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一直都是浩瀚和神秘的代名詞。在遠古時期,人類對宇宙的感情更多的是崇敬和恐懼,畢竟科技落後的古人根本無法理解天上為什麼會落火球(隕石)。
到了近代,伽利略發明的天文望遠鏡點燃了人們對宇宙的好奇,此時恐懼漸漸消退,渴望開始成為主要旋律。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觀測宇宙的方法和儀器也在不斷進步,對宇宙的了解也在日新月異的變化著。
我們知道了宇宙至今已經誕生了138.2億年,也知道了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已經形成了132億年,甚至還知道了其中大約有1000多億顆恆星。
然而,如此龐大的恆星數量也帶來了一個令人費解的問題,那就是關於外星人的問題。
上世紀50年代,核物理學家恩裡科·費米(Enrico Fermi)提出了一個新奇的觀點,他認為就銀河系存在的時間和規模來看,若存在比人類發達極多的外星文明,他們早就應該探索並殖民整個銀河系,可為什麼我們至今也沒有發現這種痕跡呢?
事實上,從費米提出這個著名的「費米悖論」以來,科學家們就一直沒有停止對外星文明的搜索。
「搜尋地外文明(SETI)」的科學家們甚至動用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天文望遠鏡掃描整個天空,試圖發現外星文明向外發出的「吶喊」,可除了幾個讓人摸不著頭腦的信號以外,人類基本上一無所獲。
有科學家提出,與其在浩瀚的宇宙中漫無目標的尋找外星文明發出的信號,不如特定地尋找外星文明的「技術標籤」,這樣更加的簡單和高效。
而「技術標籤」包括各種各樣不明飛行物、疑似戴森球的外星文明超級建築,甚至還有馮·諾依曼式探測器。
可能大部分人對不明飛行物和戴森球很熟悉,而對馮·諾依曼式探測器感到非常陌生。其實它一種效率極高的探測器模型,具有複製自身的能力。
在前往目標地的途中,它可以就地取材完成自我複製,並且將複製品派往目標地或其他地方。根據科學家的計算,如果現實中真的有馮·諾依曼式探測器,那麼理論上它能夠在50萬年內探索完整個銀河系。
當然了,並非所有科學家都支持馮·諾依曼探測器。一些反對者認為,馮·諾依曼式探測器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指數級增長,但這前提是有足夠的資源進行自我複製。
可宇宙中位置合適並且資源豐富的行星或小行星並非遍地都是,一旦馮·諾依曼式探測器在中途沒有找到合適的地方進行自我複製,很可能探索鏈會就此斷掉。
而另一些反對者則認為,馮·諾依曼式探測器很可能在複製過程中出現錯誤,使得以探索為目的的探測器,轉變成為瘋狂、失控的破壞者,為未來留下巨大的隱患。
或者它們在複製過程中累積過多的錯誤,使得大部分馮·諾依曼式探測器陷入宕機狀態,從而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
最近,天體物理學家扎扎·奧斯曼諾夫(Zaza Osmanov)通過研究得出結論,馮·諾依曼式探測器根本不用過大的體積,它們只需要1納米左右就足夠了,而這也就意味著科學家的懷疑或許是對的,銀河系中可能遍布這種肉眼無法直接觀測的外星探測器。
奧斯曼諾夫指出,體積如此之小的探測器根本不用大量資源進行自我複製,它們甚至只需要從無處不在的星際塵埃中獲取極少的氫原子,就能夠實現對自身的複製,並且複製的時間還極為迅速。
通過計算機模擬顯示,如果有100個馮·諾依曼式探測器,那麼它們擴散到1秒差距的空間內(3.3光年),數量將達到驚人的1X10 ^33個。
此外,這種納米級的機器雖然體積很小,但是它們在吸取質子時卻會發出肉眼可見的光,一旦馮·諾依曼式探測器數量極多,甚至能夠形成長度幾公裡的可觀測「彗星」。
奧斯曼諾夫由此得出結論,如果在觀察宇宙時發現了一個光度很高的怪異天體,那麼它有很大的概率是外星文明派出的馮·諾依曼式探測器。或許在某個天體上,也有一個文明在不斷地向外「吶喊」,試圖找到宇宙中的「同伴」。
有意思的是,近些年許多人提出了一種驚人猜想:人類本身會不會就是馮·諾依曼式探測器呢?
這樣想其實並不是沒有道理,因為人類本身的複製能力挺強的,雖然耗費的時間也很長,但如果外星文明所處空間的時間流速和我們這不一樣呢?這一切是不是就很合理了?
更主要的是,一篇刊登在《伊卡洛斯》上的論文中提到,人類可能並非自然演化而來,而是一種基因工程產物。
論文作者之一馬克西姆·A·馬庫科夫表示,這項基因工程不是非得在地球進行,也可以在極遠的地方發送一個「密鑰」,通過這個「密鑰」誘發地球本土生物進行某種設定好的演化。
如果這描述的是事實,那這段過程是不是另類的馮·諾依曼式探測器製造過程?或許人類不是源於地球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它描述的可能是一段失落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