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是一部信仰典籍,也是一部神話合集,經過長期考證,也有人視之為一部歷史傳記,記述了兩河流域、阿拉伯地區、耶路撒冷和埃及所經歷的部分歷史。
《創世紀》部分提到造物主一共毀滅了四座城池,索多瑪是其中一座。僅僅記載也就罷了,關鍵是在2015年,研究人員在死海發現了索多瑪城池的遺址,諸多徵象告訴人們這則故事並非完全空穴來風。甚至被毀滅的四座城池都有基本完美對應的城池,這就有點匪夷所思了。
索多瑪的罪惡聲聞於造物主,造物主邊派遣兩位天使來到城門,巧遇唯一的虔誠信徒,也是城中唯一的義人羅得。羅得誠邀天使到家中歇腳。但窺得天使樣貌的全城老少,圍住了羅得的住所,要求交出兩人。
羅得甚至做出如下懇求:放過兩位天使,可以奉獻出自己仍是處女的兩位女兒,任由人們所為。
但城中眾人仍舊不依不饒,看不上已經在他們掌控之中的羅得一家,執意要樣貌俊美的兩位天使,表現出暴力跡象。
關鍵時刻,天使蒙蔽了人們雙眼,使他們始終無法觸摸到羅家門。
次日,天使告誡羅得攜帶妻子和兩個女兒踏上前往珥的路,同時降下天火和硫磺,烈焰焚城,使索多瑪幾乎變成了一個通紅的火爐。
這樣的故事自然有一些地方令人費解:
第一、長期以來,在我們認知裡,天使都是女性的化身,但在這個故事裡,天使由男性取代。月的英文拼寫sodomy就是由索多瑪的拼寫sodom演化而來。索多瑪整個城市盛行一種混亂的性文化,所以故事裡的人們放棄了羅得的女兒。
第二、羅得面對瘋狂眾人的懇求簡直不似一個父親所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比親情更加血濃於水了,假若羅得放棄天使,保全女兒,這是符合人性的選擇,可偏偏他的選項是反選。
不談這些疑點也罷,單說故事中索多瑪的罪惡,這個罪惡是整個人類的劣根性。財和色,幾乎是所有人的目標。即便為了財,也是因為它能夠換來背後的色。
從歷史上子虛烏有的潘金蓮西門慶,到隨之而演繹出的《金瓶梅》,無一不昭示這些情色在人們心中強大的生命力。宛如體內的荷爾蒙,很難根除。
類似於這樣的文學作品,並不是國人專利,國外更甚。1976年,義大利導演帕索裡尼拍攝了一部電影《索多瑪120天》,名列全世界十大禁片之首。全片幾乎難以截出哪怕一幀說得過去的、不涉及變態情色的鏡頭。該片公映後不久,導演即死於非命,其真相一直撲朔迷離。
影片主要講述了代表法西斯的主教、法官、公爵綁架了一群少男少女,進行各種虐待。裡面的內容可以綜合你所有能想到的骯髒情節,絕不會漏過你任何不良想法。
假若回到現實,近期沒有類似新聞嗎?有。就在你身邊。
比如:山東淄博某董事長兒子敲鑼舉報自己父親性侵兒媳,這樣的新聞還不夠顛覆三觀?
倘若果如兒子的曝光,面對這樣的「父親」,你會不會感到詞窮?倘若兒子的舉報不實,那就只能是逆子圖謀家產,這仍然沒有逃脫索多瑪故事裡的罪惡窠臼。因為《聖經》裡,並不是說那裡的人們僅僅有淫行,還提到:心嬌氣傲,糧食飽足,大享安逸,並沒有扶助困苦和窮乏人的手。
還有一則新聞:某女舉報蘭州交通大學教授感情生活非常不檢點。學校的回應是:被舉報人不是教授,僅僅是教師;舉報人也不是本校學生。僅此而已。
在造物主毀滅這個城市之前,羅得曾經懇請不要如此決絕,造物主說:你只要能在全城找到五十個義人,就不毀滅城池。羅得要求標準降低為四十五個。造物主同意後,羅得又要求降低為四十個。造物主再次同意。羅得又要求降低為三十五個。這樣一次次地要求,直到降低為五個,也沒有符合要求。多可怕的現實,羅得真正做到了「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的狀態。更難得的是,羅得竟然沒有被排斥到無法立足。
羅得帶領一家人出走的時候,他的妻子不知是留戀這個城市,還是懷念時光,沒有聽從天使忠告,回頭張望的片刻,就化為了一根鹽柱,永遠矗立在死海邊。
當我們決意離開的時候,永遠都不要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