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最窮到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閩寧攜手縛住「貧困蒼龍」!

2020-11-24 荊楚網

◎ 王迎霞 科技日報記者 張景陽 劉園園

盛夏的寧夏,大漠孤煙,黃河落日,雄渾賀蘭,煙雨六盤。這裡是塞上江南,更是宜居樂土。

鮮為人知的是,數十年前,寧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區曾得到了來自聯合國的一個「世界之最」——最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圖源:視覺中國

從中國最窮到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說起寧夏的巨變,當地幹部群眾都會提及一個話題——閩寧對口扶貧協作。

無論武夷山還是賀蘭山,都是父親山。沿著母親河一路北上,塞上大地處處留下了閩寧攜手完勝貧困的佳話。

福建幹部帶貨,要帶火消費扶貧

「歡迎大家進入直播間,關注李鎮不迷路,李鎮帶你上高速,大家一起跟我助力扶貧助農公益……」在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禾美電商扶貧車間,一個三十歲出頭的小夥子面對直播設備賣力地吆喝著。

他叫李輝欽,2019年10月從福建來到閩寧鎮掛職副鎮長。

受疫情影響,閩寧鎮的農副產品遇到了銷售難題,李輝欽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通過前期調研和深入了解,他將突破口放在了電商公益助農上。白天副鎮長,晚上搖身一變成了主播,李輝欽天天如此,雷打不動。

閩寧禾美電商扶貧車間負責人徐佳美告訴記者:「李鎮長開播的短短幾個月時間裡,又給我們增加了10個建檔立卡戶的工作崗位。」

直播帶貨還打造出原隆村的一個網紅品牌——巧媳婦。在李輝欽直播間的隔壁,閩寧鎮原隆村村民馬燕也在粉絲群裡大顯身手:「粉絲朋友們,喜歡我們的金絲菊就請下單!」

馬燕是從西海固搬遷至閩寧鎮的移民,如今已成為「巧媳婦」直播帶貨團隊骨幹成員。「月收入超過3500元,照這麼幹下去,不久就能給家裡加蓋兩間房。」馬燕對未來充滿信心。

「寧夏物華天寶,農副產品價優物美,通過直播帶貨,我們要帶火消費扶貧,讓更多閩寧鎮的村民加入進來,增加一塊可觀又穩定的收入。一定要通過我的努力,將20多年中2000多名來寧夏掛職前輩們的初心和期許接在手中、傳承下去。」李輝欽態度堅定。

產業「造血」,提升發展內生動力

這幾天,固原市原州區利民村的菇農們手裡忙著,心裡喜著。上一茬的香菇剛採收就銷售一空,大家又馬不停蹄開始新一輪的種植。

村民李寶山因肢體殘疾而進入建檔立卡戶名單。儘管有低保,但是父親年過八旬,孩子即將走入大學,日子過得仍然不輕鬆。

去年,閩寧駐村工作隊將食用菌產業引入村後,李寶山用3個大棚種起了蘑菇。「蘑菇可是我們致富的『金蛋蛋』!加上養的5頭牛,我一年收入超3萬元,一點問題都沒有!」儘管右臂已殘,李寶山幹勁十足:「『金蛋蛋』換成了鈔票,已經進了我的錢兜兜,這就是實實在在的變化!」

種植食用菌光有熱情不行,還需要技術,對此,扶貧工作組在引進產業的同時,將工作做在了前面。

「福州援建幹部不僅帶來菇棒,還請來專家手把手免費教我們技術,連銷售也幫我們對接好了。現在村裡凡是種蘑菇的鄉親們,都成了技術能手。」

精準扶貧,產業是根。

利民村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85戶1228人,如今,貧困發生率已由2014年的68%下降到現在的不足0.4%。全村建有日光香菇溫室400棟、標準養殖圈棚234棟,常年穩定存欄牛1300餘頭,常年外出務工800餘人次。村民收入來源主要以外出務工、菌菇種植和養殖業為主,到去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2208.4元。

利民村菇農高興地說:「感謝他們,從根子上把我們扶起來,讓我們富起來!」

線上銷售,「農品香」不怕巷子深

在吳忠市同心縣名優特產展示展銷中心,各類包裝精美的農特產品擺滿展示櫃,工作人員馬小雲正在網上銷售本地特色農產品。

「這一會工夫,我就接了10多個訂單,同心圓棗、高原亞麻籽油、苦蕎等產品都是爆款。」馬小雲邊向記者介紹,眼睛仍盯著屏幕。

去年11月份,在閩寧協作駐同心縣工作組的努力下,該縣依託福建電商平臺「來三斤」搭建了「大美同心」消費扶貧平臺。目前,平臺已入駐30家龍頭企業、合作社,銷售量達30萬單。

這幾天是同心縣興隆鄉王團村村民張正蘭最忙的時候,她在村上經營著一家小商店,每月收入原本剛夠溫飽。也是在去年11月,她將自己的小商店升級成了電子商務服務站,剛搭上電商快車就嘗到了網際網路的甜頭,每個月多收入超過千元。「這就等於我們的農產品通過福建的電商平臺走向全國啦!」張正蘭一語中的。

「目前,平臺已上架同心特產達180餘款,帶動當地建檔立卡戶超過4000人。我們不僅藉助線上平臺,還讓產品進入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扶貧商城,進一步擴大了產品銷售渠道。」福建掛職幹部、中國農業銀行同心縣支行副行長吳建勇告訴記者。

線上扶貧商城只是一個縮影。多年來,同心的脫貧之路逐步多元化,變化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同心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馬彥仁動情地說:「從最初的助力扶貧到如今實現小康,閩寧合作是一次長達24年的偉大協作。數千名福建幹部和3900多萬福建同胞將深情厚誼拋灑在了這片黃土地上,將脫貧攻堅的意志決心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實踐一筆一筆寫在了這裡!」

寧夏採訪手記(一)

難忘故事的美好結局

科技日報記者 郭姜寧

在長達34年的新聞採訪活動中,有兩個西北地區老百姓貧困的故事,一直深藏心中,耿耿於懷,不敢忘卻。其中一個就與6月11日—16日參加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採訪活動中寧夏回族自治區西海固地區移民有關。

21年前,時任甘肅省平涼地區科技處處長杜東海帶我下鄉採訪,路過六盤山區寧夏隆德縣時,他說:「作為全國最貧困的『三西』地區之一,這裡人太窮了,最困難的年月,外地人可以用一塊饅頭哄走一個小孩。」

我十分震驚,一直半信半疑,認為杜處長誇大事實。這次到銀川市永寧縣移民整體搬遷村——閩寧鎮原隆村採訪時,就此事專門進行核實,得到了該村村支書王升等老鄉的確認。王書記和整個原隆村的人就是從西海固搬遷來到永寧的。

現在的原隆村人,通過「特色養殖產業、高效節水現代農業、勞務商貿物流業、文化旅遊產業」四大特色支柱產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從開發建設初期的500元增長到去年的13970元,700多戶有了自家汽車,住上統一的四合小院,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特」的華麗轉型。看著這座在幹沙灘上建起的特色移民小鎮,我深深為黨的扶貧政策叫好,特別為習近平總書記率先垂範、一以貫之抓扶貧工作所感動。

閩寧鎮就是由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而得名的。當年總書記在福建主政,主抓扶貧工作時,就十分關注對口幫扶寧夏,推動整體搬遷建立移民新村——閩寧鎮原隆村。多年來,他一直心繫西海固人民,竟4次到寧夏實地調研考察各民族兄弟的脫貧致富情況。如今,他推動的那些扶貧措施,都實實在在得到落實,改變了無數西海固貧困家庭的命運。

石嘴山市平羅縣陶樂鎮廟廟湖村,也是「十二五」生態移民安置區,1413戶7211人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07戶3857人。幾年來,他們通過土地出讓引產業、財政引領夯實集體經濟、深化農村產權改革等舉措,使得去年貧困發生率由搬遷時的53.9%下降至0.54%,農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達到8000元。

另一個移民集中的銀川市西夏區昊苑村,村史館裡,村民們在最顯著的位置張貼著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的畫像,兩旁掛著「政策英明開盛世」「黨風純正惠民心」,上書「共產黨萬歲」的對聯。一周的採訪中,每到一處,看到整體搬遷脫貧致富後的各族人民發自肺腑對共產黨的讚美,對人民領袖由衷感激,我們也深深地被感染。

一路採訪一路深思,什麼是人民情懷?

在革命和建設的不同階段,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們,用自己的行動給了我們最好的詮釋。而人民對領袖由衷的崇敬和熱愛,也是真情流露。

這次幾乎走遍寧夏的採訪,看到塞上江南發生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作為多年在西北大地採訪的記者,真的替原隆村脫貧建檔戶、回族小媳婦馬進琴們高興,也為杜處長的悽涼故事找到了美好結局。

相關焦點

  • 寧夏固原「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紀事:縛住貧困蒼龍
    1996年以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遵循「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協作、共同發展」的方針,主動扛起對口幫扶寧夏脫貧攻堅的歷史使命,將單向扶貧拓展到兩省(區)經濟社會建設全方位多層次、全領域廣覆蓋的深度協作,與寧夏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幫扶的「閩寧模式」,縛住貧困蒼龍。
  • 紅纓縛住核能「蒼龍」——記中國核動力院黨外知識分子汪量子
    她的專業,是縛住「蒼龍」來自於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的汪量子,其專業工作是進行反應堆物理的研究和設計。核裂變核反應堆設計可謂在刀鋒上行走,分毫的差池都可能導致反應堆的暴走,須知原子彈的裂變材料裝量只有反應堆的幾十分之一。
  • 毛澤東詩句「何時縛住蒼龍」中蒼龍指誰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此乃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詞的後半闋。龍在頃刻間又一次顯身,可見毛澤東與龍的情結非同一般。  何謂蒼龍?一曰七宿星座,二曰青色大馬,三曰兇神惡煞。前兩種解讀無疑與詩意相悖,唯有第三種釋義最為確切。那麼誰是這條蒼龍呢?北京大學的許淵衝說是東條英機,也是北京大學的辜正坤說是蔣中正。看來辜郎有幾分低估毛澤東的胸襟了。
  • 長纓在手,何懼蒼龍?
    是日也,長空高闊,白雲清朗,南飛的大雁已望到了天邊。大好河山,一覽無餘,於是閒適歡欣之情,如同奔流的河水般傾瀉在詩人筆下:清平樂·六盤山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捲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 ...閩寧協作」(新思想從實踐中產生系列報導十二 · 寧夏閩寧鎮篇)
    「都是因為總書記親自推動的閩寧協作,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好日子!」原隆村村民海國寶感慨萬千。  1997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來到寧夏,調研對口幫扶工作,部署「移民吊莊」工程(把貧困地區群眾整體跨區域搬遷——編者注),創造了東西部協作發展的嶄新模式。  「閩寧鎮探索出了一條康莊大道,我們要把這個寶貴經驗向全國推廣。」
  • 「地評線」寧視快評:攻克貧困 奔向小康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寧夏以「不獲全勝絕不收兵」決心迎難而上、盡銳出戰,翻越了脫貧路上的「六盤山」,全面攻克了深度貧困堡壘。這是歷史性的一刻。曾經「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西海固地區,如今交通發達、城鄉宜居,產業興盛、車間繁忙,學有所教、病有所醫,成為「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的生動寫照。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房屋翻新 住得舒心
    >開欄語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是黨中央確定的今年全黨全國工作的大局。作為全國最早開展農村危房改造試點的省份之一,貴州2008年就啟動了改造。黨的十八大以來,累計實施農村危房改造220萬戶,超過800萬農村群眾受益。「有房住」還要「住得好」「老房子是上世紀80年代修的,雨天怕漏、颳風怕倒。」
  • 從種植扶貧、銷售解困到深加工、樹品牌——閩寧攜手,葡萄產業鏈環...
    從20多年前種下一棵苗,到如今延伸出一條鏈,葡萄產業在這片曾經荒涼的土地上茁壯成長,改變了西海固許許多多貧困家庭的命運。  賀蘭山東麓,我國釀酒葡萄集中連片產區,是寧夏呈現給世人的「紫色名片」。一路傾聽依託葡萄產業逐夢小康的故事,雖然情節不一,但大家都提到了一個共同的背景——閩寧對口扶貧協作。
  • 閩寧召開深化互學互助對口協作座談會 于偉國陳潤兒講話
    于偉國說,閩寧協作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開創、親自指導、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偉大事業。24年來,閩寧兩省區始終堅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實踐,共同努力、接續奮鬥,寧夏9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這充分表明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開創的閩寧協作事業是一條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充分彰顯了黨的堅強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
  • 閩寧合作互助「2020閩寧出口商品巡迴展」開展在即
    雙方充分利用中阿博覽會、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國際食品交易博覽會等平臺,組團組展參加展銷和洽談活動,有力拓展貿易和投資合作。三天前,在今年的廈洽會上,雙方成功舉辦了寧夏電子信息與新材料產業推介會,雙方代表籤署了《福建和寧夏兩省(區)商務領域合作補充協議》。二是推動開發區合作。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敗關鍵在於精準扶貧
    □塗宏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敗關鍵在於精準扶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在2020年前實現現行標準下57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這是我們對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
  • 湟中縣召開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攻堅決勝湟中行動動員部署會
    7月17日,湟中縣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攻堅決勝湟中行動動員部署會召開,動員全縣上下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遵循,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論述,牢記重託,踐諾前行,乘勢而上譜寫湟中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嶄新篇章。
  • 【視頻】華池:決戰貧困 逐夢小康
    決戰貧困 逐夢小康——革命老區華池脫貧攻堅工作紀實華池,地處陝甘交界,在中國革命史上有「兩點一存」的重要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2月13日在「陝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上」為華池縣脫貧攻堅提供了清晰的目標。華池牢牢把握「脫貧致富」這一目標,以精準的視角審視扶貧開發,以精準的思維謀劃扶貧開發,以精準的措施推進扶貧開發。
  • 寧夏西海固的呼聲:不要再給我們戴全國「貧困之冠」的帽子了!
    以往,因為乾旱少雨,西海固地區各縣的坡地大都光禿禿的,既不長草更不長樹,一降雨就泥沙俱下、衝溝斷路、摧毀農田,山上既存不住水又存不住土,水土流失面積參加達到76%。現在,那裡對水土流失的治理已有1982年的16%提高到73%,基本做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在西吉縣,曾經讓當地群眾苦惱不已的爛泥河也不再泛濫成災了。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
    從「實現溫飽」到進入「小康生活」,到「全面建設」,再到「全面建成」,建設小康社會思想不斷發展,目標越來越明確,內涵越來越豐富,要求也越來越高。實踐證明,建設小康社會思想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實際變化,符合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訴求,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智慧和遠見卓識,深刻反映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規律的深邃認識和準確把握,是中國共產黨人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貢獻。
  • 中國日報網評:2020消除絕對貧困 中國方案造福全人類
    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來源:中國日報 羅傑)2020年,註定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有近8億人口擺脫貧困,農村貧困發生率從1978年的97.5%降至2019年的1.7%,人均收入同期增長20倍。自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引入人類發展指數以來,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從「低人類發展水平」躍升至「高人類發展水平」的國家。中國創造了人類減貧史奇蹟。我國在消除貧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離不開黨中央的堅強決心和正確領導。
  • 綜述:「十三五」,決勝全面小康帶來民生新獲得
    據建設單位中鐵十八局集團北京公司負責人介紹,為保證居民儘早住上新房,他們在安全質量持續受控的前提下,創造了主體結構平均每6天一層、最快5天一層的施工速度。  「到明年年中,焦作澗西街棚戶區將會有3萬戶居民入住新居;項目終期建成後,將為11萬居民徹底改善居住條件,真正實現『安居夢』。」這位負責人說。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
  • 除了中國航天,中國飛彈也太會起名了!看看大國重器名字有多霸氣
    近期,關於「中國航天太會起名」的報導多次見諸報端,成為網友關注的熱議話題。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探月工程叫「嫦娥工程」,名字取自於神話傳說的「嫦娥奔月」。首輛月球車的名字叫「玉兔」號,神話傳說中嫦娥懷裡抱的正是兔子。中國自主建造的「北鬥」導航系統,其名字來自於「復移小凳扶窗立,教識中天北鬥星」。這些名字蘊含著豐富的內涵,以至於有網友稱,「中國航天人起的名字,真是浪漫得不像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