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路牌的英文翻譯也存在字母大小寫不一致的情況。
近日,廣和大橋收費站將恢復收費的消息引發關注。但有細心市民留意到,在廣佛交界處廣和大橋附近交通指路牌上公示語「Have a Good Jonrney」的「Jonrney」英文單詞拼寫出錯,令人啼笑皆非。
記者連日巡城調查發現,除了不少交通指路標誌、公交站牌出現英文、拼音出錯之外,還有祖廟、南風古灶等佛山熱門旅遊景點名稱的英文翻譯存在多種不同的譯法現象,讓遊客也感到「凌亂」。有專家指出,路牌、交通指示牌本是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的工具,但一些路牌、景區的名稱、公示語書寫、翻譯不規範,不僅會給一些外籍人士的出行帶來不便,也會給佛山國際化的城市形象帶來一定的影響。
記者了解到,廣州已出臺《廣州市公共標識英文譯法規範》,對公共場所、道路街巷、市政交通、旅遊景點、商業服務業等各方面的英文翻譯進行了規範。不過,記者了解到,目前佛山在這方面暫無動作。
漲姿勢——
佛山也有「IP MAN」
當然,除了上述各種讓人啼笑皆非的「神翻譯」外,佛山也有很多人名、地名等就翻譯得相當地道、精妙。如佛山名人葉問,其對外的英文名是「IP MAN 」,位於祖廟內的葉問堂翻譯成「Ip Man Tong」。可能咋一看,對這個名字翻譯有點不明所以。
對熟悉粵語的市民來說,「IP MAN」就比較容易理解,「IP」就是「葉」(yip)字的粵語讀音,由於「i」本身可帶有輔音「yi」的發音,所以省略掉「y」;「Man」即「問」字的粵語讀音。由於葉問活躍於佛山地區,後來去香港,其名字翻譯也採用了粵語發音的版本。
當下,在網際網路上,「IP」已演化成形容有一定標誌性和知名度事件的流行熱詞。以葉問在全球的影響力和熱度,其本身也算佛山當之無愧的大IP了。
亂象盤點
路牌拼寫頻頻出錯
家住大瀝的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近日,他帶著家人去裡水的百花園出遊,在裡水百花園入口處,一塊「佛山人民祝您一路平安」的牌匾聳立,乍一看並無甚異樣。不過,細心的王先生發現,下面的英文寫的是「Have a Good Jonrney」。「顯然,路牌中的Jonrney應為Journey」。王先生擔心自己英語水平不夠,他還特意查閱網絡。
「佛山是國際化大都市,在這種顯眼位置出現這種低級的翻譯錯誤,這樣的英語水平恐怕會被外界嘲笑。」王先生說。南海區交通部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路牌設置為廣和大橋收費站負責,將對該錯處進行整改。
除了上述英文拼寫出錯之外,佛山還有公交站牌拼音出錯的情況。在禪城城門頭西路的「消防局站」公交站牌上,寫著對應的拼音為「Xiao Fang Gu Zhan」,「局」的拼音應為「Ju」卻寫成了「Gu」。
祖廟對外翻譯至少有4種
連日來,記者走訪佛山眾多道路、景區、景點,發現除了廣和大橋附近路牌英文拼寫錯誤外,還出現同一個地名,多種英文翻譯的現象。
祖廟是佛山最熱門的旅遊景點之一。記者沿著汾江中路、佛山大道等道路驅車行駛,發現指示牌上「祖廟」的英文翻譯均為「ANCESTRAL TEMPLE」。不過,記者前往佛山祖廟購票中心門口時,其路牌、購票處、門票上等均寫的是「佛山市祖廟博物館」,英文翻譯為「FOSHAN ZUMIAO MUSEUM」。在購票處提供的佛山祖廟遊覽圖上,佛山祖廟的翻譯是「Foshan Zumiao」。而在另一份佛山祖廟歷史文化陳列的宣傳冊中,佛山祖廟又成了「Foshan Zumiao Temple」。記者簡單梳理發現,「祖廟」的國際身份,至少有4種。
景點英文翻譯「打架」
除了祖廟外,市內其他旅遊景點如南風古灶、梁園也出現不同翻譯名打架的情況。比如祖廟售票處,祖廟·南風古灶聯票上,南風古灶的翻譯是「Ancient Nanfeng Kiln」。而在市內多處道路指引牌上,南風古灶的翻譯又颳起了「本土風」,變成了「NAN FENG GU ZAO」。而昨日,南風古灶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南風古灶對外的標準英譯名為「The Ancient Nanfeng Kiln」
與南風古灶一樣,英文名與拼音翻譯並行的還有廣東四大名園的梁園。在市內多處道路牌上,梁園都被直接翻譯成「LIANG YUAN」。不過記者昨日致電梁園工作人員梁園對外的統一翻譯時,工作人員卻告訴記者是「Liang's Garden」。
同一路牌上中文名也「打架」
除了英文翻譯之外,還有路牌漢字出錯的情況。在三水區西南街道文鋒西路的北江體育休閒公園旁,一處路牌還出現了同一道路名字不一致的現象。記者走訪看到,該處路牌為廣東綠道的指示牌,指示牌上有一個向上的箭頭寫著「文峰西路」,另一個向下的箭頭則寫著「文鋒西路」。隨後,記者沿文鋒西路走訪看到,「鋒」、「峰」混淆的現象還十分常見。
對於文鋒西路的正確寫法,三水區民政局相關科室負責人指出,文鋒西路應以「鋒」字為準。記者查閱《三水縣地名志》看到,文鋒路是當時西南地區最寬闊最繁華的新興馬路。該地段原為文鋒坑、社壇渦的水塘、菜地及稻田,1980年破土興建馬路,「因路西原是文鋒坑,故名」。
部門回應——多頭管理是主因
佛山暫無推廣英文標準譯法動作
記者走訪調查發現,在佛山多處道路交通指示牌、公交車站牌存在翻譯不一致的現象,相關部門是否有機構對此統一管理?昨日,記者諮詢市民政局區劃地名科。該科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路中央藍色的道路交通指示牌、公交車站牌、深棕色旅遊景點指示牌、普通道路指示牌等分別由交通、公交公司、旅遊、民政等多部門負責管理。
「就市民政局而言,主要負責發布和提供權威、標準的、符合國家規範的地名及漢語拼音。」該負責人稱,如目前佛山道路兩旁的指示牌,對書寫內容、顏色及高度、大小,反光率等均做出規定,但一些旅遊景點、公交站牌則不由其他部門或公司負責管理。也即,市民所見的城市道路交通指路標誌存在翻譯不一致的問題,主要因多頭管理所致。
「廣州已經出臺規定,在英文標準譯法上先行一步,而這方面佛山目前暫無動作」。該負責人稱。
他山之石——
廣州已出臺公共標識英文譯法規範
記者了解到,2009年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了廣東省地方標準《公共標誌英文譯法規範》,該標準由廣州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提出,規定了公共標誌英文譯法的原則。
此後,廣州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還出臺了《廣州市公共標識英文譯法規範》(2014版),對公共場所、道路街巷、市政交通、旅遊景點、商業服務業等各方面的英文翻譯進行了規範。
比如,該規範明確,「除道路街巷類的地名通名採用漢語拼音外,其餘通名採用英語翻譯標註,英文單詞首字母大寫,其餘小寫」。
(報料人:某先生 獎金:100元)
來源:廣州日報
編輯:陳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