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9 17: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璣衡撫辰儀、渾儀、簡儀、天體儀、赤道經緯儀……是我國最早期的古代天文觀測儀器,凝聚著古人的智慧,其真品分別存於北京古觀象臺和南京紫金山天文臺。
8月16日上午,這些古代天文觀測儀器分別以1:1、1:3、1:14的模型形式出現在南陽市科技館和張衡博物館,吸引不少市民前往參觀。
8月16日上午9時30分,南陽市科技館廣場上,市科協、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專門為這場展覽舉行了「歷史的天空——古代天文儀器模型展」開展儀式。儀式一結束,聚集在館外的市民們便迫不及待湧入展廳,一睹這些古代天文儀器的「芳容」。
在展廳的正中間,按1:3比例打造的渾儀做工精美,雲紋、龍身雕刻細緻入微,地平圈、子午圈、赤道圈、窺管等一應俱全,就連這些圓環上細小的刻度都仿照真品一一呈現。展區內,志願講解員耐心講解古代天文儀器曾在中國歷史上發揮的作用。參觀的群眾不禁為數百年前古人在缺少研究儀器和科研原理的困難條件下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和智慧所折服。
此次展出的模型還有測天體的璣衡撫辰儀、測定時間的赤道日晷、測定方向的正方案、測定太陽日食的仰儀、度量日影長度的圭表、測天體黃道經度和緯度以及測定二十四節氣的黃道經緯儀、測量兩天體角距離的紀限儀等十餘種模型。
據模型的製作方中古儀光學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湯清建說,此次展出的古代天文儀器模型,在市科技館展出了16件,在張衡博物館展出了13件,其中按1:1比例製作的天體儀、赤道經緯儀、璣衡撫辰儀放在張衡博物館展出。據了解,這種1:1比例的古代天文儀器複製品在國內也屬於首次展出,其製作過程中打磨、雕刻全是手工製作,製作一件花費約1年半時間,所有展品是湯清建團隊15個人花費3年半時間精工製作而成。
主辦方表示,這次古代天文儀器模型展,為我市群眾提供了一次難得的學習古代科技的機會,搭建了「零距離」接觸古代科技的平臺,對於激發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生對科技的探索興趣、啟發創新意識、培養科技創新能力等方面都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據悉,本次古代天文儀器模型展並非永久展出,感興趣的市民朋友請抓緊時間參觀。
來源:南陽報業傳媒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在看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