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迎霞 科技日報記者 張景陽 劉園園
盛夏的寧夏,大漠孤煙,黃河落日,雄渾賀蘭,煙雨六盤。這裡是塞上江南,更是宜居樂土。
鮮為人知的是,數十年前,寧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區曾得到了來自聯合國的一個「世界之最」——最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圖源:視覺中國
從中國最窮到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說起寧夏的巨變,當地幹部群眾都會提及一個話題——閩寧對口扶貧協作。
無論武夷山還是賀蘭山,都是父親山。沿著母親河一路北上,塞上大地處處留下了閩寧攜手完勝貧困的佳話。
福建幹部帶貨,要帶火消費扶貧
「歡迎大家進入直播間,關注李鎮不迷路,李鎮帶你上高速,大家一起跟我助力扶貧助農公益……」在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禾美電商扶貧車間,一個三十歲出頭的小夥子面對直播設備賣力地吆喝著。
他叫李輝欽,2019年10月從福建來到閩寧鎮掛職副鎮長。
受疫情影響,閩寧鎮的農副產品遇到了銷售難題,李輝欽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通過前期調研和深入了解,他將突破口放在了電商公益助農上。白天副鎮長,晚上搖身一變成了主播,李輝欽天天如此,雷打不動。
閩寧禾美電商扶貧車間負責人徐佳美告訴記者:「李鎮長開播的短短幾個月時間裡,又給我們增加了10個建檔立卡戶的工作崗位。」
直播帶貨還打造出原隆村的一個網紅品牌——巧媳婦。在李輝欽直播間的隔壁,閩寧鎮原隆村村民馬燕也在粉絲群裡大顯身手:「粉絲朋友們,喜歡我們的金絲菊就請下單!」
馬燕是從西海固搬遷至閩寧鎮的移民,如今已成為「巧媳婦」直播帶貨團隊骨幹成員。「月收入超過3500元,照這麼幹下去,不久就能給家裡加蓋兩間房。」馬燕對未來充滿信心。
「寧夏物華天寶,農副產品價優物美,通過直播帶貨,我們要帶火消費扶貧,讓更多閩寧鎮的村民加入進來,增加一塊可觀又穩定的收入。一定要通過我的努力,將20多年中2000多名來寧夏掛職前輩們的初心和期許接在手中、傳承下去。」李輝欽態度堅定。
產業「造血」,提升發展內生動力
這幾天,固原市原州區利民村的菇農們手裡忙著,心裡喜著。上一茬的香菇剛採收就銷售一空,大家又馬不停蹄開始新一輪的種植。
村民李寶山因肢體殘疾而進入建檔立卡戶名單。儘管有低保,但是父親年過八旬,孩子即將走入大學,日子過得仍然不輕鬆。
去年,閩寧駐村工作隊將食用菌產業引入村後,李寶山用3個大棚種起了蘑菇。「蘑菇可是我們致富的『金蛋蛋』!加上養的5頭牛,我一年收入超3萬元,一點問題都沒有!」儘管右臂已殘,李寶山幹勁十足:「『金蛋蛋』換成了鈔票,已經進了我的錢兜兜,這就是實實在在的變化!」
種植食用菌光有熱情不行,還需要技術,對此,扶貧工作組在引進產業的同時,將工作做在了前面。
「福州援建幹部不僅帶來菇棒,還請來專家手把手免費教我們技術,連銷售也幫我們對接好了。現在村裡凡是種蘑菇的鄉親們,都成了技術能手。」
精準扶貧,產業是根。
利民村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85戶1228人,如今,貧困發生率已由2014年的68%下降到現在的不足0.4%。全村建有日光香菇溫室400棟、標準養殖圈棚234棟,常年穩定存欄牛1300餘頭,常年外出務工800餘人次。村民收入來源主要以外出務工、菌菇種植和養殖業為主,到去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2208.4元。
利民村菇農高興地說:「感謝他們,從根子上把我們扶起來,讓我們富起來!」
線上銷售,「農品香」不怕巷子深
在吳忠市同心縣名優特產展示展銷中心,各類包裝精美的農特產品擺滿展示櫃,工作人員馬小雲正在網上銷售本地特色農產品。
「這一會工夫,我就接了10多個訂單,同心圓棗、高原亞麻籽油、苦蕎等產品都是爆款。」馬小雲邊向記者介紹,眼睛仍盯著屏幕。
去年11月份,在閩寧協作駐同心縣工作組的努力下,該縣依託福建電商平臺「來三斤」搭建了「大美同心」消費扶貧平臺。目前,平臺已入駐30家龍頭企業、合作社,銷售量達30萬單。
這幾天是同心縣興隆鄉王團村村民張正蘭最忙的時候,她在村上經營著一家小商店,每月收入原本剛夠溫飽。也是在去年11月,她將自己的小商店升級成了電子商務服務站,剛搭上電商快車就嘗到了網際網路的甜頭,每個月多收入超過千元。「這就等於我們的農產品通過福建的電商平臺走向全國啦!」張正蘭一語中的。
「目前,平臺已上架同心特產達180餘款,帶動當地建檔立卡戶超過4000人。我們不僅藉助線上平臺,還讓產品進入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扶貧商城,進一步擴大了產品銷售渠道。」福建掛職幹部、中國農業銀行同心縣支行副行長吳建勇告訴記者。
線上扶貧商城只是一個縮影。多年來,同心的脫貧之路逐步多元化,變化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同心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馬彥仁動情地說:「從最初的助力扶貧到如今實現小康,閩寧合作是一次長達24年的偉大協作。數千名福建幹部和3900多萬福建同胞將深情厚誼拋灑在了這片黃土地上,將脫貧攻堅的意志決心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實踐一筆一筆寫在了這裡!」
寧夏採訪手記(一)
難忘故事的美好結局
科技日報記者 郭姜寧
在長達34年的新聞採訪活動中,有兩個西北地區老百姓貧困的故事,一直深藏心中,耿耿於懷,不敢忘卻。其中一個就與6月11日—16日參加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採訪活動中寧夏回族自治區西海固地區移民有關。
21年前,時任甘肅省平涼地區科技處處長杜東海帶我下鄉採訪,路過六盤山區寧夏隆德縣時,他說:「作為全國最貧困的『三西』地區之一,這裡人太窮了,最困難的年月,外地人可以用一塊饅頭哄走一個小孩。」
我十分震驚,一直半信半疑,認為杜處長誇大事實。這次到銀川市永寧縣移民整體搬遷村——閩寧鎮原隆村採訪時,就此事專門進行核實,得到了該村村支書王升等老鄉的確認。王書記和整個原隆村的人就是從西海固搬遷來到永寧的。
現在的原隆村人,通過「特色養殖產業、高效節水現代農業、勞務商貿物流業、文化旅遊產業」四大特色支柱產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從開發建設初期的500元增長到去年的13970元,700多戶有了自家汽車,住上統一的四合小院,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特」的華麗轉型。看著這座在幹沙灘上建起的特色移民小鎮,我深深為黨的扶貧政策叫好,特別為習近平總書記率先垂範、一以貫之抓扶貧工作所感動。
閩寧鎮就是由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而得名的。當年總書記在福建主政,主抓扶貧工作時,就十分關注對口幫扶寧夏,推動整體搬遷建立移民新村——閩寧鎮原隆村。多年來,他一直心繫西海固人民,竟4次到寧夏實地調研考察各民族兄弟的脫貧致富情況。如今,他推動的那些扶貧措施,都實實在在得到落實,改變了無數西海固貧困家庭的命運。
石嘴山市平羅縣陶樂鎮廟廟湖村,也是「十二五」生態移民安置區,1413戶7211人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07戶3857人。幾年來,他們通過土地出讓引產業、財政引領夯實集體經濟、深化農村產權改革等舉措,使得去年貧困發生率由搬遷時的53.9%下降至0.54%,農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達到8000元。
另一個移民集中的銀川市西夏區昊苑村,村史館裡,村民們在最顯著的位置張貼著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的畫像,兩旁掛著「政策英明開盛世」「黨風純正惠民心」,上書「共產黨萬歲」的對聯。一周的採訪中,每到一處,看到整體搬遷脫貧致富後的各族人民發自肺腑對共產黨的讚美,對人民領袖由衷感激,我們也深深地被感染。
一路採訪一路深思,什麼是人民情懷?
在革命和建設的不同階段,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們,用自己的行動給了我們最好的詮釋。而人民對領袖由衷的崇敬和熱愛,也是真情流露。
這次幾乎走遍寧夏的採訪,看到塞上江南發生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作為多年在西北大地採訪的記者,真的替原隆村脫貧建檔戶、回族小媳婦馬進琴們高興,也為杜處長的悽涼故事找到了美好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