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固原「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紀事:縛住貧困蒼龍

2020-11-24 海外網

今年7月,林錦雲(右一)與童金梅(左一)查看牡丹籽的生長狀況

企業收購的香菇,進入利民村冷庫進行分級。

在黃土地農業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裡,張強在進行設備維修。(本版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剛剛餵完牛,這不就趕緊來看看額(我)的『金蛋蛋』咋樣哩!」六盤山下,在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利民村的溫室大棚前,村民李寶山操著濃鬱的地方腔說道。4年前,因為鍘草時發生意外,李寶山失去了右手,但他依然不失樂觀,黝黑的臉上似乎永遠掛著笑容。

「這就是額(我)種的『金蛋蛋』,像這樣的就可以摘了,不過摘的時候可得小心。」走進大棚,李寶山單手嫻熟地從菌床上削下一株成品香菇,輕輕地捧在手裡,「就靠種菌菇,額(我)去年就掙了3萬多塊錢,多虧了福建朋友幫額們(我們)出主意!」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要戰略決策,承載著總書記的殷切囑託。1996年以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遵循「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協作、共同發展」的方針,主動扛起對口幫扶寧夏脫貧攻堅的歷史使命,將單向扶貧拓展到兩省(區)經濟社會建設全方位多層次、全領域廣覆蓋的深度協作,與寧夏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幫扶的「閩寧模式」,縛住貧困蒼龍。

小菌菇撐起「致富傘」

7月16日清晨,利民村顯得格外熱鬧,原來是又到了企業進村收菇的日子。種植戶們穿梭在大棚裡、菌床旁,將剛摘下的菌菇有序裝籃,再統一送到不遠處的卡車貨櫃上,大傢伙忙得熱火朝天。

「別看現在菌菇種植搞得紅火,2年前,村裡的400棟溫棚有一半都是閒置的。」利民村第一書記侯志告訴本報記者,由於利民村是生態移民村,建檔立卡戶較多,且主要勞動力為老人和婦女,有能力搞大棚蔬菜種植的是少之又少。

隨著一個人的到來,利民村發生了改變。2018年底,福建幹部袁雲福來到固原,掛職擔任原州區副區長,分管扶貧工作。

眼見易地搬遷後,村民生活還是沒起色,初來乍到的袁雲福,立刻著手調研。他白天進村入棚,考察種植情況,晚上逐戶串門,了解村民需求。經過一個月的走訪了解,他認識到,利民村致富受阻,主要是因為沒能利用好現有優勢。

「我們福建莆田,有很多村民就利用日光溫棚搞菌菇種植,聽說效果不錯,利民村能不能照搬這種模式?」在扶貧日記中,袁雲福這樣寫道。

想法究竟可不可行,還得權威人士說了算。通過援寧工作隊,袁雲福邀請了幾位福建農科院的技術專家來到利民村實地考察。「沒想到還真行!專家說固原晝夜溫差大,特別適合香菇、滑菇等生產出菇,而且菌菇種植勞力需求小,老人、婦女都能勝任。」聽到肯定答覆,袁雲福很興奮。

2019年6月,袁雲福請調200萬元閩寧資金,從福建引進一批香菇優良品種,按每戶發放4000袋菌包的標準,投放給利民村的69個建檔立卡戶,李寶山家便是其中之一。

「雖然給額們(我們)免費發了菌包,但畢竟是第一次種,萬一失敗,不就白忙活了嘛。」得知村裡要組織種菇,李寶山心裡也是沒底。「後來才知道,額(我)想的問題,福建幹部早就想到咧!」

「農學專家不能長期駐村,那我們就去請『土專家』!」袁雲福四方打探,從莆田聘請了一批具有實踐經驗和管理能力的農民技師,手把手「傳幫帶」,在採摘、儲存、烘乾以及病蟲害預防等方面對村民進行技術培訓,從而確保菌菇成活率。

只保障生產還遠遠不夠,銷售環節同樣需要統籌兼顧。「我們了解到在一些地方,菇賤傷農、豐收不增收的現象時有發生。」為此,袁雲福積極聯繫銷售渠道,並很快與一家企業達成協議,制定了每公斤5元的保底收購標準,順利解決了銷菇難的後顧之憂。

事實證明,這小小菌菇已經為利民村撐起了「致富之傘」。「不到一年時間,全村共出產了3萬多公斤菌菇,村民獲利達90多萬元。」侯志說。

「去年我們家2個大棚就採摘了5000多斤菌菇,今年我又新租種了1間,不出意外的話,收入肯定能更好。」李寶山信心滿滿地說道。

牡丹花「榨出」過冬煤

「今年正好是油用牡丹的豐產期,撫育壓力可是不小。」在原州區河川鄉,大山環抱中,黃土塬牡丹山莊的花田層層疊疊,首尾銜接,技術人員帶班組長童金梅正忙著除草養護。

殊不知,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童金梅曾嘗盡了生活的苦楚。該上初中時,由於家裡實在困難,作為家中老大,她主動退學,開始在附近工廠打工謀生。出嫁後,家庭條件同樣艱苦。「最難時,2塊錢一包的食用鹽都買不起。」童金梅說,「那時候,真的窮怕了!」

2015年初,聽聞附近有人招收貧困戶種牡丹,儘管心中有所懷疑,但每天80元的工資誘惑還是驅使童金梅決定去看看。

「萬萬沒想到,種牡丹徹底改變了我的命運。」童金梅告訴記者。

2006年,閩商林錦雲在第5批福建援寧幹部的牽線搭橋下,來到固原開始投資建廠。從二手車收購到化肥生產,從煤礦開發到裝修施工,最初的幾年,林錦雲的發展方向一變再變,幫扶效果卻微乎其微。

「2014年,國家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木本油料產業發展的意見》,一下子打開了我的發展思路。」彼時,河川鄉寨窪、南窪等村剛剛完成搬遷,撂下了大片的荒山梯田,這讓林錦雲動起了種植油用牡丹的心思。

說幹就幹。2014年底,在甘肅、安徽、山東等地考察了一大圈後,林錦雲採購了一批牡丹苗種,專門開闢五六畝試驗田,開始第一次試種。「雖然牡丹抗寒性不錯,但12月的原州已經入凍,氣溫實在過低,再加上外地苗木『水土不服』,第一年試種失敗了很多。」林錦雲告訴記者。

「我們這數輩務農種的都是馬鈴薯、玉米、小麥,看來這種牡丹是真不行喲。」作為山莊招收的第一批試驗人,看著面前凍死的大批牡丹花苗,童金梅心裡也是直犯嘀咕。

但不甘心的林錦雲,並未輕言放棄。「種植季節不對,那就調整栽種時機;苗木不適應水土,那就自己育苗栽培;土壤鹽鹼度高,那我們更要嚴加選地。」在經過多次嘗試後,牡丹存活率成功達到97%以上。

「他們不遠萬裡來到寧夏,居然只是來搞綠化?」儘管林錦雲的牡丹種植已證明切實可行,但在許多不了解實情的貧困戶眼中,通過種植牡丹脫貧的想法,簡直是天方夜譚。

為了幫助村民們迅速轉換觀念,林錦雲掰著指頭給鄉親們算了一筆帳:種玉米一畝收益只有600到800元,而種油用牡丹一畝收益可達4000多元,加工成產品,收益還能再翻一番……「我們不單單要讓老百姓賺到錢,學到技術,還要幫助大家改變致富舊觀念,這是我們閩商來到寧夏的責任使命。」林錦雲說。

經過多年摸索,林錦雲的牡丹種植基地現已發展為集農業種植、生態修復、民俗體驗等為一體的休閒農業示範園,直接為147個建檔立卡戶解決就業問題。

「這些年,我哥哥、嫂子、公公都來到山上一起種牡丹。現在,一家人年收入能達到10多萬元。」童金梅說,「原來過冬,家裡窮的只夠買1噸煤,不夠還得上山撿乾柴燒,現在家裡買的煤是越來越多,日子也是過得越來越紅火!」

馬鈴薯換來「安穩活」

7月17日,隆德縣西郊,廈門大學康業扶貧產業園內,人頭攢動。一輛自廈門駛來的貨車,剛剛停穩在黃土地農業食品有限公司大門前,瞬間便被裡三層外三層的人群圍了個水洩不通。「大傢伙這是想看看,廈門大學又給企業送啥好東西啦!」黃土地公司總經理楊俊有笑著說道。

「這次運來的是9臺高效液相色譜儀,是學校為園區質量安全控制實驗室提供的第二批設備。」隆德縣副縣長、廈門大學派出幹部馬龍介紹道。

2012年底,廈門大學與隆德縣建立結對關係,確立以產業扶貧為重點的幫扶思路。在2015年國家扶貧日當天,康業扶貧產業園正式宣告成立。

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抓手,在廈大曆任派出幹部眼中,產業園建設是幫扶隆德的重中之重,馬龍也不例外。

「黃土地公司主要用本地特產馬鈴薯做原料,生產水晶粉絲和方便粉絲,吸納了一百多名建檔立卡戶。」馬龍說,「我們學校有專門銷售隆德食品的特產商店,黃土地生產的粉絲產品非常受歡迎。」

楊俊有告訴記者,自2017年來到隆德後,廈門大學便一直在不遺餘力地替企業發展出謀劃策。「馬縣長更是一周一趟地往園區跑,主動催我們提問題,企業的產值、就業、銷售數據,他記得比我還清楚。」

2018年,在了解到企業有提升粉絲產品質量的具體需求後,廈門大學聯合寧夏大學與黃土地公司,決定共建一個450平方米的質量安全控制實驗室。同年6月,廈大便捐出了價值80萬元的第一批設備。

「有了這批儀器,我們實驗室能做的產品檢測肯定就更多了!」如今,看到第二批設備順利送抵,黃土地公司機械操作員張強很是激動。

「要不是來這裡上班,我應該還在外面漂著咧。」38歲的張強原是陳靳鄉的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了擺脫貧困,他不得不外出務工。「搬磚、下礦、物流我啥都幹過,收入倒是不錯,但就是離家太遠,那時候做夢都想在家門口找份安穩活。」

得知黃土地公司大量招收建檔立卡戶,張強立即決定回家工作,成為黃土地公司的一名叉車司機。

「他特別樸實肯幹,每次運貨都是行得穩碼得齊。考慮到設備維修需要有員工儘快掌握,我們就有意安排他往機械操作員轉型。」楊俊有說。

「剛開始學習那會兒,我壓力特別大。」張強說,儘管有專業團隊為自己培訓,但因為自己只有初中文憑,以及書面學習和實際操作有差別,一開始他始終掌握不到竅門,只能領到保底工資,特別發愁。

「但老師們不放棄,仍然繼續耐心指導我。漸漸地,自己對操作流程越來越熟悉,維修檢測都能自主完成了。」張強表示。

如今,張強已順利完成轉型,並且還考取了電焊工職業資格證,但他似乎並不滿意。「雖然現在一個月能有3500塊錢的收入,但我還是希望有機會能去廈門大學深入培訓一次,好讓我的操作技術再『升升級』。」張強笑著跟記者說道。

六盤山下,當年毛澤東主席曾留下「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的著名詩句,如今,「閩寧模式」,正在縛住貧困蒼龍。(本報記者 劉樂藝)

原標題:寧夏固原「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紀事——

「閩寧模式」,縛住貧困蒼龍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年08月13日   第 05 版)

責編:侯興川

31854749,.寧夏固原「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紀事:縛住貧困蒼龍,.2020-08-13 05:05:18,.204198,.侯興川

相關焦點

  • 從中國最窮到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閩寧攜手縛住「貧困蒼龍」!
    圖源:視覺中國從中國最窮到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說起寧夏的巨變,當地幹部群眾都會提及一個話題——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沿著母親河一路北上,塞上大地處處留下了閩寧攜手完勝貧困的佳話。福建幹部帶貨,要帶火消費扶貧「歡迎大家進入直播間,關注李鎮不迷路,李鎮帶你上高速,大家一起跟我助力扶貧助農公益……」在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禾美電商扶貧車間,一個三十歲出頭的小夥子面對直播設備賣力地吆喝著。他叫李輝欽,2019年10月從福建來到閩寧鎮掛職副鎮長。
  • 許用貴帶隊赴寧夏原州區開展互學互助對口扶貧協作
    10月16日至18日,福州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馬尾代區長許用貴帶隊赴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開展互學互助對口扶貧協作活動。區領導餘穎凌、張發春、楊榮參加活動。  許用貴一行考察了易地扶貧搬遷村「福馬村」、福建飛毛腿高級技工學校原州區分校、固原融僑(豐霖)肉牛生態產業園項目施工現場、河川鄉油用牡丹基地、姚磨村冷涼蔬菜基地,詳細了解了產業幫扶
  • 在「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一個載入人類史冊的扶貧壯舉是如何...
    1996年以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遵循「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協作、共同發展」的方針,主動扛起對口幫扶寧夏脫貧攻堅的歷史使命,11批180餘名福建掛職幹部接力攀登,2000餘名支教支醫支農工作隊員、專家院士、西部計劃志願者敢於犧牲,將單向扶貧拓展到兩省(區)經濟社會建設全方位多層次、
  • 閩寧召開深化互學互助對口協作座談會 于偉國陳潤兒講話
    本報訊 (記者 嚴順龍) 11月29日,閩寧兩省區在福州召開進一步深化互學互助對口協作座談會,共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重要論述和視察寧夏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把握新發展階段,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閩寧對口協作之路越走越寬廣。
  • 央視財經專訪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固原市市長馬漢成:金融扶貧活...
    昨日,央視財經記者專訪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固原市市長馬漢成,在談到推進脫貧攻堅過程中的感悟與收穫時,馬漢成提到:①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大力發展肉牛養殖;②應貸盡貸、願貸盡貸,金融扶貧活水激勵產業發展;③閩寧協作是東西協作的典範,為脫貧上加速器;④移民搬遷解決「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困境。
  • ...閩寧協作」(新思想從實踐中產生系列報導十二 · 寧夏閩寧鎮篇)
    1997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來到寧夏,調研對口幫扶工作,部署「移民吊莊」工程(把貧困地區群眾整體跨區域搬遷——編者注),創造了東西部協作發展的嶄新模式。  「閩寧鎮探索出了一條康莊大道,我們要把這個寶貴經驗向全國推廣。」2016年7月,在寧夏考察工作的習近平總書記看到閩寧鎮的喜人變化,「打心眼兒裡感到高興」。
  • 從種植扶貧、銷售解困到深加工、樹品牌——閩寧攜手,葡萄產業鏈環...
    從20多年前種下一棵苗,到如今延伸出一條鏈,葡萄產業在這片曾經荒涼的土地上茁壯成長,改變了西海固許許多多貧困家庭的命運。  賀蘭山東麓,我國釀酒葡萄集中連片產區,是寧夏呈現給世人的「紫色名片」。一路傾聽依託葡萄產業逐夢小康的故事,雖然情節不一,但大家都提到了一個共同的背景——閩寧對口扶貧協作。
  • 致敬閩寧協作,電視劇《山海情》開播啦!
    獻禮建黨100周年群英薈萃的脫貧攻堅劇《山海情》1月12日重磅上線通過聚焦中國奇蹟的縮影展現東西協作扶貧下的「閩寧模式」向所有為脫貧攻堅而奮鬥的人們致敬山海相逢,閩寧情深群星築起脫貧夢《山海情》是國家廣電總局重點電視劇,系「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電總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電視劇展播」劇目,由國家廣電總局策劃組織指導,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申報立項,寧夏回族自治區廣播電視局支持拍攝,正午陽光出品。
  • 「平語」近人——習近平的扶貧思考
    新華網「學習進行時」為您梳理習近平對扶貧工作的思考。  2016年7月20日,習近平在寧夏銀川主持召開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李濤 攝  ——對口扶貧  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  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是加強區域合作、優化產業布局、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的大布局,是實現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
  • 閩寧合作互助「2020閩寧出口商品巡迴展」開展在即
    發布會現場  福建省商務廳二級巡視員吳霏表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歷來得到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福建與寧夏雖遠隔千山萬水,但兩省區人民的心緊緊相連,以「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的毅力和勇氣,共同念好山海經。  吳霏介紹,24年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由起步時的單向幫扶拓展為兩省區雙向互動、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由資金、教育和醫療資源幫扶延伸至市場參與、產業融合,形式不斷創新、內容漸次豐富,「閩寧模式」也成為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的典範。
  • 紅纓縛住核能「蒼龍」——記中國核動力院黨外知識分子汪量子
    她的專業,是縛住「蒼龍」來自於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的汪量子,其專業工作是進行反應堆物理的研究和設計。核裂變核反應堆設計可謂在刀鋒上行走,分毫的差池都可能導致反應堆的暴走,須知原子彈的裂變材料裝量只有反應堆的幾十分之一。
  • 精準扶貧路上,那些動人的故事
    早在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之初,習近平同志就明確指出,扶貧協作要以基本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為重點,以產業協作為基礎,加大企業和社會力量扶貧協作的規模和力度。在習近平同志親自謀劃下,閩寧村轉變發展思路,一邊興修水利、整理土地、引黃入灘,一邊從福建引資引智引項目,培育發展特色產業,幫助群眾徹底「拔窮根」。
  • 毛澤東詩句「何時縛住蒼龍」中蒼龍指誰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此乃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詞的後半闋。龍在頃刻間又一次顯身,可見毛澤東與龍的情結非同一般。  何謂蒼龍?一曰七宿星座,二曰青色大馬,三曰兇神惡煞。前兩種解讀無疑與詩意相悖,唯有第三種釋義最為確切。那麼誰是這條蒼龍呢?北京大學的許淵衝說是東條英機,也是北京大學的辜正坤說是蔣中正。看來辜郎有幾分低估毛澤東的胸襟了。
  • 十九大時光: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寧夏的囑託(下)
    「祝鄉親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也祝寧夏脫貧奔小康的目標早日實現。」總書記的祝福,時刻溫暖和激勵著原隆村全體村民。 歲月流轉,初心不改。 對人民群眾念茲在茲的深厚情感,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心靈密碼,也是習近平同志心中最深沉的牽掛。 1996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重大戰略部署,閩寧合作由此起步。
  • 《山海情》眾星雲集講述扶貧故事
    作為「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電總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電視劇展播」劇目,《山海情》以東西協作對口扶貧的「閩寧模式」為命題,通過描寫寧夏西海固人民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移民搬遷和探索發展的歷程,展現福建的幹部專家和各行各業的人們對寧夏的真摯幫扶,「閩寧模式」也成為中國奇蹟的一個縮影。
  • 「佛涼特色」的東西部扶貧協作之路 人在涼山有「遠親」
    「以前住的是土坯房,現在住的是小洋樓,沒法比。」2016年8月,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安排部署,廣東省佛山市對口扶貧協作涼山州。雙方制定實施一系列扶貧協作協議,在安全住房、教育醫療、產業就業等方面開展務實合作。4年來,佛山市集中優勢資源打好打贏深度貧困殲滅戰,攜手探索出一條「佛涼特色」的脫貧攻堅之路。
  • 習近平新時代扶貧攻堅工作思想的基本特徵
    著眼大局,形成合力是習近平新時代扶貧攻堅工作思想的鮮明特徵。    1.對口幫扶區域協作    我國的貧困地區與人口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徵,大多貧困地區集中在西部地區,特別是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革命老區和連片特困地區,這些地區貧困程度深、脫貧成本高、脫貧難度大,需要做好扶貧協作和對口幫扶工作,採取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舉措。
  • 圖片故事丨習總書記固原行——走好新的長徵路
    2016年7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寧夏回族自治區考察。從北京直飛固原。上午10時30分,飛機降落在固原六盤山機場。緊接著,總書記驅車70多公裡,來到位於西吉縣的將臺堡,向紅軍長徵會師紀念碑敬獻花籃。
  • 兩懷高層雲對接 扶貧協作再發力
    為了做好收官之年的東西部扶貧協作,推進懷柔懷安對口幫扶工作再創佳績,2020年6月28日,通過視頻會議系統,召開了懷柔區與懷安縣東西部扶貧協作視頻聯席會。懷柔區委書記戴彬彬主持會議。
  • 「地評線」寧視快評:攻克貧困 奔向小康
    11月16號,自治區政府批准西吉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寧夏9個貧困縣全部清零。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寧夏以「不獲全勝絕不收兵」決心迎難而上、盡銳出戰,翻越了脫貧路上的「六盤山」,全面攻克了深度貧困堡壘。這是歷史性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