵯在對歌   第一步:循聲找鳥  湖北省野生鳥類保護分會會長李明璞從湖北趕來參加這次大賽。活動現場,他帶領大家連續轉換了幾個地方,費時10餘分鐘,找到了第一隻鳥。  第二步:互動觀鳥  李明璞說,培養孩子的觀鳥興趣,可以設置一些問題進行引導。  鳥在樹頂嘰喳喳叫個不停。「鳥什麼樣子?」李明璞問小朋友們。「黑色的」、「臉上有白色的毛」……小朋友們回答。  「鳥在幹什麼?」
  • 杭州城裡白頭鵯有8種方言 朝暉的叫聲穩華家池的叫得有節奏
    白頭鵯  清晨的海南尖峰嶺,湖面上氤氳的霧氣中,一隻小鸊鷉(pì tī)緩緩浮現。十幾米開外,它朝岸邊發出了不同於往常的鳴叫聲:「吱吱吱吱……咀!吱吱吱吱……咀!」  不過微地理方言就出乎意料了,姜教授研究發現,鳥的花樣經比人類有過之而無不及:同樣是白頭鵯(bēi),就在杭州城區裡,就有8種方言。  從2002年夏天開始,每天凌晨4點,姜教授就出發,跑遍杭州大小角落,一路收錄杭州很常見的留鳥白頭鵯(俗稱白頭翁),在清晨最早的鳴唱聲。  姜教授找到了其中7個區域的鳥語錄音,仔細聽,差異果然非常明顯。
  • 白頭鵯的生活習性,以及我們要如何去飼養
    大家好,好久不見,我是你們的老朋友樂樂,今天樂樂要給大家講的內容就是關於白頭鵯的生活習性,以及我們要如何去飼養它們,可能有的朋友不知道白頭鵯是什麼鳥,它還有一個別名就是(白頭翁),相信大家現在知道它什麼鳥了把。好了,下面樂樂就詳細給大家講講關於它的一些知識。身體特徵 體長16 ~22 釐米,體重26 ~43 克。
  • 保護動物,愛護大自然,中國綠髮會綠少志願者成功救助並野放白頭鵯
    7月12日,白洋澱溼地自然科普綠少基地綠少志願者王志昊同學發現一隻撞玻璃的白頭鵯幼鳥後,在該綠少基地負責人王曉曄老師的遠程指導下,自行操作完成了一次白頭鵯鳥類的救助和野放。發現受傷鳥兒的綠少志願者王志昊,是來自河北任丘的一名高一學生。
  • 為何白頭鵯巢中的雛鳥會一夜之間消失?是被轉移了還是慘遭毒手?
    白頭鵯能同時進入兩個榜單,也說明了它確實特別常見。不僅如此,還有些城市有不同的常見鳥類合稱,例如「城市三寶」,裡面也有白頭鵯(另外兩種是綠繡眼和麻雀)。白頭鵯在我國不同地區又叫白頭翁、白頭鳥、老頭兒、白頭鵠仔,如果你的家鄉有其他叫法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看看有沒有你的老鄉。
  • 白頭翁和白頭鵯是一種鳥類嗎?你聽一下它的鳥叫聲就明白了
    白頭鵯白頭翁這種鳥類的學名就叫做白頭鵯白頭鵯亞成鳥野外觀鳥:當你在野外觀鳥時,發現有的鳥外形和鳥叫聲都像是白頭鵯這種鳥類白頭鵯分布圖白頭鵯分布情況:白頭鵯這種鳥類它屬於我國特有的鳥類白頭鵯吃無花果白頭鵯食性:它們屬於雜食性鳥類,常吃一些植物種子,野果,也吃動物性食物,愛吃各種昆蟲。
  • 黃喉鵐、白頭鵯等珍稀鳥類頻頻現身昌平
    白頭鵯在昌平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300餘種野生鳥類棲息嬉戲,藍眉林鴝、黃喉鵐、白頭鵯等珍稀鳥類頻頻現身。    四年前,當攝影師們把鏡頭對準各種各樣的鳥兒時,常見的大多是燕雀、斑鳩等普通種類。這兩年來,隨著昌平區綠化面積逐年增加、環境治理成效不斷顯現,沙河水庫、十三陵水庫、南口公園等地經常能拍攝到黃腰柳鶯、北紅尾鴝、紅嘴長尾藍鵲等,給攝影師和鳥類愛好者帶來了驚喜。
  • 白頭鵯,冬天要挪到室內飼養,而且天氣過冷不適宜外出遛鳥
    在人工飼養下白頭鵯屬軟食鳥,水罐內的水容易汙染,每天需要清刷並換新鮮飲水。餵給的水果當天吃不完的應把剩餘的取出。每天(夏季)或隔日(春、初秋)供給浴水,任其自行水浴。每周洗刷一次鳥籠。白頭鵯不耐寒,在北方飼養冬季一定要移至室內飼養,停止外出溜鳥。
  • 「愛鳥周」邀你推選青島十大常見鳥
    「愛鳥周」邀你推選青島十大常見鳥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04.27 星期一 」活動在市動物園舉行啟動儀式,據了解,本屆「愛鳥周」活動從4月25日持續到4月30日,期間將組織開展「愛鳥新時代,共建好生態」主題活動,通過市民觀賞青島的野生鳥類圖片,推選青島十大常見鳥,讓全民認識鳥類,保護鳥類,提高保護野生鳥類的生態意識,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家園的良好社會氛圍。
  • 隨著荷花盛開,孤山腳下的白頭鵯又將成為攝影師鏡頭裡的主角
    孤山這片區域的鳥類品種繁多,但是喜歡跟荷花「共舞」的,除了麻雀,就數這種白頭鵯了。白頭鵯是杭州最常見的鳥類之一,許多人喜歡親切地叫它「白頭翁」,似乎小學課本裡曾經有過相關的文章。因為見得多了,很多人都習以為常,其實它長得還是挺漂亮的,尤其是頭上那一頂白帽子。
  • 流浪紅耳鵯渴望有個家 一連5天"求愛"
    愛鳥人士李超最近觀察到一隻雄性紅耳鵯(bēi),連續幾天向一隻已經「成家」的雌性白頭鵯(俗稱白頭翁)求偶。  鬧市驚現紅耳鵯  上周五上午,李超在中山西路,偶遇一隻紅耳鵯。這種鳥兒很好辨認,它頭頂有聳立的黑色羽冠,眼下後方有一個鮮紅色斑,其下還有一白斑,周圍都是黑色,頭部非常醒目,屬於比較漂亮的鳥兒。
  • 白頭鵯這種古代達官顯貴們愛玩的鳥類,你了解多少呢?
    成年的白頭鵯體長約180毫米。成鳥額部及頭頂亮黑 色;喉部、枕部及眉斑均純白色;眼先羽色灰白;頰紋狹小, 前端黑色;後端淡褐色;上體羽色橄欖灰色;翅羽大部為灰 褐色;尾羽暗褐色;腹部羽色淡略近於白色,而有不明顯的 暗黃色條紋。雌雄鳥羽色相近。嘴殼黑色,足趾黑褐色。此鳥在我國南方極為常見,多生活在丘陵或平原地區 的灌木叢間,也常見於針葉林中。性甚活潑,不太怕人。
  • 擴散的紅耳鵯
    第二天一早,在一陣鳥鳴中醒來,洗簌完畢,便向主人要來早餐,和兒子在自己的房間院子裡享用,鳥鳴聲已沒有了,只有一隻鵲鴝在附近蹦躂,我扔過去點食物,豈料動作太大將它嚇得飛走了,好心卻討了個無趣,我只好尷尬地對兒子說它不領情。用餐間,忽然想起早上那陣鳥鳴,未曾聽過,會是什麼鳥?幸好帶著長焦鏡頭,去二樓的平臺守一下試試,我這房間的院子綠化不錯,說不定有驚喜。
  • 吳江小區上演「百鳥朝鳳」:烏鶇、白頭鵯、珠頸斑鳩、喜鵲…
    白頭鵯|周敏軍 攝   記者還走訪了中南世紀城、湖濱華城祥瑞苑等多個新建小區,發現新建小區內的鳥鳴聲明顯沒有老小區的響亮,這是為什麼?鳥類攝影愛好者屠亦安家住天和人家小區,前不久,他就在小區裡拍到了不少鳥類的照片,其中戴勝、烏鶇比較少見,常見的鳥類有麻雀、燕子、喜鵲、白頭鵯、伯勞、珠頸斑鳩、大山雀等。   屠亦安的朋友還曾在奧林清華西區見到過一隻仙八色鶇,這是吳江比較稀有的一種鳥類。   那種鳥就算在野外也很少見,在居民小區更是難得。   屠亦安興奮地說。
  • 吳江小區上演「百鳥朝鳳」:烏鶇、白頭鵯、珠頸斑鳩、喜鵲...
    白頭鵯|周敏軍 攝記者還走訪了中南世紀城、湖濱華城祥瑞苑等多個新建小區,發現新建小區內的鳥鳴聲明顯沒有老小區的響亮,這是為什麼?市民感受到的鳥類增多與其所在小區的綠化有著密切關係。鳥類攝影愛好者屠亦安家住天和人家小區,前不久,他就在小區裡拍到了不少鳥類的照片,其中戴勝、烏鶇比較少見,常見的鳥類有麻雀、燕子、喜鵲、白頭鵯、伯勞、珠頸斑鳩、大山雀等。屠亦安的朋友還曾在奧林清華西區見到過一隻仙八色鶇,這是吳江比較稀有的一種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