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家族的擬態神功早已聲名遠揚。它們或擬花或仿葉,看似簡單,其實暗藏玄機。要說當下最流行的cosplay,不好意思——在獨龍葉䗛與冕花螳面前,人類真的弱暴了。不過話又說回來,這些昆蟲為啥不好好打造自己的特色,卻偏要處心積慮地模仿別人呢?是缺乏自信,還是有更重要的原因?
獨龍葉扁平腹部有一雙透明的窗斑
生活在亞洲南部的葉䗛是廣為人知的擬態昆蟲,這類擅長模擬葉片的昆蟲堪稱演化傑作,目前已知超過50種。在人們的印象中,神秘莫測的葉䗛大多出現在東南亞靠近赤道的熱帶雨林;實際上,在我國南方的海南、雲南、廣東和廣西也能尋覓到它們的芳蹤;有藏葉䗛分布的西藏墨脫更是世界葉䗛分布的最北線。
2016年5月,我在怒江峽谷的考察中發現了一隻獨龍葉䗛。這種葉䗛由我國著名昆蟲學家楊集昆先生命名,是我國已知7種葉䗛中分布海拔最高的。在奔騰洶湧的怒江沿岸,超過2200米海拔的闊葉林中也能看到獨龍葉䗛的身影。和它的所有親戚一樣,獨龍葉䗛近乎完美地模仿了它們賴以為生的寄主植物——懸鉤子。在這種薔薇科植物上,葉䗛可謂武裝到了腳趾,各足都生有精緻寬闊的葉狀擴展,在前足甚至還有貌似樹葉缺口的鋸齒;寬大扁平的腹部隱約可見「葉脈的紋理」,一雙透明的窗斑,就像是葉片被昆蟲啃咬過的傷口。讓人驚嘆的是,獨龍葉䗛不僅形態酷似葉片,在移動時還會前晃後搖地擺動身體,宛如微風吹動的樹葉,可謂惟妙惟肖。它的天敵若想於萬千綠葉中找到它,堪比大海撈針,因此獨龍葉䗛總顯得泰然自若。
冕花螳
除了葉䗛,冕花螳也是擬態的經典之作。這些近乎純白或稍帶粉色的螳螂細緻入微地模仿花朵,不僅中後足的擴展酷似花瓣的形狀;胸部的一抹綠色也被認為是對花梗的擬態;腹部的深色縱向紋路甚至模擬出了花朵吸引昆蟲來到蜜腺的指引花紋。相信,一定有不少貪嘴的昆蟲誤入冕花螳精心設下的圈套,探「蜜」之旅就此終結。儘管冕花螳在東南亞地區廣泛分布,但在中國,這種珍稀的螳螂目前僅出現在雲南西雙版納地區。
冕花螳對花朵的模仿實在太精巧了,「蘭花螳螂」的雅號由此而生。只是,長期以來,人們對冕花螳的擬態行為多有曲解,認為它會在白色蘭花中隱藏自己,伺機捕食訪花昆蟲,其實這只是人們的一廂情願。在自然界中,冕花螳通常在寬大的植物葉片上活動,它們確實在模擬花朵的形態,但並不是為了隱藏,恰恰相反,它們是特意在綠葉上暴露自己,目的是讓訪花昆蟲誤以為那是朵蜜汁豐盛的鮮花而自投羅網。
冕花螳
有研究表明,冕花螳對有訪花習性蝴蝶的吸引力甚至超過了真實的花朵。我在野外觀察中也注意到,翩翩飛舞的蝴蝶很容易被冕花螳吸引,徘徊不去,甚至直接落在螳螂身邊。如此逼真的擬態,讓這個美麗動人的殺手在競爭激烈的雨林中獲得了更多的捕食機會。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大自然雜誌原創。歡迎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即將刊於《大自然》2017年第2期。原文標題:葉䗛與冕花螳的異曲同工之妙
聯繫我們:
《大自然》編輯部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天橋南大街126號
北京自然博物館 100050
電話:010-67020595 郵箱:dzrzz@x263.net
網址/投稿平臺:
http://www.chinanature.org.cn
歡迎關注作者吳超個人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