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一個載入人類史冊的扶貧壯舉是如何...

2020-12-06 晉江經濟報

寧夏,西海固,

這裡不缺歷史,

不缺沃土,

不缺湛藍的天空,

也不缺勤勞的雙手。

1972年,聯合國稱西海固是

「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這片土地上兩百萬人的出路在哪裡?

如何去潤澤土地的貧瘠,

喚醒沉睡的資源?

1982年,西海固被列入

國家扶貧攻堅計劃的重點。

就在這樣的土地上,誕生了

中國特色對口扶貧的人間奇蹟。

24年裡

11批183名福建掛職幹部

2000多名支教、

支醫、支農工作隊員,

組成了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

一段跨越2000公裡

24年的「幫扶接力」

如何成就中國東西部對口扶貧的典範?

01

24年前,福建省閩寧辦主任

林月嬋

第一次來到六盤山地區考察

回到福建後

林月嬋把寧夏的情況

向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匯報

從此開始,直到2007年退休,

她先後往返寧夏40多次。

一次塞上行,

一生閩寧情。

林月嬋沒想到,

這份報告,

將徹底改變她的人生……

02

1997年,第一批福建援寧幹部來了

他們剛到這樣嚴酷的環境,

倍受考驗。

在海拔高度2050米的隆德縣,

高原反應讓很多人晚上睡不著覺,

幾乎每天都會流鼻血,

喝了這裡的水,他們會連續幾天拉肚子。

惡劣的自然條件

讓來到這裡的福建幹部們

面臨抉擇:

是無奈放棄,打道回府;

還是咬定青山,與寧夏人共進退?

03

第一批援寧幹部中,就有時任

福建省菌草研究所所長的林佔熺。

54歲的林佔熺和工作隊員

帶著六艙菌種,

來到寧夏。

他明白,要讓千千萬萬的百姓參與,

這技術一定要簡化、還得投入少。

蘑菇種出來了,

可卻賣不出去!

看著亟待脫貧的鄉親們

林教授下定決心,

做了這樣一件事,

帶村民們走出困境……

04

福建小夥子黃添進,

揣著借來的三千塊錢北上銀川,

深深紮根於這片土地。

曾經,他的工廠裡

75%的工人都是貧困人口

資金有限、工人們家庭窘迫

黃添進要如何撐起

四面楚歌的工廠?

05

百強經濟縣閩侯的副縣長樊學雙,

來到了國家級貧困縣隆德縣。

他鼓勵創辦殘疾人電商協會,

從註冊到培訓,他都親自對接。

殘障人士創辦的扶貧助殘品牌

認可度並不高,

樊學雙就背著土豆粉絲

去全國各地推介,

經常碰壁,

有一次去外地推介產品,

第一天談好了合作,

第二天沒信了……

推出去的產品猶如石沉大海

樊縣長要用什麼樣的新方式

帶領村民們脫貧致富呢?

06

福建女孩李丹來到寧夏支教

在李丹有限的生命裡,

她為隆德縣的孩子們

推開了眺望世界的一扇窗,

去遊覽李丹來不及走遍的錦繡江山。

來自福建的,

不僅有經濟上的支援,

更有「愛拼才會贏」的福建精神。

李丹曾資助過的特困生王巧琳

永遠記著一句話:

考成怎麼樣、考到哪去,

都無所謂。

最重要的是,

你一定要從六盤山那裡走出去!

可李丹來不及看見

王巧琳考上大學、走出大山了。

2008年,李丹因急性白血病去世

生命在最美好的年華戛然而止。

而王巧琳

卻選擇了一種特別的方式,

回報李丹的恩情……

07

在閩寧協作24年裡

還有許許多多的故事。

慢慢地,閩寧村「升格」為閩寧鎮,

6個村,6萬多人口,

每個村都彰顯著閩寧協作的特色。

閩寧幫扶,由「輸血」變「造血」

實現了歷史性轉變。

如今閩寧鎮不只有菌草產業,

還有葡萄種植、光伏農業、肉牛養殖……

農業扶貧、科技扶貧

讓這片土地上有了生機。

「遷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8000多人的貧困移民村,

發展成為6萬多人的「金沙灘」。

八閩與寧夏

超越了感激,超越了依賴,

已成為一種相互扶持的情誼。

在未來,它們又會

譜寫出怎樣的新篇章?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之際,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衝刺階段,中央宣傳部3日以雲發布的方式,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的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

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

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

重要戰略決策,

承載著總書記的殷切囑託!

1996年以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遵循「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協作、共同發展」的方針,主動扛起對口幫扶寧夏脫貧攻堅的歷史使命,11批180餘名福建掛職幹部接力攀登,2000餘名支教支醫支農工作隊員、專家院士、西部計劃志願者敢於犧牲,將單向扶貧拓展到兩省(區)經濟社會建設全方位多層次、全領域廣覆蓋的深度協作,與寧夏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幫扶的「閩寧模式」,縛住貧困蒼龍。

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減少貧困人口93.7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22.9%下降到2019年的0.47%;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4856元增長到2019年的10415元,寧夏各族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越來越強。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

堅定不移跟黨走、

攜手共圓小康夢的

感人事跡宣傳報導後,

在社會上引發熱烈反響!

廣大幹部群眾認為——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真情奉獻、久久為功,他們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開創的閩寧協作事業的堅定踐行者,是東西部扶貧協作接續奮鬥者,是社會扶貧的創新發展先行者,是全球減貧治理中國智慧的積極探索者。

許多脫貧攻堅一線的

黨員幹部表示——

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以「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為榜樣,對國之大者心中有數,不畏艱苦、勇挑重擔,開拓進取、攻堅克難,努力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為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時代楷模」發布儀式現場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授予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播放了反映「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先進事跡的短片。中央宣傳部負責同志為先進群體代表頒發了「時代楷模」獎牌和證書。福建、寧夏兩地有關部門和地方負責同志,在本地雲發布現場參加發布儀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宣部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學習英雄模範、爭當「時代楷模」重要指示精神,在重大時間節點,緊密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廣泛開展「時代楷模」學習宣傳活動,大力唱響新時代英雄讚歌,讓「時代楷模」成為引領社會風尚的時代標杆,構建起定位精準、多方配合、社會聯動的重大典型發布流程,形成了全過程全方位全媒體傳播矩陣,持續用榜樣的力量、楷模的風範帶動全社會見賢思齊、積極向上、奮發進取。

之前已推出100位「時代楷模」

先進個人或優秀集體,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

是第101個「時代楷模」!

了解更多故事

敬請關注

CCTV-1

7月3日21點《時代楷模發布廳》

走進八閩與寧夏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

內容來自:時代楷模發布廳 福建日報

本期編輯:林宜男

本期審核:傅健 劉瑩瑩

格林春天三期竟然出了這事!涉及眾多業主…

公示!晉江這21名小學畢業生免搖號上季初、子江、中遠......

點讚、點亮一起來

讓我們記住這些時代楷模

↓↓↓

相關焦點

  • 人類宇宙探索 哪些成就應載入史冊?
    自從50年前尤裡·加加林駕駛「東方」號飛船實現人類首次太空之旅以來,在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已經取得了飛速發展。好奇號火星車、克卜勒望遠鏡、載人航天飛船……在人類探索浩瀚宇宙奧秘的過程中,發現了哪些載入史冊的成就?
  • 1895年電影誕生不久電影作為「第七藝術」載入人類文明史冊
    1895年12月28日,是註定要載入史冊的一天。 巴黎卡普辛大街14號咖啡館,法國巴黎卡普辛大街14號的大咖啡館內,一對年輕的兄弟正在向人們展示他們的新發明,27歲的哥哥,兄弟二人的父親老盧米埃爾經營著一家照相館。
  • 要載入史冊?
    2019年還剩9天了,颱風還來刷存在感,這是要載入最晚生成颱風史冊嗎?01、「巴蓬」能否載入史冊?影響我國的颱風主要生成於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有的會登陸而有的則只是簡單地打個「招呼」就溜走了。因而,「巴蓬」註定不能載入最晚生成颱風史冊。颱風「蘇力」路徑圖02、「巴蓬」後期對我國的影響目前來看,「巴蓬」大概率不會登陸我國,但是後期為廣東、福建等地帶來多大的降雨,目前仍有待臨近時確認。
  • 北極上空出現罕見臭氧層空洞,將載入史冊,會對人類產生影響嗎?
    不過,此次出現的臭氧層空洞並不會對人類造成影響,但是此次罕見的相信將載入史冊。雖然無害於人類,但並不意味我們可以忽視,要知道臭氧層空洞形成的原因很大程度與人類的活動有關。 而以上的三個原因或多或少都與人類活動有關,特別是大氣汙染。
  • 載入史冊:北極首現大面積臭氧空洞
    有證據表明,紫外線過量輻射是人類皮膚癌的主要誘因。據外媒報導,《自然》日前刊文指出,北極上空日前出現了該地區迄今為止最大的臭氧層空洞,面積甚至與南極空洞相當。德國大氣科學家Martin Dameris的觀點是,「這是首次出現真正的北極臭氧層空洞」,可載入史冊。
  • 人類是最不適合在地球生存的生物
    人類並不是地球的原生物種,而地球也可能是高等級文明的監獄,人類則是他們的「犯人」。地球監獄說是由美國著名生態學家提出的,而他這個觀點也主要依據人的生態體徵與地球生活環境的不適應為出發點來提出的。按照生態學來說人類腰痛是因為地球的重力,因為地球這麼大的重力所以地球上的中大型生物都不適宜直立行走,所以除了人類之外的大型動物都沒有直立行走的,而爬行最大程度減輕了地球重力對腰部的影響。我們都知道人類是由猿猴進化來的,那為什麼人類的祖先會放棄爬行而突然選擇增加腰部負擔的直立行走呢,這似乎有點違背常理。第二個觀點:人類的皮膚太脆弱。
  • 載入史冊!這7個地方 要幹一件大事
    文/阿閱、劍平將要載入史冊的一幕 衛星,已然成為了一個新的資本戰場。已經打好產業地基的城市,競爭力肯定更強,這是最最最基本、根本的。 咱們就從各個城市的衛星產業基礎,來分析一下。 前文說了,現在是衛星產業 「軍民融合」時代。無論是傳統軍工院資源、民營、還是科研投入力度,都是北京最強。
  • 載入史冊的時刻!為科研拿自己實驗向身體注入7.1萬伏靜電
    【載入史冊的時刻!正在做傳統麵食柿子餅的老伴趙香蓮對此早已習以為常:「不知道時間,他根本不知道時間。」聽了老伴的嘮叨,劉尚合一笑了之。對他來說,如果生命中有個抹不去的符號,那一定是激情。50多年的科研之路,心中不斷湧動的激情讓劉尚合忽略了時間,忽略了年齡。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靜電安全工程學科的奠基者和開拓者,劉尚合一直都在與一個「幽靈」戰鬥。
  • 中國如期脫貧為世界減貧事業注入「強心針」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
    我們向深度貧困堡壘發起總攻,啃下了最難啃的『硬骨頭』。歷經8年,現行標準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1年新年賀詞中表示。    這一成績的取得實屬不易。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夏秋季節部分省份出現的嚴重洪澇災害,為脫貧攻堅收官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
  • 【青年大學習】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
    【青年大學習】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 2021-01-11 09: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類太空探索的下一個目標是哪裡?究竟是火星還是月球?
    但人類是不可能同時去太陽系的每一個地方,至少在這代人是這樣的在有限的時間、金錢、資源和興趣下,人類太空探索的下一個主要目標應該是什麼?「火星」探索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是它有無與倫比的誘惑讓人類前僕後繼:無論誰第一次踏上那片紅色的泥土,都將是第一個在另一個行星上行走的人,必將載入史冊。火星還有一些月球沒有的東西:更多冰凍的水,比月球更高的重力以及資源。
  • 人類太空探索的下一個目標是哪裡?究竟先是火星還是月球
    SpaceX這樣的私營公司正準備研製星際飛船去火星,除了SpaceX還有NASA,最近也宣布了Artemis計劃,目的是把第一個女人和男人送上月球,希望能為人類在我們的灰色小衛星上繼續居住奠定基礎。但人類是不可能同時去太陽系的每一個地方,至少在這代人是這樣的。
  • 為何在太陽系中,只有地球適宜生存,人類的存在真是巧合嗎
    不得不說太陽系中有著數不勝數的行星,然而在這些行星中唯獨只有地球最適宜人類生存,這一現象也令人們感到十分困惑,為何太陽系中只有地球適合人類生存?難道說人類的出現僅僅是一個巧合嗎?
  • 科學家發現新地球,距地球約39光年,有可能適宜人類的生存
    如今的地球,溫室效應導致的全球氣溫不斷升高,由此帶來的副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厄爾尼諾現象越來越頻繁,極端氣候也越來越多,洪水乾旱等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我們的地球正在一步步惡化,未來有可能將不再適宜人類的生存。如果地球不再適宜人類的生存,那人類的未來在哪裡?
  • 「泰坦」是太陽系內最適宜人類移民的星球?
    太陽系內最適宜人類殖民的星球不是火星也不是月亮而是土衛六(泰坦)。迄今為止泰坦為什麼是人類最宜居的星球?一,土衛六就像「時光機器」即遠古地球。據科學家研究發現,目前的土衛六就是45億年前的地球。泰坦是太陽系內唯一擁有合格大氣層的衛星,也是太陽系4個僅有的有著濃密大氣層的巖石質星球之一(地球、火星和金星)土衛六大氣層的橙色天空根據分析,從目前土衛六的活動來看,若不出意外,那麼一個新的類地生命將會在15-20億年後出現在土衛六上。
  • 觀察全球夜間燈光地圖,看看地球上哪些地區不適宜人類居住?
    任何一個物種的生存,都需要外部的保障條件,人類也不例外,所以在自然條件相對優越的地區,人口數量就多,人口分布就密集,會形成大規模的城市連綿帶;在自然條件相對較差的地區,人口數量就少,人口分布就稀疏,很少會出現大城市。
  • 「地心人」如何生存?斯諾登爆出地心人秘密,或是人類強勁對手
    人類是目前地球上最高級的一種文明,但是人類也一直在探尋除了人類以外的文明。在宇宙的眾多星系和天體中,目前發現的只有地球符合人類的生存,那麼在地球上會不會還存在一種其他的「人類」呢?或許在地球的下面,人們目前還不能探測到的地方,生存著一種地心人。那麼地心人是如何生存的?
  • 7月23將永載史冊,我國再次完成1項歷史性壯舉
    2020年7月23日註定又是一個載入人類史冊的重大日子,這一天我國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儘管在火星探測領域美國搶先邁出了第一步,早我國很多年就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甚至登陸火星。但是「天問一號」卻在技術上遙遙領先美國,我國再次完成1項歷史性壯舉,並由此掀開了我國火星探索的序幕。
  • 「人類世」故事如何「釘」入地質史冊?
    那麼,每個地質時期是如何劃分或者定義的呢?課題組成員解釋:大多數地質時代的劃分和命名有一定的方式方法。如根據生物的顯著與否,將地質年代劃分為顯生宙和隱生宙;根據生物的演化進程將顯生宙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根據地層標準剖面或古代民族名稱,或是地層的某些特點命名紀,如眾所周知的侏羅紀起源於德國和瑞士交界的侏羅山。
  • 人類如何進化才能在太空中生存?
    其實,就連在地球本身,也存在著一些不適宜人類居住的環境,但是我們生存了下來。當我們的祖先發現他們的居住環境,越來越惡劣的時候,他們鼓起勇氣來到他們不熟悉的陌生環境去尋找更宜居的地方。作為他們的後代,我們血液中流淌著他們無畏的血統。可是與此同時,我們為食物和享樂而分心,我們被捲入戰爭,手足相殘,我們好像忘記了我們熱衷探索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