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鸚鵡螺」、上億年前的貝殼化石「菊石」、世界四大名螺之一的「大法螺」等全球稀有的貝殼類展覽品現身江蘇科技館。全國「十佳科普使者」李宗鑑用妙趣橫生的講解為南京的小朋友們送上了一道海洋科普教學「大餐」。
科技館內響起了海螺號 網紅「音響」名不虛傳
9月7日上午,江蘇科技館科學劇場內擠滿了「小觀眾」,他們屏住呼吸,好奇的眼神緊緊地盯著講臺上眾多的貝殼展品。
「嗚——嗚——」 低沉、渾厚的聲音響徹劇場上空。全國「十佳科普使者」李宗鑑吹響了「大法螺」,猶如海輪鳴笛般的聲音讓小朋友們震撼不已。他們積極舉手,獲得試吹機會的孩子像捧著寶貝一般,心滿意足地欣賞著這個世界四大名螺,捨不得鬆手。
隨後,更驚豔的一幕發生了。李老師將「大法螺」套在一個迷你小音響上,悠揚的歌聲瞬間灑遍劇場的每個角落。
其實,這種海螺內部結構比較特殊,吹進去的氣會在海螺內流動的過程中出現很多氣旋和湍流,如果它們的振動頻率剛好在人耳可以接收的範圍內,加上海螺的腔對聲音有一定的放大能力,就會吹出聲音了。不過,能在沙灘上撿起來直接就能吹出聲的海螺基本是可遇不可求,中獎率超低。
神秘的鸚鵡螺登場 穿越5億年的相遇
當李老師展示著神秘的「鸚鵡螺」,並在屏幕上放映著世界第一艘核潛艇時,孩子們再次激動起來,這不是世界文學名著《海底兩萬裡》中的「鸚鵡螺」號核潛艇嗎?如今,「鸚鵡螺」真實擺在他們眼前,他們瞪大雙眼,生怕錯過老師說的每一句話。
其實,「鸚鵡螺」因為外形與鸚鵡嘴相似而得名。「鸚鵡螺」早在距今5億多年前就出現了,但經歷數億年的演變,外形、習性等變化得卻很小,是現存軟體動物中最古老的種類,也是研究生物進化、古生物與古氣候的重要材料,成為海洋中當之無愧的「活化石」。「鸚鵡螺」在現代仿生科學上也佔有一席之地,1954年,世界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在美國格羅頓下水。
小小的貝殼不僅是海洋生物的代表,其中更蘊藏著豐富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知識,從阿基米德螺旋到斐波那契黃金螺旋,從螺旋星繫到螺旋指紋,從螺旋運動到螺旋上升,涵蓋天文、地理、物理、生物、化學、醫藥、建築、美學、數學、哲學等24個學科。
江蘇科技館「開學第一課」精彩紛呈
本次「小貝殼大世界」是江蘇科技館「開學第一課」的科普內容之一。據了解,江蘇科技館是2019年全國科技館聯合行動「開學第一課」的主承辦場館。在隨後的一周時間裡,江蘇科技館「開學第一課」還將開展「路邊天文臺、消防安全體驗」等特色科普活動,為廣大中小學生帶來了精彩的饕餮盛宴。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朱亮 編輯/梁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