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的人多了,就會有人猜想天上是不是有「人」,於是有了天上神仙,有了「嫦娥奔月」,那是人類對於未知世界的美好嚮往,後來隨著科技的發展,仰望也漸漸的成為了探索。
茫茫的星空是否有人類的存在?先進的技術水平使人類有了滿足好奇心的能力,開始了尋找外星生命以及外星智慧生命的計劃。
但令人遺憾的是,無論人類站在地球上怎麼呼喊與發射信號,也沒有從茫茫宇宙中得到任何回應,他們究竟在哪裡?
為說明這一奇怪的情況,科學家們提出了各種假設和推論,甚至有人懷疑人類是宇宙中唯一的。
然而,這個懷疑很快就會被拋棄,因為《天文學期刊》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不僅外星文明在宇宙中存在,而且它們很有可能早些時候就已經殖民了整個銀河系,甚至在數百萬年前到達了地球。
羅切斯特大學計算科學家喬納森·卡洛爾·內倫巴克(Jonathan Carroll-Nellenback)在其論文《費米悖論和極光效應:地外文明的定居、擴張和穩態》中表示,外星智慧文明可能遠比我們想像中要普遍,他們此時正在利用恆星運動探索和殖民銀河系。
卡洛爾·內倫巴克認為,如果忽略恆星們在宇宙中的運動情況,那麼上個世紀50年代恩利克·費米提出的「費米悖論」其實只有兩種可能的解釋。
一,在銀河系中,人類文明是唯一的智慧文明。二,技術無法超越距離,所有的智慧生命都被牢牢鎖在自己的母星上。當我們把天體自身的運動情況也納入考慮時,我們就可以得出天體自身運動的結論了。
也許許多人並沒有意識到,宇宙中所有天體實際上都在高速運轉,例如,地球以29.783 km/s的速度繞著太陽運行,而太陽卻以250 km/s的超高速度繞著星系中心的黑洞運行。
據科學家計算,地球繞太陽運轉一周,耗時365.24219天;而太陽系繞銀河系中心運轉一周,耗時2.3億年。
一般來說,兩顆恆星之間的距離是非常遠的,但是,不斷變化的運行軌道可以使它們在某個特定的時刻彼此靠近。
研究人員認為,外星智慧生命可以利用這次機會,從一個恆星系的可居住行星遷移到另一個恆星系的可居住行星。電腦模擬顯示,一個科技文明可以以這種方式在十億年內徵服整個星系。
卡洛爾·內倫巴克指出,按照這種方法計算,即便採用最保守的星際航行速度和頻率,銀河系中也早已可能遍地都是外星文明了。
根據這一思路,外星文明很可能很早就已經發現或到達地球,只是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對已經誕生了智慧生命的星球來說,他們的態度也許是在幕後觀察,而非幹擾和破壞。
也許你會覺得內倫貝克的觀點有點荒誕,如果外星文明真的來到了地球或者發現了地球,又怎能選擇在背後觀察而不去破壞呢?
事實上,對智慧生物來說,這樣的選擇完全可以做到。而且,這種堅定的信念主要是因為地球上有一個真實的例子。
一座名叫「北森蒂納爾」(North Sentinel Island)的小島位於孟加拉海域,面積約60平方公裡,相當於80座故宮,最高海拔約100米。
這個島嶼上還生活著一群土著人,稱為北森蒂納爾。據科學家們的觀察和研究,這個島上土著民族的特徵與非洲非常原始的一個物種非常相似,因此有科學家認為他們是最早離開非洲的智人的直系後代。
北森蒂納爾人的文明進程極其落後,從他們的工具和行為習慣來看,科學家們認為他們至少與外部世界有兩萬多年的文明淵源。即是說,他們的文明進程仍處於舊石器時代,是人類公認的活化石。
因為成千上萬年來與外界的隔絕,北森蒂納爾人非常孤立,他們會襲擊登島上的任何物體,包括無人駕駛飛機和小飛機。
為保護地球上最後一批原始人類,地方政府發布了一項禁令,禁止任何人以任何理由登上這個島,人們只能隔著廣袤的海洋遠遠地觀察,研究。
由於北森蒂納爾島就是地球上一個生動的例子,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當外星文明發現了人類,它們確實可以躲在背後默默觀察人類,正如人類在外面默默觀察北森蒂納爾人一樣。
總體而言,科學家提出的這一觀點是否正確,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和觀察,希望人類能早一點發現宇宙中的「夥伴」。
當然這個「夥伴」是敵是友我們真的要小心謹慎確認。這不禁讓我想到了科幻書籍《三體》。故事講了一個地球人收到外星信號,然後外星人不是要友好交流,而是要毀滅地球,佔領地球的事。結果是地球人只能與外星人打了400年的高科技戰爭。
未知的世界總是充滿危險與不確定。在《三體》裡有一個宇宙生存法則,「黑暗森林」。
黑暗森林的法則是這樣描述的:
"宇宙就像一片黑暗無比的森林。在森林中,到處都是不懷好意的獵手。每個獵手,只會做一件事,那就是殺死一切敢於暴露自己的人。"而一旦被更高級的文明發現地球的坐標,那麼對地球而言,帶來的將是滅頂之災。
在作者劉慈欣看來,貿然回復外星人的信號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黑暗森林」法則還是很符合人性生存法則的,畢竟正如書裡的一句讓人振聾發聵的話「毀滅你,與你何幹。」
弱肉強食,就像是一個人類看到一隻螞蟻會怎麼做,無聊了就會捏死它,雖然它什麼都沒做。如果真的有新的文明,如果他的科技水平比地球高,或許真的要引入書中另外一個概念「降維打擊」。毀滅一個星球,我只是用了最簡單的方式,丟了個高科技產品就全當垃圾,動動手清理了。
有人可能會懷疑文明間就不能和平相處嗎?這裡又涉及另一個理論「熵不可逆」,如果資源能量達到了終點就沒了,所以只能清理不能共存。
書裡有太多和物理現象有關的理論,雖說是科幻,但不妨礙他的一些合理推想。在書裡也有太多關於人性的思考,都在用小說每個人都能看懂的形式生動的道來。
如果你對於科幻世界的構想非常有興趣,希望擴大自己的世界觀,哲學觀,希望了解更多關於人類,對於未來的思考,《三體》我強烈的推薦。
《三體》一共有三部,《地球往事》、《黑暗森林》、《死神永生》,筆者最愛第二部與第三部,初讀時簡直興奮到停不下來。即使晚上睡覺時,滿腦子也都是宏偉飄渺的宇宙,新奇的科幻概念,巧妙的故事構思。
日本文化界世界頂級遊戲製作人,讀完《三體》後,不吝言詞的稱讚它為「超級不可能」小說:
在普遍性、娛樂性、文學性這『三體』重力絕妙平衡的拉格朗日點上誕生的、奇蹟性的『超級不可能科幻小說』!
憑藉《三體》,劉慈欣獲得了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為亞洲首次獲獎。
歐巴馬還因為要看續集而崔更,想想一個曾經的總統,如此淡定的人都抵不住的魅力,又有多少書籍能做到如此?除此外《三體》的鐵桿粉絲中不僅有雷軍,還有馬雲、馬化騰,甚至曾經的美國總統歐巴馬。
我在剛接觸《三體》時,立刻就被書中緊湊的劇情和作者超乎常人的想像力所吸引,書中所出現的「黑暗森林法則」、「降維打擊」等內容,徹底顛覆了我對宇宙和這個世界的認知。
《三體》劉慈欣在世界範圍內引起轟動,翻譯出版的第一部作品獲得了長期被歐美作家壟斷的「雨果獎」,成為首個亞洲作家獲得該獎項的作品。
此外,到2020年4月,它已被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教材開發中心(2020年版)中小學生閱讀指南目錄中的指定中段文學閱讀書目。
怕看不懂的完全不用擔心「科幻小說」能被基礎教育教材開發中心(2020年版)中小學生閱讀指南目錄指定中段文學閱讀書目的絕對可以看懂。
馬上元旦,寒假,過年了,送孩子、朋友、親人禮物時,強烈建議送這套科幻盛宴,知識不貴,一頓飯錢而已,還等什麼馬上點擊店鋪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