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你從睡夢中甦醒
聽著鳥叫,看著日出
這是多麼讓人愜意、令人陶醉
讓人嚮往的意境呀
而這樣的情境
不需要去山裡
在吳江,在我們的「家門口」就能看見
烏鶇|屠亦安 攝
鳥類作為生態平衡鏈上的重要一環,其數量和品種的豐富程度,是一個地方生態環境好壞的直接體現。
「吳江的鳥兒真的多了不少。」這是近年來不少市民的切身感受。除了人煙稀少的生態溼地外,如今越來越多的野生鳥類也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什麼樣的居民小區最受鳥類歡迎?目前小區裡都有什麼鳥?為什麼最近的鳥叫聲特別嘹亮?這幾天,記者在城區的居民小區轉了一圈,進行走訪調查。
鳥兒多數青睞老小區
「嘰嘰喳喳……」每天早晨,天剛剛亮的時候,家住奧林清華東區的李阿姨總會被窗外的鳥叫聲吵醒,鳥兒在樓外的高樹上蹦蹦跳跳,飛來飛去,你一句、我一句地像是在唱歌。
李阿姨:
就這樣能叫上好久,每天早上都不用設鬧鈴,鳥叫聲肯定能把我『叫』起來。這種鳥並不常見,具體是什麼鳥,我也不清楚,有時候還不只聽到一種鳥叫聲。
,
和李阿姨有同樣感受的還有小區的胡阿姨。胡阿姨說,她家住在13樓,每天能聽到鳥叫聲,清晨聲音最大,傍晚時分,聲音明顯就小了。
胡阿姨:
以前在農村聽到鳥叫聲並不稀奇,自從住在城市裡,好像很久沒有聽到這樣的鳥叫聲了。
記者隨後又走訪了水鄉花園、振泰小區、梅石小區等3個建造年代較為久遠的老小區,都有市民反映,近來確實多了不少鳥類。
白頭鵯|周敏軍 攝
記者還走訪了中南世紀城、湖濱華城祥瑞苑等多個新建小區,發現新建小區內的鳥鳴聲明顯沒有老小區的響亮,這是為什麼?
市民感受到的鳥類增多與其所在小區的綠化有著密切關係。小區的綠化茂盛,環境穩定,利於鳥類生存,自然鳥類就多;相對的,植被不好的小區,鳥類自然也會少。
蘇州溼地自然學校老師周敏軍說,樹長得高大,鳥類才有藏匿和覓食的地方,這也是新建小區鳥類沒有老小區多的主因。
小區鳥類最多有十幾種
小區的鳥越來越多了,一些鳥類攝影愛好者對此深有體會。
以前只有去公園、生態園或者野外的溼地才能拍攝到鳥,現在自家小區隨處都能拍得到了。
鳥類攝影愛好者屠亦安家住天和人家小區,前不久,他就在小區裡拍到了不少鳥類的照片,其中戴勝、烏鶇比較少見,常見的鳥類有麻雀、燕子、喜鵲、白頭鵯、伯勞、珠頸斑鳩、大山雀等。
屠亦安的朋友還曾在奧林清華西區見到過一隻仙八色鶇,這是吳江比較稀有的一種鳥類。
那種鳥就算在野外也很少見,在居民小區更是難得。
屠亦安興奮地說。
戴勝|屠亦安 攝
周敏軍介紹,小區鳥類最多可有十種以上,它們多為留鳥,即終年生活在一個地區,不隨季節遷徙的鳥。除了環境越來越好外,人們對鳥類保護意識的提高也是留住鳥兒的一個很大的因素。
以前有些人會打鳥、捕鳥,但隨著人們生態保護意識的提高,現在這樣的違法行為越來越少了,也就有越來越多的鳥類留在了我們身邊。
周敏軍說,除了常見的陸禽鳥類外,如果小區有河道、水域,還會吸引白鷺、黑水雞等水鳥棲息。
叫聲百囀千鳴是在求偶
初夏時節是鳥類繁殖的季節,據周敏軍介紹,鳥類的求偶方式是長期形成的,因為鳥的性格一般都很機敏,求偶時攻擊性強,常處於一種激動的狀態,為了避免相互間的猜疑,常會用一套固定的鳴叫聲或者特殊的姿勢來表達情感。
多數鳥類在求偶時,會改變昔日的叫聲,有的婉轉悠長,有的呢喃細語,有的則高亢豪放。
周敏軍說,眼下正值鳥類的繁殖期,所以市民會明顯感覺到最近的鳥叫聲更響了,這正是它們在用叫聲來吸引異性。
記者了解到,在眾多鳥類中,烏鶇的鳴叫最為嘹亮。烏鶇又名百舌鳥,常發出急促的「吱、吱」短叫聲,歌聲嚎亮動聽,並善仿其他鳥鳴,因此而得名。其次,白頭鵯、珠頸斑鳩、麻雀、喜鵲等都愛鳴叫,且音量都不小。市民平時經常聽到的,應該就是它們的叫聲。
◆本文為吳報君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記者:俞佳佳
◆編輯:楊雋 周於芳
◆審核:劉逸
看完別忘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