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林錦雲(右一)與童金梅(左一)查看牡丹籽的生長狀況
企業收購的香菇,進入利民村冷庫進行分級。
在黃土地農業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裡,張強在進行設備維修。(本版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剛剛餵完牛,這不就趕緊來看看額(我)的『金蛋蛋』咋樣哩!」六盤山下,在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利民村的溫室大棚前,村民李寶山操著濃鬱的地方腔說道。4年前,因為鍘草時發生意外,李寶山失去了右手,但他依然不失樂觀,黝黑的臉上似乎永遠掛著笑容。
「這就是額(我)種的『金蛋蛋』,像這樣的就可以摘了,不過摘的時候可得小心。」走進大棚,李寶山單手嫻熟地從菌床上削下一株成品香菇,輕輕地捧在手裡,「就靠種菌菇,額(我)去年就掙了3萬多塊錢,多虧了福建朋友幫額們(我們)出主意!」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要戰略決策,承載著總書記的殷切囑託。1996年以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遵循「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協作、共同發展」的方針,主動扛起對口幫扶寧夏脫貧攻堅的歷史使命,將單向扶貧拓展到兩省(區)經濟社會建設全方位多層次、全領域廣覆蓋的深度協作,與寧夏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幫扶的「閩寧模式」,縛住貧困蒼龍。
小菌菇撐起「致富傘」
7月16日清晨,利民村顯得格外熱鬧,原來是又到了企業進村收菇的日子。種植戶們穿梭在大棚裡、菌床旁,將剛摘下的菌菇有序裝籃,再統一送到不遠處的卡車貨櫃上,大傢伙忙得熱火朝天。
「別看現在菌菇種植搞得紅火,2年前,村裡的400棟溫棚有一半都是閒置的。」利民村第一書記侯志告訴本報記者,由於利民村是生態移民村,建檔立卡戶較多,且主要勞動力為老人和婦女,有能力搞大棚蔬菜種植的是少之又少。
隨著一個人的到來,利民村發生了改變。2018年底,福建幹部袁雲福來到固原,掛職擔任原州區副區長,分管扶貧工作。
眼見易地搬遷後,村民生活還是沒起色,初來乍到的袁雲福,立刻著手調研。他白天進村入棚,考察種植情況,晚上逐戶串門,了解村民需求。經過一個月的走訪了解,他認識到,利民村致富受阻,主要是因為沒能利用好現有優勢。
「我們福建莆田,有很多村民就利用日光溫棚搞菌菇種植,聽說效果不錯,利民村能不能照搬這種模式?」在扶貧日記中,袁雲福這樣寫道。
想法究竟可不可行,還得權威人士說了算。通過援寧工作隊,袁雲福邀請了幾位福建農科院的技術專家來到利民村實地考察。「沒想到還真行!專家說固原晝夜溫差大,特別適合香菇、滑菇等生產出菇,而且菌菇種植勞力需求小,老人、婦女都能勝任。」聽到肯定答覆,袁雲福很興奮。
2019年6月,袁雲福請調200萬元閩寧資金,從福建引進一批香菇優良品種,按每戶發放4000袋菌包的標準,投放給利民村的69個建檔立卡戶,李寶山家便是其中之一。
「雖然給額們(我們)免費發了菌包,但畢竟是第一次種,萬一失敗,不就白忙活了嘛。」得知村裡要組織種菇,李寶山心裡也是沒底。「後來才知道,額(我)想的問題,福建幹部早就想到咧!」
「農學專家不能長期駐村,那我們就去請『土專家』!」袁雲福四方打探,從莆田聘請了一批具有實踐經驗和管理能力的農民技師,手把手「傳幫帶」,在採摘、儲存、烘乾以及病蟲害預防等方面對村民進行技術培訓,從而確保菌菇成活率。
只保障生產還遠遠不夠,銷售環節同樣需要統籌兼顧。「我們了解到在一些地方,菇賤傷農、豐收不增收的現象時有發生。」為此,袁雲福積極聯繫銷售渠道,並很快與一家企業達成協議,制定了每公斤5元的保底收購標準,順利解決了銷菇難的後顧之憂。
事實證明,這小小菌菇已經為利民村撐起了「致富之傘」。「不到一年時間,全村共出產了3萬多公斤菌菇,村民獲利達90多萬元。」侯志說。
「去年我們家2個大棚就採摘了5000多斤菌菇,今年我又新租種了1間,不出意外的話,收入肯定能更好。」李寶山信心滿滿地說道。
牡丹花「榨出」過冬煤
「今年正好是油用牡丹的豐產期,撫育壓力可是不小。」在原州區河川鄉,大山環抱中,黃土塬牡丹山莊的花田層層疊疊,首尾銜接,技術人員帶班組長童金梅正忙著除草養護。
殊不知,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童金梅曾嘗盡了生活的苦楚。該上初中時,由於家裡實在困難,作為家中老大,她主動退學,開始在附近工廠打工謀生。出嫁後,家庭條件同樣艱苦。「最難時,2塊錢一包的食用鹽都買不起。」童金梅說,「那時候,真的窮怕了!」
2015年初,聽聞附近有人招收貧困戶種牡丹,儘管心中有所懷疑,但每天80元的工資誘惑還是驅使童金梅決定去看看。
「萬萬沒想到,種牡丹徹底改變了我的命運。」童金梅告訴記者。
2006年,閩商林錦雲在第5批福建援寧幹部的牽線搭橋下,來到固原開始投資建廠。從二手車收購到化肥生產,從煤礦開發到裝修施工,最初的幾年,林錦雲的發展方向一變再變,幫扶效果卻微乎其微。
「2014年,國家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木本油料產業發展的意見》,一下子打開了我的發展思路。」彼時,河川鄉寨窪、南窪等村剛剛完成搬遷,撂下了大片的荒山梯田,這讓林錦雲動起了種植油用牡丹的心思。
說幹就幹。2014年底,在甘肅、安徽、山東等地考察了一大圈後,林錦雲採購了一批牡丹苗種,專門開闢五六畝試驗田,開始第一次試種。「雖然牡丹抗寒性不錯,但12月的原州已經入凍,氣溫實在過低,再加上外地苗木『水土不服』,第一年試種失敗了很多。」林錦雲告訴記者。
「我們這數輩務農種的都是馬鈴薯、玉米、小麥,看來這種牡丹是真不行喲。」作為山莊招收的第一批試驗人,看著面前凍死的大批牡丹花苗,童金梅心裡也是直犯嘀咕。
但不甘心的林錦雲,並未輕言放棄。「種植季節不對,那就調整栽種時機;苗木不適應水土,那就自己育苗栽培;土壤鹽鹼度高,那我們更要嚴加選地。」在經過多次嘗試後,牡丹存活率成功達到97%以上。
「他們不遠萬裡來到寧夏,居然只是來搞綠化?」儘管林錦雲的牡丹種植已證明切實可行,但在許多不了解實情的貧困戶眼中,通過種植牡丹脫貧的想法,簡直是天方夜譚。
為了幫助村民們迅速轉換觀念,林錦雲掰著指頭給鄉親們算了一筆帳:種玉米一畝收益只有600到800元,而種油用牡丹一畝收益可達4000多元,加工成產品,收益還能再翻一番……「我們不單單要讓老百姓賺到錢,學到技術,還要幫助大家改變致富舊觀念,這是我們閩商來到寧夏的責任使命。」林錦雲說。
經過多年摸索,林錦雲的牡丹種植基地現已發展為集農業種植、生態修復、民俗體驗等為一體的休閒農業示範園,直接為147個建檔立卡戶解決就業問題。
「這些年,我哥哥、嫂子、公公都來到山上一起種牡丹。現在,一家人年收入能達到10多萬元。」童金梅說,「原來過冬,家裡窮的只夠買1噸煤,不夠還得上山撿乾柴燒,現在家裡買的煤是越來越多,日子也是過得越來越紅火!」
馬鈴薯換來「安穩活」
7月17日,隆德縣西郊,廈門大學康業扶貧產業園內,人頭攢動。一輛自廈門駛來的貨車,剛剛停穩在黃土地農業食品有限公司大門前,瞬間便被裡三層外三層的人群圍了個水洩不通。「大傢伙這是想看看,廈門大學又給企業送啥好東西啦!」黃土地公司總經理楊俊有笑著說道。
「這次運來的是9臺高效液相色譜儀,是學校為園區質量安全控制實驗室提供的第二批設備。」隆德縣副縣長、廈門大學派出幹部馬龍介紹道。
2012年底,廈門大學與隆德縣建立結對關係,確立以產業扶貧為重點的幫扶思路。在2015年國家扶貧日當天,康業扶貧產業園正式宣告成立。
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抓手,在廈大曆任派出幹部眼中,產業園建設是幫扶隆德的重中之重,馬龍也不例外。
「黃土地公司主要用本地特產馬鈴薯做原料,生產水晶粉絲和方便粉絲,吸納了一百多名建檔立卡戶。」馬龍說,「我們學校有專門銷售隆德食品的特產商店,黃土地生產的粉絲產品非常受歡迎。」
楊俊有告訴記者,自2017年來到隆德後,廈門大學便一直在不遺餘力地替企業發展出謀劃策。「馬縣長更是一周一趟地往園區跑,主動催我們提問題,企業的產值、就業、銷售數據,他記得比我還清楚。」
2018年,在了解到企業有提升粉絲產品質量的具體需求後,廈門大學聯合寧夏大學與黃土地公司,決定共建一個450平方米的質量安全控制實驗室。同年6月,廈大便捐出了價值80萬元的第一批設備。
「有了這批儀器,我們實驗室能做的產品檢測肯定就更多了!」如今,看到第二批設備順利送抵,黃土地公司機械操作員張強很是激動。
「要不是來這裡上班,我應該還在外面漂著咧。」38歲的張強原是陳靳鄉的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了擺脫貧困,他不得不外出務工。「搬磚、下礦、物流我啥都幹過,收入倒是不錯,但就是離家太遠,那時候做夢都想在家門口找份安穩活。」
得知黃土地公司大量招收建檔立卡戶,張強立即決定回家工作,成為黃土地公司的一名叉車司機。
「他特別樸實肯幹,每次運貨都是行得穩碼得齊。考慮到設備維修需要有員工儘快掌握,我們就有意安排他往機械操作員轉型。」楊俊有說。
「剛開始學習那會兒,我壓力特別大。」張強說,儘管有專業團隊為自己培訓,但因為自己只有初中文憑,以及書面學習和實際操作有差別,一開始他始終掌握不到竅門,只能領到保底工資,特別發愁。
「但老師們不放棄,仍然繼續耐心指導我。漸漸地,自己對操作流程越來越熟悉,維修檢測都能自主完成了。」張強表示。
如今,張強已順利完成轉型,並且還考取了電焊工職業資格證,但他似乎並不滿意。「雖然現在一個月能有3500塊錢的收入,但我還是希望有機會能去廈門大學深入培訓一次,好讓我的操作技術再『升升級』。」張強笑著跟記者說道。
六盤山下,當年毛澤東主席曾留下「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的著名詩句,如今,「閩寧模式」,正在縛住貧困蒼龍。(本報記者 劉樂藝)
原標題:寧夏固原「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紀事——
「閩寧模式」,縛住貧困蒼龍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年08月13日 第 05 版)
責編:侯興川
31854749,.寧夏固原「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紀事:縛住貧困蒼龍,.2020-08-13 05:05:18,.204198,.侯興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