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NBA賽場,「愛神」勒夫砍下30分21個籃板,僅僅一天前,他打出51分14個籃板的恐怖數據;而他對陣的雷霆隊中,杜蘭特拿到40分17個籃板、維斯布魯克拿到45分,而昨天熱火三巨頭砍下62分……他們是怎樣做到的?除了驚人的天賦,有沒有一種模式,會讓射手們事半功倍?
NBA,數據控的天堂。是不是真的存在一種數學模型,一個完美的數學公式,讓一切變得無懈可擊?有!而且這一切在理論上是完全可行的!
近日,中國著名科普網果殼上出現了一篇「神級」文章——《NBA神射手是怎樣煉成的》,成為籃球迷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文章從數學和物理學的角度,號稱「科學而又負責任地告訴你」——NBA神投手是如何煉成的。
秘訣1
黃金50°神級公式
在物理研究員的眼中,籃球從出手到進籃筐,不過就是一條拋物線,要找到百發百中的竅門,不過就是控制幾個量:文章裡面假設,籃球出手速度、籃球初速度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籃筐和出手點之間的豎直高度、從投籃地點到籃筐的水平距離……研究員將籃球場上的實際數據,帶入公式,用計算機模擬出該公式,經過一系列繁雜的推算,可以得出一系列神投手秘訣。
決定該公式變量的,是距離籃筐的距離,也就是說,離籃筐越近,命中率越高,看到這裡,大家的第一反應必然是:「廢話!這需要你說?」而在賽場上,要想靠近籃筐一步,都不容易。所以,研究員們改變了思路,如何找到讓球手有最大調整空間的出手角度。
經過一系列推算,研究員得出結論——50°的角度是最佳出手角度。在這片區域,大致相同的出手速度對應的出手角度波動範圍最大,也就是說,允許的出手誤差最大,另一方面,這個範圍的出手角度還對應著最小的出手速度。
對比林書豪:有人計算過,林書豪的投籃角度是48°,距離最理想的投籃角度只差了2°。華裔小子能一夜成名,其實背後是有其科學依據和必然規律的。
秘訣2
跳得越高投得越準
賽場上,絕大部分時候你都不可能定點投籃,而是跳投,研究員們又從跳投的模型出發,得出另一大秘訣——跳得越高,命中率越高。球員保持投籃距離不變,隨著出手點的升高,允許的出手速度誤差、拋物線高低和出手角範圍也會隨之增大。就是說,跳投能夠提高命中率,並且跳得越高越容易得分。當然與定點投籃相比,這要求球員在空中時對身體的良好控制,滯空時間與腰背部力量是神投手們必備的利器。
對比林書豪:數據顯示,身高1.91米的林書豪垂直跳高為0.89米,而身高1.98米的喬丹垂直跳高為0.98米。「小飛俠」科比為0.97米。「土豆」韋伯達到驚人的1.2米,在這項數據裡,林書豪並不佔優。
統計學角度講
納什,或許才是NBA最佳射手
怎樣的選手才算得上是最佳投手呢?密西根州立大學的地理學助理教授科克·高登斯貝裡將2006年至2011年間NBA的70多萬次投籃得分(不包括罰球)出手地點,標在一張籃球場平面圖上,呈現出1284個點組成的奇妙圖案。結果顯示,在聯盟裡,命中率靠前的球員的散布率(投籃區域分散程度)大多較窄。在諸多選手中,科比的散布率最高,在所有的1284個網格中,他在1071個網格中都曾投過球。
僅看散布率還不能窺視一個投手的天賦,而是要看有效得分區域。結果顯示,納什在31.6%的點上都能夠高效地得分。因此,從統計學的角度講,或許納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NBA最佳射手。
對比林書豪:林書豪喜歡右路突破上籃,雖然沒有具體的散布率統計,但林書豪憑藉著幾乎不到1秒的加速度和875度/秒的轉身速度笑傲NBA。可見,這一方面的長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他的不足。
心理學角度說
詹姆斯撒鎂粉不是作秀 是心理暗示
NBA和心理學有關係嗎?當然有!本賽季,36歲的鄧肯帶著吉諾比利和帕克讓馬刺找到了第二春。為什麼「石佛」在職業生涯末期還是那麼淡定,或許這和他大學主修心理學多少有一些關係。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喬丹每次比賽時都會穿一條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短褲;林書豪每次出場都要和隊友「翻書」;「小皇帝」詹姆斯每場比賽前都要在技術臺上撒鎂粉……他們深信這樣的行為,能為他們帶來好運。科學研究證明,那些行為具有強烈的心理暗示作用。
智商研究網站
NBA球員的平均智商僅為83
全美著名的智商研究網站《IQ測試網》公布,所有NBA球員的平均智商僅為83,按照國際慣例,智商在80到90之間,屬於「略低於普通智力」。
當時的NBA球員中,「小巨人」姚明的智商是最高的,達到132,比詹姆斯還高。
對比林書豪:據美國媒體報導,林書豪智商高達140+,有著聰明的頭腦的他肯定會聰明地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