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認為房角石(Cameroceras)就是大鸚鵡螺,並且認為角石就是直殼形的鸚鵡螺。
嚴格來說,角石並不是鸚鵡螺的俗稱~大多數叫角石的,都是直形殼;而和鸚鵡螺相關的殼體卻常是平旋的形態(比如盤角石Discoceras、薇角石Lituites)。
其實,殼體是否彎卷並不是分類的關鍵,各氣室梯板邊緣與殼壁接合而留下的縫合線才是。在古無脊椎動物學家看來,直角石、內角石、珠角石、鸚鵡螺等通稱為鸚鵡螺類(nautiloids),與包括菊石和杆石在內的「菊石類」(ammonoids)相對。這兩類的具體屬種識別,常依照殼體上的縫合線來區分。菊石類縫合線繁複,鸚鵡螺類簡單。而在縫合線簡單的鸚鵡螺類中,三類角石的縫合線都很平直,唯有鸚鵡螺具略顯寬闊的鞍和葉。從這個意義上說,角石並非鸚鵡螺的俗稱,鸚鵡螺倒是角石中一小撮類群的特稱。
特別說明一下:鸚鵡螺屬名Nautilus為希臘語詞源,意為「水手」,鸚鵡螺這個中文名是根據它鸚鵡嘴般的形態起的;叫角石的,拉丁學名裡都有個-ceras詞綴,是「角」的意思,它們常有牛角一樣的錐體形態。
頭足綱的下級分類方案很多。有根據鰓的數目分亞綱的(用於現生類群),有簡單「粗暴」地分成「內殼」「外殼」亞綱的。各種分類方案只是看誰用、用在哪兒,實際上並沒有「好」「壞」之分。
常用的有兩種分類方式:
第一種是三亞綱分類方案,分頭足綱為鸚鵡螺亞綱(Nautiloidea)、菊石亞綱(Ammonoidea)和鞘形亞綱(Coleoidea)。房角石即屬於鸚鵡螺亞綱的內角石目(Endocerida)。這個方案在1888年由F.A. Bather提出,對現代生物學家來說比較好用。因為前兩個亞綱中,除活化石鸚鵡螺(Nautilus)一屬外,都已經滅絕了。鞘形亞綱中,刨除「箭石類」(Belemnoidea)外即是現生類群。
第二種,即古無脊椎動物學家一般遵從的"Treatise on Invertebrate Paleontology"方案。這個方案也與Glenister在1979年完成的"Encyclopedia of Paleontology"相契合。即分七亞綱:
直角石亞綱(Orthoceratoidea)
內角石亞綱(Endoceratoidea)
珠角石亞綱(Actinoceratoidea)
鸚鵡螺亞綱(Nautiloidea)
杆石亞綱(Bactritoidea)
菊石亞綱(Ammonoidea)
鞘形亞綱(Coleoidea)
這樣,種類繁多的化石類群就不用「擠」在一起了。Treatise是一部古無脊椎動物類的百科全書,目前已編撰到的、與頭足綱相關的內容有內角石亞綱、珠角石亞綱、鸚鵡螺亞綱、杆石亞綱及菊石亞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