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白頭鵯巢中的雛鳥會一夜之間消失?是被轉移了還是慘遭毒手?

2020-12-05 溫晨動物園

關於城市中常見的鳥類,上海市的觀鳥愛好者們口中有著「滬鳥四大金剛」的說法,這四位金剛分別是麻雀Passer montanus、烏鶇Turdus merula、珠頸斑鳩Spilopelia chinensis,還有白頭鵯Pycnonotus sinensis。除此之外,前兩年上海市民還評選出了當地能見到的、最受歡迎的十種鳥類,它們分別是:

小天鵝Cygnus columbianus、白鷺Egretta garzetta、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喜鵲Pica pica、畫眉Garrulax canorus、普通翠鳥Alcedo atthis、鴛鴦Aix galericulata、鳳頭麥雞Vanellus vanellus、戴勝Upupa epops、白頭鵯Pycnonotus sinensis。

大家可以看到,滬鳥四大金剛中只有白頭鵯入選了十大最受歡迎鳥類名單。

其實這兩個名單的類型也並不相同,四大金剛都是城市中隨處可見的鳥類,像珠頸斑鳩這樣不把自己當外人(鳥)的,甚至還佔領了人類建築物的陽臺、空調外機等位置進行築巢繁殖。而十大最受歡迎的鳥類大多數都有別致的外貌、吉祥的寓意,或是只能在特定地點觀賞到的,例如水域、溼地、自然保護區、生態園、動植物園等地。白頭鵯能同時進入兩個榜單,也說明了它確實特別常見。不僅如此,還有些城市有不同的常見鳥類合稱,例如「城市三寶」,裡面也有白頭鵯(另外兩種是綠繡眼和麻雀)。

白頭鵯在我國不同地區又叫白頭翁、白頭鳥、老頭兒、白頭鵠仔,如果你的家鄉有其他叫法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看看有沒有你的老鄉。白頭鵯是雀形目、鵯科、鵯屬的小型鳴禽,廣泛分布於我國南方各地,北方其實也能見到,但沒有南方多,屬於「北漂」,跟遷徙還不一樣。白頭鵯的外表很有特色,即便是臉盲患者也能通過白頭鵯的黑臉和白頭輕易將它們與其他鳥類區分開。我們平時見到的白頭鵯大多是在樹上、房頂上、電線上,有時也能看到它們在草地上倒騰著小細腿蹦躂,似乎在找有沒有好吃的。

城市裡的綠化條件雖然不如野外,但還是能為白頭鵯提供豐富的食物。白頭鵯是偏素食的雜食動物,也是機會主義者,如果有水果、漿果、嫩葉、種子可以吃,它們會優先選擇這些不會跑的植物(特別是冬季),而如果覓食過程中找到了蠕蟲、昆蟲、小型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白頭鵯也不會放過它們。在繁殖期和育雛期,白頭鵯的食物中會有更多的肉類來源,為雛鳥提供充足的營養。除此之外,白頭鵯有時還會在人類建築物附近或垃圾箱周圍徘徊,尋找能吃的東西。

每年的春季是白頭鵯的繁殖期,求偶時的白頭鵯會以引吭高歌的方式進行「情歌對唱」,然後通常在三月底開始築巢,四月初產卵,每胎2~4枚卵。孵卵的工作由雌鳥單獨完成,而育雛則由親鳥雙方共同進行。白頭鵯的孵卵期大約持續10~15天,雛鳥為晚成雛,剛出生時光禿禿的,靠父母每天餵食。雖然是晚成雛,但白頭鵯雛鳥的發育速度卻快得驚人,幾乎一天一個樣子,孵化後的第一周內就能逐漸長出飛羽,9~14天就能離巢學習飛行。所以很多人都會看到自己家周圍樹上的白頭鵯巢中的雛鳥前一天還在嗷嗷待哺,一夜之間就消失了,從此再也不見蹤影。

之前就有粉絲問過我這個問題,他不是專業的觀鳥大爺,而是一個熱愛自然的普通人。他家院子的小樹上住了一家白頭鵯,他也經常遠遠地觀察、拍照,沒有近距離打擾。但是雛鳥孵化一個多星期後的某天早上,他突然發現巢裡的四隻雛鳥全部消失,成鳥還過來停留了片刻,後來也飛走了。他對此很不理解,因為是在自家院子,附近也沒見過猛禽,所以排除是被熊孩子掏走了,也基本不可能是被什麼動物給吃了(被襲擊的話鳥巢會有不同程度損壞,但是沒有)。所以他就認為是白頭鵯夫妻連夜將雛鳥轉移到了別處,但是又覺得白頭鵯不太可能具有「攜帶雛鳥」這種能力,所以才來問我。

結合一下他所觀察到的孵化日期,基本可以確定這一窩雛鳥並沒慘遭毒手,自然也不是被親鳥轉移(白頭鵯確實沒這能力),而就是正常的雛鳥離巢。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離巢並不代表雛鳥已經會飛了。離巢後的雛鳥會在附近樹枝或合適的地方學習飛行,此時雛鳥的尾羽尚未發育完全,還不具備自由飛翔的能力。離巢期的白頭鵯雛鳥會快速抖動翅膀,並重複進行蜷縮起來和伸直腿站立的動作,此時它的父母雙方會在附近進行警戒工作,將潛在的危險驅趕開,或發出雜亂的叫聲,試圖把危險目標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

像上圖這種,雛鳥長得挺大的了,而且沒在巢中而是在樹枝上站著接受親鳥的飼喂,這就是雛鳥剛離巢的階段,此時它們飛不利索只能撲騰撲騰,也無法自由覓食,所以還得繼續接受親鳥的餵養,但過不了幾天它們就能完全學會飛行,擁有自理能力。所以白頭鵯的雛鳥一夜之間消失,有很大的可能性是離巢學飛了,而且不會太遠,細心的話在附近還有可能找到學飛的雛鳥和進行護衛的親鳥,但再過幾天就會很難再找到它們了,倒是成年白頭鵯還有可能會在下次繁殖前回來繼續使用舊巢。

相關焦點

  • 白頭鵯
    所住小區裡的白頭鵯很多。它們有時聚在一個樹枝上嘰嘰喳喳地交頭接耳,有時各自蹲踞在一個樹尖上彼此悠揚婉轉地唱和。它們的嗓音清亮悅耳,叫聲多樣。春夏午眠時,聽兩隻白頭鵯在窗外枝頭有一搭沒一搭地搭腔:「得滴兒得——得滴兒得——」常想,歲月靜好,無非就是這個樣子吧。  和其他鳥兒比,白頭鵯是不太怕人的,它們會很不客氣地到陽臺來尋吃的。
  • 白頭鵯這種古代達官顯貴們愛玩的鳥類,你了解多少呢?
    成年的白頭鵯體長約180毫米。成鳥額部及頭頂亮黑 色;喉部、枕部及眉斑均純白色;眼先羽色灰白;頰紋狹小, 前端黑色;後端淡褐色;上體羽色橄欖灰色;翅羽大部為灰 褐色;尾羽暗褐色;腹部羽色淡略近於白色,而有不明顯的 暗黃色條紋。雌雄鳥羽色相近。嘴殼黑色,足趾黑褐色。此鳥在我國南方極為常見,多生活在丘陵或平原地區 的灌木叢間,也常見於針葉林中。性甚活潑,不太怕人。
  • 白頭鵯的生活習性,以及我們要如何去飼養
    雄性白頭鵯鳴聲嘹亮動聽,人們飼養白頭鵯也多是為聽其悅耳的鳴聲,所以也多選擇雄鳥飼養。但白頭鵯雌雄羽色相似,很難區分,有經驗的人可以根據雄鳥胸部灰色較深,雌鳥淺淡,雄鳥枕部白色清晰、雌鳥則稍顯發汙等特徵加以鑑別。生活習性白頭鵯是長江以南地區常見的一種鳥,活動範圍廣,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平原的林地、庭園、灌叢中,也可見於針葉林中。
  • 一路北漂的歌者——白頭鵯
    研究鳥叫聲的科學家將白頭鵯的叫聲錄下來,轉換成時域波形圖,結果顯示其叫聲可以分成三種:第一種稱為鳴唱,由多個音節組成,聽起來非常婉轉悅耳,在繁殖期的雄性白頭鵯會特別頻繁地發出鳴唱;第二種稱作叫聲,相對鳴唱,叫聲有短粗、單調的特點;第三種是警戒叫聲,這種聲音的特點為嘈雜、沙啞,發出這種聲音時,情緒都較為緊張,帶有報警和驅逐的含義。
  • 行道綠化樹長勢好,引來白頭鵯來安家育雛
    揚子晚報網6月18日訊(記者 梅建明 通訊員 武家敏)近日,在南京鼓樓區幕府西路道路旁綠化樹叢中,來了兩隻白頭鵯夫婦,它們在綠化樹叢中飛來飛去,開始築窩安家,不時在冬青樹叢內叼著塑料繩子飛向花枝上,並用白塑料繩纏繞在枝杈上固定後,再用茅草編織成一個小碗大的窩。
  • 白頭翁和白頭鵯是一種鳥類嗎?你聽一下它的鳥叫聲就明白了
    ,屬於雀形目鵯科中的小型鳥類。白頭鵯分布圖白頭鵯分布情況:白頭鵯這種鳥類它屬於我國特有的鳥類,原產地就是我國,北方冬季的時候它們會遷徙到南方越冬,有的會遷徙到東南亞、越南等地。在繁殖季節它們主要吃昆蟲,因為雛鳥需要吃昆蟲來補充身體需要的營養和水分,畢竟種子和果實不利於雛鳥消化,也缺乏水分。
  • 十五年後的白頭鵯幼崽
    參與者們從動物相關議題出發,交流了自己生活中與動物有關的故事,也重新審視了人與動物、自然的關係和聯結。小象君在徵得作者同意後選擇了部分文章與大家分享。今天帶給大家的是桑紫的一篇文章,講述了她十五年前後兩次餵養白頭鵯幼鳥的故事。桑紫的文字細膩真切,她對自己照顧幼鳥時的無力和悲傷直言不諱,也坦誠地分享了多年來的困惑和反思。故事的內容並不輕鬆,結局也並不是皆大歡喜。
  • 恩愛白頭翁 成都鬧市孵育雛鳥
    雛鳥出生後,這對白頭翁夫妻出雙入對地奔忙著為小鳥一日三餐覓食捉蟲。令人感動的是, 20日午後的一場突來暴雨下了不到半分鐘,外出覓食的雌鳥便急匆匆地冒雨趕回樹上,迅速展開翅膀為四隻雛鳥遮風擋雨。隨著雛鳥漸漸長大,甘女士家的平臺便成了這對白頭翁的天地,只要有人進出陽臺,它倆就嘰嘰喳喳叫個不停,催你離開平臺。小鳥經過11天的茁壯成長,羽翼漸豐的小鳥在父母的訓導下開始離巢上樹,學習展翅飛翔。
  • 愛鳥周:想起一隻白頭鵯
    今年的2月11日是周末,冷颼颼的「倒春寒」威力強勁,但我還是堅持陪姑娘像往常一樣到金山公園鳥調。當我們走到池塘棧道上的時候,突然四葉草看見一隻白腹鶇意外從岸邊的「串錢柳」上落水,一隻白頭鵯緊跟其後落水。急切地拍著我的肩叫:「老媽,快看有鳥落水了!有倆只!」
  • 大明湖中的精靈——白頭鵯育雛記
    白頭鵯(音:bēi)又名白頭翁。是雀形目鵯科的小型鳥類,額至頭頂黑色,兩眼上方至後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環,腹白色具黃綠色縱紋。性活潑,結群於果樹上活動。有時從棲處飛行捕食。性活潑、不甚畏人。 雜食性,既食動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
  • 「變異」不自卑 廈門東坪山一白頭鵯追愛有絕招
    記者 陳理傑 攝海西晨報訊(記者 彭怡郡)一隻全身羽毛髮白的雄性白頭鵯,咋咋呼呼跟在另一隻雌性白頭鵯身後,旋轉跳躍,不肯停歇。忙活了好一陣子,才贏得雌性白頭鵯的青睞。本以為這是鳥類間普通的求偶故事,仔細一瞧才發現,這隻雄性白頭鵯與眾不同,全身羽毛髮白,就像患上白化病。
  • 白頭翁(白頭鵯)的家庭生活,你知道多少
    最近的生活中闖入了一群新鄰居。有一家小鳥安居在了樓下的大櫻桃樹上,櫻桃樹很高,他們的家就坐落在我家的窗戶外面。一窩小鳥,看起來有四隻白頭翁,學名叫白頭鵯(bēi),在長江南部是非常常見的 一種鳥,平常食用大量農林業害蟲,是個值得被保護的益鳥呢
  • 珊瑚為何也會「一夜白頭」?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前些天小編預告過本月中科館大講堂,我們將請來海洋科學家李新正研究員,為大家講述海洋中的神奇生物,聊聊那些你想知道卻又不知道的事兒。在我們的6月新刊中也有李老師的文章,下面我們選自其中的一部分分享給大家,看似有意思卻值得我們深思的話題……(圖片來自網絡)珊瑚色彩斑斕的秘密暖水海洋中生長的珊瑚五顏六色,成片的珊瑚礁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下爭奇鬥豔,十分壯觀。如果海水環境保持穩態,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生命,會像永不凋零的花朵一樣綻放在海平面下,與生活在其中的海洋生物一起,建造一座奇妙的海底花園。
  • 白頭鵯,冬天要挪到室內飼養,而且天氣過冷不適宜外出遛鳥
    在人工飼養下白頭鵯屬軟食鳥,水罐內的水容易汙染,每天需要清刷並換新鮮飲水。餵給的水果當天吃不完的應把剩餘的取出。每天(夏季)或隔日(春、初秋)供給浴水,任其自行水浴。每周洗刷一次鳥籠。白頭鵯不耐寒,在北方飼養冬季一定要移至室內飼養,停止外出溜鳥。
  • 白頭翁把陽臺當「產房」 小白頭翁長大飛走兩隻
    原標題:白頭翁把陽臺當「產房」 小白頭翁長大飛走兩隻   早前,劉女士在自家的陽臺上發現了這窩鳥蛋   最近,家住福州市福馬路陽光城小區的劉女士意外發現,她家裡的陽臺上,有野生鳥類來築巢,還在裡面孵出了三隻雛鳥。
  • 一夜之間白頭不是騙人的,精神壓力加速頭髮變白
    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愁白了頭。」。 「最新研究表明,一夜之間白頭不是騙人的-在春秋戰國時期,伍子胥為了逃脫楚平國王的謀殺,千方百計逃脫。傳說伍子胥擔心到連續幾個晚上都睡不著覺,最後頭髮竟變成了變色。「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愁白了頭」便由此得來。那麼,實際上,真的有可能一夜之間白頭嗎?最近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這種寓言性的句子可能是正確的。人發的每個毛囊中都有黑色素幹細胞,可以分化為黑色素細胞。這些細胞通過將色素注入頭髮的角蛋白中來確定頭髮的顏色。年輕時,黑素幹細胞可以隨時替換並分化自己。
  • 杭州城裡白頭鵯有8種方言 朝暉的叫聲穩華家池的叫得有節奏
    白頭鵯  清晨的海南尖峰嶺,湖面上氤氳的霧氣中,一隻小鸊鷉(pì tī)緩緩浮現。十幾米開外,它朝岸邊發出了不同於往常的鳴叫聲:「吱吱吱吱……咀!吱吱吱吱……咀!」通常人類最會描述的清晨鳥兒的「嘰嘰喳喳」,正是鳥在宣告地產歸屬。  杭州城裡白頭鵯  有8種方言  「與人類一樣,不同地區,就算是同種鳥類,叫聲也不一樣,這就是鳥方言。」研究鳥語方言的鳥類學專家、浙江科技學院的姜仕仁教授告訴我,鳥類方言分為宏地理方言和微地理方言。
  • 黃喉鵐、白頭鵯等珍稀鳥類頻頻現身昌平
    白頭鵯在昌平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300餘種野生鳥類棲息嬉戲,藍眉林鴝、黃喉鵐、白頭鵯等珍稀鳥類頻頻現身。    四年前,當攝影師們把鏡頭對準各種各樣的鳥兒時,常見的大多是燕雀、斑鳩等普通種類。這兩年來,隨著昌平區綠化面積逐年增加、環境治理成效不斷顯現,沙河水庫、十三陵水庫、南口公園等地經常能拍攝到黃腰柳鶯、北紅尾鴝、紅嘴長尾藍鵲等,給攝影師和鳥類愛好者帶來了驚喜。
  • 上海市民最喜愛的鳥決出「十強」,「四大金剛」僅白頭鵯入圍
    上海動物園科教館館長夏欣表示,她在評選「滬上我最喜愛的鳥」時,最看重鳥的辨識性,在平時的科普工作中,白鷺是有很明顯外表特徵的鳥類,它們出現在上海動物園內的機率很高,還會在園內的樹木上築巢,孩子們很容易記住它們。 對於白頭鵯的入圍,上海野鳥會總幹事姚力表示很開心,因為白頭鵯是上海野鳥會的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