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3日消息(記者王志達)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近年來,不少高校利用寒暑假組織大學生開展社會體驗,方式方法上不斷的翻新。學生們在老師「若即若離」的保護下,完成著各種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考驗的是學生的耐挫折能力、吃苦能力等。
從7月16號開始,浙江師範大學行知學院的27名95後大學生來到了北京,開始「就業體檢」暑假實踐活動。他們要用兜裡僅有的50塊錢,在北京吃、住、行,自己找工作掙錢,生存15天。現在,活動已經結束。他們做到了嗎?遇到了哪些困難?對於這樣的實踐方式,我們應不應該提倡呢?
英語專業的宋曉靜來北京之前就早早的做了準備,在一個北京兼職微信群裡,她得知一個運動品牌廣告的拍攝需要群眾演員,她說:「那天我正好沒有找到工作,就想去體驗一下這個工作,我看他工資還行,有70塊錢。」
宋曉靜說,要想用兜裡僅有的50塊錢在北京生存15天,他們必須做的就是每天找到一份能夠日結工資的工作。這15天,學生們住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棟住宿樓裡,條件十分簡陋,「四人間,沒有空調,只有一臺電扇,只能吹到下鋪的同學。上鋪的是吹不到的。」
他們每天早晨6點起床做操,晚上9點開會,分享收支情況和一天的感受、經驗,集體唱歌互相鼓勵。他們做過英語助教,賣過報紙、看管過實驗室、發過傳單,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來到北京。「痛並快樂著」,是他們普遍的感受。
宋曉靜跟記者說:「雖然挺辛苦的,但是有種痛並快樂著的感受。既然都來到了北京,就是希望自己能夠取得一點成績,如果就這樣隨便的回家了,那不就失去了參加這次活動的意義了嗎?」
宋曉靜說,這次體驗活動,有收穫也有痛苦,但更多的是對未來的思考,「一件事情肯定有雙方面的,總體而言我覺得挺值得,我覺得我的視野變得更開闊了。可能我想做一些其它工作,但是因為條件不允許,我就幹不到其他技術含量稍微高一些的工作。需要思考的是能不能在生存中找到生活」
這聽起來可能有些人聽起來不可思議,儘管參與的學生們大都表示收穫了成長,但也有學生表達了怨言。記者梳理發現,幾年前類似這樣的大學生城市生存訓練,就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流行起來了,人數有多有少,「初始資金」也有高有低。面對這樣類型的實踐活動,專家們是怎麼看的?
董雯婉是這次活動的宣傳委員,她不但要完成自己的任務,還負責整個團隊的拍照、宣傳和記錄工作。董雯婉說,「吃苦」成了那十五天的關鍵詞,「有空調我們也不能去打開空調,老師確實會監督我們。」
在記者採訪中也發現,不少人其實並不完全認可這樣的實踐方式。四川師範大學學生李琴表示,短期內不停變換工作,會導致對工作認知不足。
來自湖南的李瀟認為,為了吃苦而吃苦失去了活動本身的意義。他坦言:「反正我是肯定不會參加,而且我非常反對這個學校的這個做法,沒有意義,鍛鍊的方式有很多,沒有必要為了吃苦而吃苦。」
浙江師範大學知行學院的領隊老師胡輝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組織類似活動的目的在於要讓學生懂得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怎麼讓他們走出來,去從事一份可能原先他們都看不上的工作,讓大學生放下姿態踏實肯幹,扎紮實實的讓自己的本領跟勞動,用這個東西來開口說話。
但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類似這樣的實踐活動參與人數有限,本質上仍然是一種模擬環境,不能夠人為拔高其作用。其實是一種象徵性的作用,真正的對於學生能力的培養不是很有作用,他也就是一段時間的經歷,要把它拔高到什麼樣的一個位置,實際上是沒有必要。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劉衛兵則斷言,類似城市生存形式的社會體驗儘管有一定意義,但短平快的能力培養與大學生未來真正走向社會的長期能力需求並不匹配。
因此,專家建議,應該將對大學生的能力培養的功夫下在平常,把對學生長期能力的培養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劉衛兵認為,最好的方式是,比如暑假放兩個月,可以用一個月去找一個對口的實習單位,按照自己專業的方式,這是常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