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太華三千丈,險居秦關二百重,此地名為六盤山。詩人毛澤東終於抖落了一身徵塵,特意上山登高遠眺。是日也,長空高闊,白雲清朗,南飛的大雁已望到了天邊。大好河山,一覽無餘,於是閒適歡欣之情,如同奔流的河水般傾瀉在詩人筆下:
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捲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這是萬裡長徵中的最後一座山峰,身後寒冷的冰雪悄然融化,沼澤的溼氣消散無蹤。詩人大手一揮,豪氣頓生,世人都說不登臨長城關口絕不是英雄,算下來紅軍至今早已徵戰了二萬餘裡。六盤山上雄峰再拔,烈烈西風漫捲著滿天紅旗。想來今天我們能將長繩之武裝緊握在手中,到底哪一天才會把那蔣家的狂龍捆縛起來?
這首《清平樂·六盤山》正是毛澤東帶領工農紅軍翻越六盤山時的詠懷之作。1935年10月初,國民黨一方面調集重兵「圍剿」陝北革命根據地,另一方面在六盤山一帶建立防線,妄圖圍殲長徵紅軍。工農紅軍在毛澤東指揮下,佯攻天水,然後出敵不意,從哈達鋪掉頭北進,攻克通渭城。 10月7日,在六盤山的青石嘴,又擊敗了前來堵截的敵騎兵團,當天下午就一鼓作氣,翻越六盤山。之後,紅軍長驅直入陝北一帶。並於10月19日到達陝北保安縣吳起鎮,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完成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裡長徵。
全詩讀來毫無半點悲切之氣,帶著金戈鐵馬的鏗鏘語調,從抒發爽朗、舒暢之秋心轉入英氣豪邁的青春吟哦。正如詩人自己所說此時的心境是豁然開朗,因為「柳暗花明又一村了」。萬裡長徵已在腳下,雄偉長城正在眼前,回望走過的崢嶸歲月,一幕幕都是那樣值得懷戀和追想?今後尚有無限的天地由我們去縱橫,尚有無數的機會等我們去把握,革命事業的前景一片大好。詩人這時的確是幸福而自豪的。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懷著救國救民的堅定信仰,戰士們慷慨從戎,生死以付。隨著激昂的號角聲,這豪氣的種子遍撒在無數長徵路上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者的心間。
高山之巔,紅旗獵獵,紅軍將士們在險峻的山峰間盤旋向前。詩人揚鞭啟程,直抒胸臆,隨意化出宋代劉克莊《賀新郎》中:「問長纓,何時入手,縛將戎主? 」一句。長纓是指捕縛敵人的長繩,出自「終軍請纓」的典故。《漢書·終軍傳》記載,在西漢武帝朝,南越割據政權尚未完全歸附,終軍自請出使南越,表示「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詞中的「長纓」就象徵著共產黨經過長徵的血與火,從而鍛造出來的革命武裝。「蒼龍」在《後漢書·張純傳》的解釋是:「蒼龍,太歲也。」古代方士以太歲所在為兇方,因稱太歲為兇神惡煞,這裡引伸為蔣介石反動集團就是那為非作歹的兇惡「蒼龍」。而最後兩句看似是問句,實則是以肯定無比的口吻說出必將勝利的豪邁宣言。總有一天,紅軍戰士將會消滅國民黨反動派,奪得最後革命的勝利,還人間一派太平盛景。
神州大地的上空醞釀著百年未見的風雷,無數的仁人志士齊齊抬頭,雖千萬人吾往矣,既有長纓在手,何懼蒼龍?
詩詞知識分享
《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指祈求海內清平的樂曲,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後用作詞牌。《宋史·樂志》入「大石調」,後在《金奩集》、《樂章集》中併入「越調」。通常以李煜詞為準。雙調(前後兩闋相疊的格式 )四十六字,分八句。前片四仄韻,即前片有四個仄聲韻腳;後片三平韻,即後片有三個平聲韻腳。
供稿: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團委
編輯:橘子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