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三文:用大數據精準培育「你的菜」

2020-12-05 中國生物技術網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黃三文辦公室的一面白色玻璃隔斷上,用馬克筆寫著一組雜交育種模式圖。這是多年前,他寫下的關於「優薯計劃」的創想。

雜交育種是將父母本雜交,形成不同的遺傳多樣性,再通過對雜交後代的篩選,獲得具有父母本優良性狀、且不帶有父母本中不良性狀的新品種的育種方法。馬鈴薯是依靠薯塊繁殖的同源四倍體物種,「優薯計劃」將用二倍體自交系替代同源四倍體品種進行雜交育種,大幅提高育種效率。用雜交種子替代塊莖繁殖,把繁殖係數提高1000倍,這是黃三文仍在攀登的一座科學高峰。

他與農業基因組研究的緣分從馬鈴薯開始,在破解黃瓜、西紅柿等基因組密碼,推動蔬菜基礎研究進入基因組時代後,馬鈴薯依舊是他最關心的作物。

2020年5月30日,黃三文被授予全國創新爭先獎狀。「我們所做的,不是為創新而創新。我們關注的是,怎麼運用農業科技手段,讓老百姓吃上安全健康美味的蔬菜。」獲獎後,黃三文說。

沒有苦味的黃瓜,找回兒時味道的番茄,用種子栽培的馬鈴薯……黃三文表示,來自中國科協的這份肯定,激勵著他繼續帶領團隊,利用組學大數據,推動作物育種變革。

立志從農:從見證雜交水稻高產開始

少年時期的黃三文親眼看到,自家地裡種植的袁隆平院士培育的雜交水稻產量翻了一番。這在他的心中播下一顆農業科技創新的種子,促使他報考原北京農業大學,並成為一輩子與農作物打交道的「農科人」。

2000年,黃三文來到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正式開始了蔬菜分子設計育種的科研旅程。

晚疫病是馬鈴薯第一大病害,瓦赫寧根大學當時開展馬鈴薯抗病基因克隆研究已有10年,一直未取得顯著進展。

通過深入思考,黃三文認為失敗的主因是克隆基因的方法存在問題,建議採取更可靠的圖位克隆法。他的導師Evert Jacobsen教授欣然採納,讓他放手去做。

沒有基因組圖譜,圖位克隆基因就是一項異常艱巨的工程。別的學生工作8小時,他每天至少工作12小時。周末是他最高興的時候——大家都休息去了,他可以不被打擾地使用實驗儀器了。

經過長期高強度的研究工作,他與英國科學家合作建立了R3a-Avr3a基因互作系統,已成為馬鈴薯晚疫病菌研究的模式體系。

大膽突破:推動蔬菜研究進入基因組時代

畢業歸國後,黃三文在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成立了功能基因組課題組,擔任課題組長。

課題組一成立就參與了荷蘭組織實施的國際馬鈴薯基因組計劃。

由於馬鈴薯測序材料是雜合二倍體,基因組比較複雜,構建其物理圖譜非常困難。傳統Sanger測序技術價格昂貴,項目進展不順,國際協作組士氣低落。

2006年,新一代測序技術NGS開始浮出水面,雖然尚無利用新技術對大基因組進行從頭測序的先例,但黃三文敏銳地意識到,新一代NGS測序技術為蔬菜基因組計劃帶來的機會。

「與其乾耗著,不如嘗試用新一代測序技術測一個新的物種」。2006年底,黃三文決定用NGS做一次嘗試,測序基因組較小的黃瓜。

兩年時間,黃三文團隊完成了黃瓜基因組測序。這是國際上第一次用二代測序技術完成的大基因組測序工作,也是第一個蔬菜作物全基因組分析論文,實現了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園藝界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零的突破。

反觀馬鈴薯基因組計劃的進展緩慢,黃三文下決心另闢蹊徑。

「直接測二倍體做不了,那做單倍體行不行?」黃三文團隊採用全基因組鳥槍法測量和新一代測序技術,於2009年初完成了單倍體馬鈴薯全基因組序列圖的繪製,並初步闡明了馬鈴薯自交衰退的基因組學機理,發現了一批與塊莖發育相關的基因。

這一重大突破,使得國際馬鈴薯基因組計劃的科學家們決定把所有資源集中在中方組織的單倍體馬鈴薯測序計劃上來。

2011年7月,《自然》雜誌以封面論文發表了單倍體馬鈴薯基因組分析成果,被兩院院士評為2011年度「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黃瓜和馬鈴薯項目積累的成功經驗,給予黃三文團隊巨大的信心。

隨後,黃三文推動了白菜、番茄、西瓜等多種蔬菜基因組測序。這推動我國蔬菜基礎研究進入到基因組學時代,實現了從「跟跑者」到「領跑者」的角色轉變。

頂天立地:引領基因組設計育種跨越

「基因組好比是一張地質勘探圖。對農業育種而言,基因組可以讓我們清晰地了解基因在進化過程中的選擇、遺棄、變異情況,以及人類在品種培育中做的努力。」黃三文認為,從事基因組研究,最終目的是為了培育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優良品種並應用到實踐中。

如果說基礎研究是「頂天」,那麼品種培育及產業開發就是「立地」。

從基因組走到品種培育的第一個作物就是黃瓜。

115份黃瓜核心種質重測序、100多個組織的轉錄組測序,構建了黃瓜分子生物學研究的資料庫。隨後5年,團隊20多個人,嘗了18萬多片黃瓜葉,終於找到了調控黃瓜苦味的11個基因。

「你願意去吃苦瓜,但你絕不願意去吃苦的黃瓜。」華南黃瓜還沒有解決苦味的問題。他與湖南蔬菜所陳惠明研究員緊密合作,通過雜交選育那些苦味基因失效的材料,不苦黃瓜系列品種就這樣誕生了。該系列品種已在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累計推廣150餘萬畝,創造經濟效益100多億元。

在黃三文的列表中,下一個進入分子育種的是番茄。

2014年,黃三文和美國科學院院士Harry Klee「讓消費者參與育種」,邀請170位不同年齡、性別的品嘗專家對番茄進行嘗味,最終確定了33種主要風味物質,首次闡明了番茄風味的遺傳基礎。

由此,黃三文團隊已合作培育出含糖量顯著提高的番茄新材料,並面向新疆喀什和廣西百色等地區積極開展「美味番茄」育種扶貧項目。

2017年,在農業農村部的支持下,「優薯計劃」正式啟動,深圳基因組所負責基礎研究,雲南師範大學負責育種。

2019年,他們解決了馬鈴薯自交不親和的難題,獲得了可直接用於育種的自交親和的馬鈴薯新材料,淘汰了自交衰退基因。截至目前,他們已培育出首個概念性雜交品種-「優薯1號」,為馬鈴薯「綠色革命」鋪了路。

「當馬鈴薯完全用種子種植時,只需2克種子就能種出一畝地的馬鈴薯,不僅能避免薯塊種植易染病的問題,還能節約大量的土地資源和運力資源。」黃三文說。

協同創新:讓研究成果惠及老百姓

在黃三文心中,還有一個目標,就是通過個性化食品來解決供需兩端的精準對接問題。

作為深圳國際食品谷的倡導者和主要推動者之一,黃三文認為,協同創新是解決這一根本問題的重要途徑。

黃三文說,深圳雖然沒有大農業,但深圳擁有雄厚的信息技術實力和蓬勃發展的生物技術產業優勢。「深圳可以在現代農業上有所建樹。」就像荷蘭一樣,沒有太多的土地,但卻依靠農業科技成為世界農業強國。

黃三文認為,深圳可以借鑑荷蘭的做法和經驗,通過農業科技實現突破。

中國農業科學院與深圳市政府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深圳建立國際農業食品科學中心;基因組所在深圳啟動國際食品谷建設,納入重大項目支持;深圳市菜籃子米袋子170多家龍頭企業整體加入食品谷;華中農大、華南農大、中山大學等與基因組所合作加入食品谷……一系列協同創新舉措讓深圳成為農業食品科技強市的藍圖躍然紙上。

「農業領域的科研不能停留在紙上,發表論文不是終點而應是起點。一定要把我們的研究與國家需求、地區發展及老百姓的需求結合起來。」黃三文和他的團隊一直努力著。

相關焦點

  • 市長獎獲得者——黃三文 用組學大數據推動育種變革的「現代農夫」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王海榮深圳,是一座農業在整體經濟中佔比幾乎為零的現代化大都市,但這裡,卻活躍著一位利用組學大數據開拓植物生物學前沿並推動蔬菜作物育種變革的「現代農夫」。1月6日,憑藉在農業基因組學領域的突出表現,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黃三文研究員獲得2020年度市長獎。
  • 黃三文:想田間地頭的事兒 做「頂天立地」的人
    中國農業科學院供圖黃瓜大家都吃過,但像黃三文這樣吃黃瓜能吃出境界、吃出水平的人卻鳳毛麟角。1月8日,年近50歲的黃三文作為第一完成人的《黃瓜基因組和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研究》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這個天天想著「田間地頭的事兒」的湖南農村娃,登上了國家科學技術獎的領獎臺。
  • 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所長黃三文一行在山西農谷等地...
    黃河新聞網晉中訊(通訊員 劉 吟)5月17日至18日,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所長黃三文一行深入我市太谷區考察中,黃三文一行深入怡園酒莊、番茄小鎮、陽邑小鎮(杜潤生舊居)、晉中國家農高區科創基地、山西巨鑫種苗培育產業園區、山西廣譽遠國藥有限公司、山西福晉園食品有限公司、山西農產品國際交易中心、晉中喜蓉食業有限公司,太原理工大學明向校區和山西農大(省農科院)品種資源研究所、太谷校區、果樹研究所等地,實地查看了解農業科技創新、深化農村改革,晉中國家農高區(山西農谷)建設成效亮點和谷城院一體化發展等情況
  • 農科院黃三文:人才是第一資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40年40人
    在參加完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黃三文難掩激動的心情。「總書記的講話為深圳的下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讓我們對深圳、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充滿信心。」 2014年,黃三文帶領團隊來深建立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經過6年發展,研究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科研成果頻出,自然指數表現出色。
  • GPB大數據與精準醫學專輯: 解析你獨一無二、錯綜複雜的生命密碼
    所謂「精準醫學」,就是應用現代遺傳技術、分子影像技術、生物信息技術,結合患者生活環境和臨床數據,實現精準的疾病分類及診斷,制定具有個性化的疾病預防和治療方案。2015年,由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牽頭的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正式啟動,計劃將在4年內完成4000名志願者的DNA樣本和多種表型數據的採集,並對於其中2000人進行深入的精準醫學研究。
  • 從基因組大數據到精準醫學
    人類基因組研究促成基因檢測等一系列新技術出現,還帶來基因診斷、基因治療、靶向藥物等醫學新手段,生物醫學進入建立在基因組大數據基礎上的精準醫學時代。 在分子水平上認識人類生命活動 「人類基因組計劃」不僅找到了各種人類基因,積累了大量基因組數據,還積累了由基因組轉錄出來的各種RNA(核糖核酸)數據,以及由mRNA翻譯產生的各種蛋白質數據。
  • 從基因組大數據到精準醫學
    人類基因組研究促成基因檢測等一系列新技術出現,還帶來基因診斷、基因治療、靶向藥物等醫學新手段,生物醫學進入建立在基因組大數據基礎上的精準醫學時代。在分子水平上認識人類生命活動「人類基因組計劃」不僅找到了各種人類基因,積累了大量基因組數據,還積累了由基因組轉錄出來的各種RNA(核糖核酸)數據,以及由mRNA翻譯產生的各種蛋白質數據。
  • 陳潤生院士:精準醫學本質是組學大數據與醫學的結合
    在第二屆大數據科學與工程國際會議(2017)上,中國科學院陳潤生院士發表了「大數據與精準醫學」的主題演講,不僅分享了個人對精準醫學五個方面的理解,還包括精準醫學在哪些方面導致產業變革以及實現精準醫學要建立的基礎等內容。陳院士表示,在國內花六千就可以得到自己的遺傳密碼,這是非常簡單明了的事,即便沒有大數據,遺傳密碼也可以測得,但不知道它的含義。
  • 什麼是精準大數據?有什麼作用?
    大數據(big data),指無法在一定時間範圍內用常規軟體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精準大數據,是一種依靠國內通信運營商的海量數據以及大數據的處理能力,在能確保用戶數據隱私安全的前提下,通過對數據的深入挖掘、對行業的深度研究、對渠道的資源整合,為各類企業客戶優化營銷策略,提供營銷渠道,達到降低營銷成本,提高營銷效果,增強市場競爭力的目的。精準大數據,是通過線下真實場景來採集消費者信息從而構建數據屬性標籤。
  • 餐食換積分、大數據精準配餐,「光碟行動」上飛機
    但隨著「光碟行動」逐漸走進機艙,各個航空公司開始通過多種方式杜絕飛機餐浪費,如東航利用大數據精準預估每日所需菜品數量;國航、廈航等豐富餐食種類,避免旅客因餐食口味不合口而造成浪費。例如,搭乘公務艙選用早餐的旅客,可以用該餐兌換500積分,兌換的積分可與常旅客積分累積使用,用於免費兌換機票、升艙服務等獎勵品。成功申請該服務的旅客,除在飛行過程中無餐食提供外,其他可享受的服務標準將不會發生變化。
  • 黃三文:科技,終將改變茶行業
    為了解決這個,未來把這兩個端連結起來,必須要有五個大數據。一個是食物的基因組跟代謝組,在消費端呢,則是個人基因組,腸道宏基因組和血液代謝組。我們血液裡面能夠分析出3000種物質。代謝疾病可以通過血液分析得到,當然還需要努力。」
  • 學院舉辦「雲招聘」 大數據助力精準就業
    面試官用十分鐘左右的時間了解求職者的個人求職意向、學習能力、實習經歷等問題。大數據助力人職匹配精準化這樣的網絡招聘會於3月28日——4月23日舉行,持續時間近一個月。截至3月29日,共吸引了一柏集團、融信集團、永輝超市、福建麥當勞等60家用人單位,涵蓋金融、電商、物流、商貿、管理、新媒體、IT等領域累計提供1983個崗位。
  • 健全基礎性制度 培育數據要素市場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提出「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在「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和安全保護」等方面作出部署。我們亦需深刻認識數據作為新的關鍵生產要素的重要作用,發揮優勢、挖掘潛力,進一步健全完善數據要素市場基礎性制度,補齊短板,加快打造強大數據要素市場,夯實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
  • ...變大的秘密——番茄遺傳研究的重要成果於《自然 遺傳學》雜誌...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員、深圳農業基因組所副所長黃三文領導的國際番茄變異組研究團隊通過對世界各地的360份番茄種質進行了重測序分析,構建了完整的番茄遺傳變異組圖譜,為揭示番茄的進化歷史、基因挖掘和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最新研究成果以長篇幅論文在線發表於10月13日的《Nature Genetics(自然 遺傳學)》雜誌。
  • 汽車胎壓表十大品牌大盤點,看看有沒有你的菜
    汽車胎壓表十大品牌大盤點,看看有沒有你的菜 2018-11-29 19:36 來源: 熱門汽車 1、望星遠望星遠無線胎壓監測系統(tpms)可以實時監測輪胎內氣壓
  • 從基因組大數據到精準醫學(開卷知新)
    人類基因組研究促成基因檢測等一系列新技術出現,還帶來基因診斷、基因治療、靶向藥物等醫學新手段,生物醫學進入建立在基因組大數據基礎上的精準醫學時代。通過大數據研究這些「組」及其相互關係的工作即稱「組學大數據」研究,組學大數據的介入成為當代生物醫學發展的典型特徵。有了這些大數據,就能夠從分子水平上了解人體生長、發育、正常生理活動的本質和基礎,還能夠通過對健康人和病人組學大數據的比較找到各種疾病在分子水平的病因。
  • 可以當花卉觀賞的菜,秋季可買些種子培育羽衣甘藍,特耐寒的植物
    羽衣甘藍的品種極其豐富,它的葉子的形態各不相同,有的形態就看起來像一朵特別大的盛開蓮花,它葉片上會有很多迷人的景觀。當然,如果是在常年溫暖的地方,沒有冷涼的環境,它的葉片顏色會沒有那麼豐富,就看起來像普通的菜葉一般。羽衣甘藍既是菜,又是花,養護難度還比較低,只要正常澆水就能生長,它的葉子像花朵,觀賞期特別長,繁殖成本低,買幾粒種子就能培育。
  • 以信息化加速精準扶貧 甘肅電信助力打造智慧宣傳大數據平臺
    面對新時期新要求,甘肅電信依託豐富的信息化應用和集成能力,實現對貧困村和貧困戶的精準識別、精準匹配、精準幫扶與精準管控,以信息化加速精準扶貧落地生花。  採訪中,記者正趕上甘南藏族自治州宣傳思想重點工作現場推進會在卓尼縣召開,此次會議的重點即甘南州智慧宣傳大數據平臺的推進,全州宣傳部部長、融媒體中心主任、州委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負責人及臨潭、卓尼兩縣黨政主要領導參加了會議,現場人頭攢動。  為什麼大家對智慧宣傳大數據平臺如此重視?
  • 生物大數據作為精準醫療的基礎將密切影響精準醫療未來的發展
    ,探索生物大數據在臨床中的應用和共享,切實參與我國精準醫療產業的發展。由上海生物晶片有限公司(生物晶片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聯合張江生物醫藥基地等舉辦「2018精準醫療及生物大數據高峰論壇」於11月    生物大數據作為精準醫療的基礎
  • 關於循證醫學、精準醫學和大數據研究的幾點看法
    醫學一直在尋求精準,而且在人類認知的各個層面都有所建樹,如疫苗和抗體、血型與輸血、影像對病灶的定位以及白內障晶體替換手術。基因不是達到精準的唯一途徑,只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是多數基因和疾病關聯強度很低,說明基因精準指導防治的價值可能不大,利用大數據和其他預測因素是精準醫學的必經之路。在使用大數據問題上,強調擁有總體、大樣本、關聯關係而淡化因果關係,是嚴重的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