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麗的青城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有一所於1957年高起點創辦在內蒙古少數民族地區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內蒙古大學。1978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1997年入選國家「211工程」建設大學,2017年入選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這所大學以蒙古學和動物學著稱於世,培育了中國首例、首批試管綿羊、試管牛,把生物學建成了頂尖學科,不斷刷新的優秀成績,是這所大學的全體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如今,大學校本部設有21個學院,有各類在校生27075人,其中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少數民族學生佔30%左右。培養出中國工程院院士旭日幹、劉耀,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杰、趙進才等一批優秀校友,讓這所大學發展成為內蒙古自治區最好的學校。
一、學科建設突出地域特色,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科優勢特別。
學校學科涵蓋哲學等11大學科門類,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動物學2個國家重點學科,生態學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自治區重點學科18個、自治區重點培育學科8個。另外學校有1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27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0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生物學入選國家層面「雙一流」建設學科,生物學、生態學、化學、民族學、中國語言文學(蒙古語言文學)、中國史入選自治區層面「雙一流」建設學科建設,這些優秀學科,為區域經濟建設培養了大量人才,用於支持自治區的各個方面的建設。
二、師資力量足夠支撐學生求學的需求,帶領學生完成學習和科研任務。
在編教職工1987人中,教學科研人員1275人,教授238人、副教授425人;這隻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有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講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研究團隊、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全國首批青年拔尖人才、「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部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這些優秀的人才足夠支撐少數民族學生求學的需求,完成本科、碩士、博士、留學生的授課和科研任務。
三、科學研究有成就,學生成果滿足地方發展經濟的要求
學校擁有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調控與繁育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蒙古文智能信息處理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蒙古學、民族學、生物學、生態學、化學等領域設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級重點研究平臺6個。這些硬體足夠廣大科研工作者進行科學研究,完成了國家和部委科研項目656項、新獲批立項443項,主持或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國家級自然科學重大重點項目55項。完成內蒙古自治區科研項目657項、新獲批631項。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獲內蒙古自治區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27項;共獲準文科各類項目1048項。真正做到了服務地方,為地方發展經濟幫了大忙。
內蒙古大學,是蒙古族自治區最好的大學。學術氛圍濃厚,校園風景優美,教師們愛崗敬業,帶動學生們在大學裡追求知識。喜歡這所大學學科的同學,一定詳細了解每個學科的優勢,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科,報考這所大學,學到自己想要的謀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