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螺、菊石……全球稀有的貝殼類展覽品現身江蘇科技館

2020-12-04 江蘇網絡廣播電視臺

  神秘的「鸚鵡螺」、上億年前的貝殼化石「菊石」、世界四大名螺之一的「大法螺」等全球稀有的貝殼類展覽品現身江蘇科技館。全國「十佳科普使者」李宗鑑用妙趣橫生的講解為南京的小朋友們送上了一道海洋科普教學「大餐」。

   科技館內響起了海螺號  網紅「音響」名不虛傳

  9月7日上午,江蘇科技館科學劇場內擠滿了「小觀眾」,他們屏住呼吸,好奇的眼神緊緊地盯著講臺上眾多的貝殼展品。

  「嗚——嗚——」 低沉、渾厚的聲音響徹劇場上空。全國「十佳科普使者」李宗鑑吹響了「大法螺」,猶如海輪鳴笛般的聲音讓小朋友們震撼不已。他們積極舉手,獲得試吹機會的孩子像捧著寶貝一般,心滿意足地欣賞著這個世界四大名螺,捨不得鬆手。

  隨後,更驚豔的一幕發生了。李老師將「大法螺」套在一個迷你小音響上,悠揚的歌聲瞬間灑遍劇場的每個角落。

  其實,這種海螺內部結構比較特殊,吹進去的氣會在海螺內流動的過程中出現很多氣旋和湍流,如果它們的振動頻率剛好在人耳可以接收的範圍內,加上海螺的腔對聲音有一定的放大能力,就會吹出聲音了。不過,能在沙灘上撿起來直接就能吹出聲的海螺基本是可遇不可求,中獎率超低。

  神秘的鸚鵡螺登場 穿越5億年的相遇

  當李老師展示著神秘的「鸚鵡螺」,並在屏幕上放映著世界第一艘核潛艇時,孩子們再次激動起來,這不是世界文學名著《海底兩萬裡》中的「鸚鵡螺」號核潛艇嗎?如今,「鸚鵡螺」真實擺在他們眼前,他們瞪大雙眼,生怕錯過老師說的每一句話。

  其實,「鸚鵡螺」因為外形與鸚鵡嘴相似而得名。「鸚鵡螺」早在距今5億多年前就出現了,但經歷數億年的演變,外形、習性等變化得卻很小,是現存軟體動物中最古老的種類,也是研究生物進化、古生物與古氣候的重要材料,成為海洋中當之無愧的「活化石」。「鸚鵡螺」在現代仿生科學上也佔有一席之地,1954年,世界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在美國格羅頓下水。

  小小的貝殼不僅是海洋生物的代表,其中更蘊藏著豐富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知識,從阿基米德螺旋到斐波那契黃金螺旋,從螺旋星繫到螺旋指紋,從螺旋運動到螺旋上升,涵蓋天文、地理、物理、生物、化學、醫藥、建築、美學、數學、哲學等24個學科。

  江蘇科技館「開學第一課」精彩紛呈

  本次「小貝殼大世界」是江蘇科技館「開學第一課」的科普內容之一。據了解,江蘇科技館是2019年全國科技館聯合行動「開學第一課」的主承辦場館。在隨後的一周時間裡,江蘇科技館「開學第一課」還將開展「路邊天文臺、消防安全體驗」等特色科普活動,為廣大中小學生帶來了精彩的饕餮盛宴。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朱亮 編輯/梁瑄)

相關焦點

  • 菊石是怎樣一步步被「掰彎」的
    這類曾稱霸古生代和中生代海洋三億多年的生物,我們如今只能從殘存的化石中窺探它們曾經的風採。 菊石化石。歐洲地區的中生代菊石化石非常豐富,人們發現挖掘出來的菊石很像Ammon頭上的羊角,他們認為這裡的菊石很可能就是Ammon神頭上的犄角變成的,於是就用Ammon神的名字來命名這類石頭。這便是菊石亞綱Ammonoidea名稱的由來。
  • 野三關發現的螺型化石,為菊石化石或鸚鵡螺化石
    據介紹,許多學者推測具有旋卷螺殼體的菊石,由直殼的杆石類,如震旦角,逐漸彎曲演變為環形殼菊石類。然而地層學證據表明,最古老環形殼的無稜菊石類和弓形杆石類幾乎同時出現。野三關杆石、菊石化石同時都有,對這個題目的調查研究意義重大。
  • 短科普|如何快速區分鸚鵡螺和菊石化石
    見到真容後傻眼了?專業人員認識區分鸚鵡螺和菊石的方法很多,外形、紋理、結構、經驗。。。但作為非專業人士,我們用簡單的外形觀測法——看縫合線也可以大概判斷出它們哥倆誰是誰。鸚鵡螺的縫合線呈現出順暢的曲線,沒有較為明顯的鞍葉之分;而菊石就較為曲折,呈現出複雜的形態。現在再來看看,能分得清了不?
  • 方舟生存進化菊石Ammonite 稀有原料渾身是寶
    方舟生存進化在今日又更新了一種全新的遠古生物,外觀上非常像是鸚鵡螺,不過實際上,不過其真實名稱為菊石Ammonite。因為幾乎所有鄰近的海洋生物都會在菊石遭受攻擊時上前保護,所以菊石肯定是對這些生物有利。但是這種不尋常的共生關係究竟根基在哪,目前我還沒有找到這個答案。   菊石也能在更深的水下洞穴當中被發現。不過即便是在這樣的洞穴中,在對其進行攻擊時也能吸引周邊生物的注意,所以捕獲這種富含豐富資源的殼體生物可能不是個好主意,其周圍就可能就潛藏著某種危險。
  • 菊石:我就站在你面前,你看我有幾分像鸚鵡螺?
    菊石通常分為9目約80個超科,約280個科和約 2000個屬,以及許多種和亞種等。頭足類動物,運動的器官在頭部。體外有一個硬殼,與鸚鵡螺的形狀相似。在頭足類的進化過程中,惟有鸚鵡螺還背負著一個沉甸甸的硬殼,慢慢地在水中遊動,依靠硬殼保護自己,而其他的種屬在進化中已脫掉硬殼,輕裝前進。按照鸚鵡螺的運動方式推斷,菊石也是一種遊速不快、運動連貫性很差的動物。
  • 你知道鸚鵡螺化石是什麼嗎
    它的名字叫鸚鵡螺。海洋軟體動物鸚鵡螺鸚鵡螺,共有2屬、6種,目前僅存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區,殼薄而輕,呈螺旋形盤卷,殼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長紋從殼的臍部輻射而出,平滑細密,多為紅褐色。整個螺旋形外殼光滑如圓盤狀,形似鸚鵡嘴,故此得名「鸚鵡螺」。鸚鵡螺已經在地球上經歷了數億年的演變,但外形、習性等變化很小,被稱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屬珍貴海螺,在研究生物進化和古生物學等方面有很高的價值。鸚鵡螺在古生代幾乎遍布全球,但已經基本絕跡了,只是在南太平洋的深海裡還存在著六種鸚鵡螺。
  • 菊石證實「物種大滅絕」說
    科學家對該種化石的研究為地球曾遭遇大劫難提供了新證據  據新華社電  法國和德國的兩位科學家說,他們研究了遠古時代的鸚鵡螺化石(又稱菊石),發現鸚鵡螺種類在二疊紀末期突然大規模減少,這再次表明二疊紀末期地球生物發生過大規模滅絕。
  • 為了好看,這些貝殼把自己逼成了數學家
    當我們用典型的生長模式和材料特性進行試驗時,模型得到了各式各樣的棘,與人們在真實的貝殼上觀察到的形狀非常相似,因此驗證了我們的假設。棘可不是軟體動物有可能往它們貝殼上添加的唯一一種裝飾。已滅絕的菊石是今天頭足類動物(鸚鵡螺、章魚等)的近親,人們在它的貝殼化石上發現了另一種殼飾。菊石曾統治海洋長達3.35億年,約在6500萬年前滅絕。
  • 砌出來的貝殼,神奇的船蛸
    如果不仔細看的話,船蛸的樣子簡直活脫脫就是菊石在世呀。但是它真的是菊石類的一種麼?那麼今天小編就帶小夥伴一起走進了解一下這種奇怪的生物—船蛸。如果乍一看,船蛸似乎就是個章魚頭長在了一枚鸚鵡螺或者菊石的殼裡面,就因為這樣船蛸也得一個俗名叫做「紙鸚鵡螺」。但是只要我們稍加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兩者其實是有非常大的區別的。
  • 恐龍蛋化石、猛獁象牙化石、珊瑚化石、鸚鵡螺化石、菊石化石……
    該批古生物化石包括恐龍蛋化石、猛獁象牙化石、珊瑚化石、鸚鵡螺化石、菊石化石等多個類別。其中恐龍蛋化石2個、鸚鵡螺化石1個、菊石化石10個屬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其餘屬一般古生物化石。此次移交的古生物化石將由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收藏。
  • 【原創連載】|科學與文化雜談:風物海洋(三十二)洪荒遺存:鸚鵡螺化石
    鸚鵡螺化石原產於非洲的馬達加斯加,曾和恐龍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是地質古生年代的第二紀奧陶紀,時間距今大約為5億年前,遲則不晚於4.4億年前。鸚鵡螺通常棲息在深海底層,主要以蟹類、蝦類和海膽等為食。其化石最早發現於寒武紀晚期,奧陶紀最盛,種類繁多,分布極廣,此後逐漸衰退。現在世界上只存鸚鵡螺一個屬三個種。鸚鵡螺從數億年的洪荒中走來,能與鸚鵡螺化石相見是人類的緣份。
  • (視頻)恐龍蛋化石、猛獁象牙化石、珊瑚化石、鸚鵡螺化石、菊石...
    該批古生物化石包括恐龍蛋化石、猛獁象牙化石、珊瑚化石、鸚鵡螺化石、菊石化石等多個類別。其中恐龍蛋化石2個、鸚鵡螺化石1個、菊石化石10個屬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其餘屬一般古生物化石。此次移交的古生物化石將由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收藏。此次移交的古生物化石均為深圳各口岸旅檢出入境通道查獲。
  • ...恐龍蛋化石、猛獁象牙化石、珊瑚化石、鸚鵡螺化石、菊石化石……
    該批古生物化石包括恐龍蛋化石、猛獁象牙化石、珊瑚化石、鸚鵡螺化石、菊石化石等多個類別。其中恐龍蛋化石2個、鸚鵡螺化石1個、菊石化石10個屬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其餘屬一般古生物化石。此次移交的古生物化石將由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收藏。此次移交的古生物化石均為深圳各口岸旅檢出入境通道查獲。
  • 角石還是鸚鵡螺?
    在古無脊椎動物學家看來,直角石、內角石、珠角石、鸚鵡螺等通稱為鸚鵡螺類(nautiloids),與包括菊石和杆石在內的「菊石類」(ammonoids)相對。這兩類的具體屬種識別,常依照殼體上的縫合線來區分。菊石類縫合線繁複,鸚鵡螺類簡單。而在縫合線簡單的鸚鵡螺類中,三類角石的縫合線都很平直,唯有鸚鵡螺具略顯寬闊的鞍和葉。從這個意義上說,角石並非鸚鵡螺的俗稱,鸚鵡螺倒是角石中一小撮類群的特稱。
  • 讀《時間的螺旋》:貝殼裡的時間秘密
    《時間的螺旋》是一部有趣的貝殼科普著作,該書作者是英國知名海洋生物學家、皇家地理學會科學顧問、劍橋大學教授海倫·斯凱爾斯。貝殼的螺紋非常神奇。早在1838年,數學家亨利·莫塞萊就指出很多螺旋狀貝殼的內部都隱藏著等角螺線,從本書搭配的「一隻被切開的鸚鵡螺貝殼」,我們能直觀地感受均衡對稱的美感,它們仿佛天然的工藝設計師、優秀的建築工人,把小窩構建得如此美好、如此堅固。
  • 化石系列銀幣第一集:鸚鵡螺化石銀幣
    為了慶祝生命的進化,我們製作了一個新的系列,其中第一枚作品就是一塊鸚鵡螺化石,表面上看起來像蝸牛和鸚鵡螺,但這種海洋生物與章魚和烏賊的關係更近。貝殼內充滿氣體的腔體使它們能夠在水柱中上下移動,尋找獵物,避免被滄龍捕食。
  • 現存海洋的鸚鵡螺,它們的祖先在史前曾稱霸海洋?
    菊石的英文學名是起源於一個古埃及的神明阿蒙神,埃及人塑造的阿蒙神形象是一個帶有綿羊角或是羊頭的神明,菊石的形狀恰巧就跟綿羊角十分類似。當時有許多學者就直接將菊石稱作阿蒙神的角,並認為菊石在當時是一種聖石,擁有換取未來的魔力。在中世紀的時候,英國把菊石稱為蛇石。
  • 山東青島有個貝殼博物館 珍貴藏品全球罕見
    原標題:山東青島有個貝殼博物館 珍貴藏品全球罕見   海洋中的活化石—龍宮翁戎螺   在山東青島,有這樣一個博物館,它以貝殼展示為主題,裡面既有號稱「海貝之王」長度足有1.3米的大硨磲,也有需用放大鏡才能看到的小沙貝,還有來自4.5億年前奧陶紀的鸚鵡螺化石。
  • 鸚鵡螺化石證明地球曾經歷過大規模物種滅絕
    (記者楊駿)法國和德國的兩位科學家說,他們研究了遠古時代的鸚鵡螺化石(又稱菊石),發現鸚鵡螺種類在二疊紀末期突然大規模減少,這再次表明二疊紀末期地球生物發生過大規模滅絕。  人們已經通過化石發現,地球上曾經發生過幾次大規模的物種滅絕,其中在距今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與三疊紀交界期發生的大滅絕是最嚴重的一次,使超過90%的物種消失。
  • 鸚鵡螺家族在古生代曾非常繁盛 現僅存2屬6種
    實際上Nautilus是海洋軟體動物鸚鵡螺屬的拉丁文名,而潛艇就是模仿鸚鵡螺排水上浮、吸水下沉的方式製造出來的。現實中被命名為「鸚鵡螺號」的潛艇也不少,如1954年美國研製出的世界第一艘核潛艇。  鸚鵡螺家族在古生代曾非常繁盛,經過二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後衰落,此後沒能再度崛起,現在僅存2屬6種。在中生代的海洋裡,取代鸚鵡螺散布全球的是它們的後裔菊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