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虜酒不能濃,縱傾愁亦重。關河初落日,霜雪下窮冬。
野燒枯蓬旋,沙風匹馬衝。薊門無易過,千裡斷人蹤。」五代黃滔《送有人遊邊》
初衣解詩:這是晚唐五代詩人黃滔送友人到邊塞的一首詩。生長在福建的黃滔,得江南地氣滋潤,文章寫的是錦繡密實,如同福建的橘子,紅紅黃黃,掛滿枝頭,所以他成為了福建文壇的一代宗師。但是年青氣盛,喜歡遊歷,遊長江,過鍾陵,偶爾他也會足跡到達邊塞。
這一首詩就是他送友人遊邊,當然他自己也在邊塞附近,寫下的一首詩。
「你少數民族的酒不能喝多了,因為喝多了肯定心情不好。那邊關的河流太陽很美,但這個季節,霜雪落下,已是隆冬。野火燒著枯蓬,卷著沙的風和馬匹對衝。那薊北並不是好走的,千裡撒雪,沒有人煙。「
這個中間有一句,「關和初落日,霜雪下窮冬。「因為有這樣一個窮字在,就感覺北方,那不是人呆的。那麼在這裡這個「窮「該怎麼解釋呢?
這個「窮「字是隆冬的意思,這是冬天的深處。當然視覺上來講,冬天越往深冬走,景色會越蕭條,的確是和豐潤的春夏有著迥然不同的視覺感。如果春夏屬於富庶的話,那麼冬天肯定就帶著窮意。
實際窮冬有很多種解釋,要放在上下文裡來理解。
一種說法,冬天就是窮冬,就是對比其他的四季而言。窮冬就是整個冬天的代稱。明朝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裡,他是這樣說的「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這是說他讀書的時候,回憶起冬天的風雪。因為不能判明是哪個月,窮冬就代表著冬天,當然加重語氣是指冬天的冷。
第二種說法,就是冬天快過完了。唐朝白居易《聞雷》是這樣寫的「瘴地風霜早,溫天氣候催。窮冬不見雪,正月已聞雷。」白居易的意思是,到了冬天的盡頭也看不到雪,大正月裡居然聽到雷。這裡我插一句,冬雷震震夏雨雪,南方氣候和暖,所以他們對感情的態度,較北方人活泛。不必要冬天打雷就意味著山崩地裂,緣分已盡。有情的雷打不散,所以古詩《上邪》,那是有地域性的哦!
第三種說法就是指隆冬,冬天的最後一個月,甚至是正月最冷的三九。
冬天脫不了一個窮,是視覺和體感上的。比如這個時候的交友會面,都叫其他的季節艱難。在理想的傳統的農村,小康之家,冬天是作物收藏,谷滿倉熟的季節,對於豐年的農民地主來講,這冬天僅僅只是視覺和體感上的窮。
但是由於人口的增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包括社會關係都不那麼協調,那麼年關,成為很多人最為操心的時段。對於這樣的人,窮冬可就不再是體感和視覺上的,乃是心情和現實。
清朝的黃景仁,4歲死去了父親,生命中的大半時段,都生活在顛沛窮困當中。雖然有才學和詩名,但是長年的風寒貧困,讓他的每一個冬天都過得特別艱難,34歲就貧病離世。
其中有一首寫《別母親》的詩「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這樣的冬天,對於詩人黃景仁來講。風和日麗也是窮冬,只是風雪更加的坐實了那個窮字。
當代的物質富庶,冬天雖然寒冷,但遠遠不到窮的體感。這是我們應當珍惜的盛世。說起來也就是深冬隆冬,絕大多數人都是盼雪,因為好歹換一下心情,多點自拍。
但是如果你的朋友真的感覺心情特別的沮喪低迷,那你就得注意了。心境的低迷,也是一種窘困,這個時候朋友之間應該多走動,激發心靈,避免陷入心境的窮冬之感。
健康的心境,總會提前感知春天的到來,孕育人生的希望。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