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認識生物 第一節生物的特徵
1、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認識生物、研究生物離不開科學的觀察。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藉助放大鏡、顯微鏡、望遠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攝像機、錄音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
科學觀察不同於一般的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要全面、細緻和實事求是,遵循由整體到局部、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表及裡、由粗到細等原則,並及時記錄下來;對於長時間的觀察要有計劃,有耐心;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在觀察的基礎之上,還需要同別人交流看法,進行討論。
2、生物的生活需要( )。
3、生物能進行( )。
4、生物能排出( )。
5、生物能對外界的( )。
6、生物能( )和( )。
7、生物都有( )和( )的特性。
8、除( )外,生物都是由( )構成的。
9、生物最基本的特徵:(1)生物能生長和( );(2)生物都有( )和( )的特性。(判斷某個物體是否是生物的依據)
靈活運用
1、陽光下生長的玉米、小麥;狗捉兔子說明生物的( )。
2、金魚的口和鰓蓋後緣交替張合,這種現象屬於( )。
3、植物落葉;人的出汗、呼出氣體、( )反映了生物能( )。
4、葵花朵朵向太陽反映了生物( )。
5、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屬於( )。
6、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種現象屬於生物能夠( );一豬生九仔,連母十個樣這種現象屬於生物能夠( )。
7、病毒屬於生物的原因:
(1)病毒能( )和( );
(2)病毒具有( )和( )的特性。
第一章認識生物 第二節調查周邊環境的生物
1、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為達到設想的目的,制訂計劃,收集研究對象的相關信息,然後進行分析、綜合,得出結論的研究方法。
調查時首先要明確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制訂合理的調查方案。有時因為調查的範圍很大,不可能逐一調查,就要選取一部分調查對象作為樣本。調查過程中要如實記錄。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有時還要用數學方法統計。最後寫出調查報告。
2、調查校園的生物種類
目的要求
材料用具
方法步驟
(1)選擇調查範圍。
(2)分組。
(3)設計調查路線。
(4)調查。注意邊調查邊將觀察到的各種( )、( )和其他生物的名稱、
( )以及( )的特點一一記錄在事先設計好的調查表中,要特別注意( )、( )和( )等處,那裡常有被忽略的小生物,另外,也要注意空中偶爾飛過的( )和( )。
(5)歸類。
(6)整理。
3、注意事項:
(1)設計調查表格。(2)認真觀察,如實( ),不能僅憑個人好惡取捨。(3)不要損傷( )和傷害( ),不要破壞生物的( )。(4)注意安全,不要一個人走到( );不要( );不要下水;防止被( )咬傷等等。
4、生物分類:
(1)根據( )特點,將生物分為( )、( )、( )三大類。
(2)根據( ),將生物分為( )和( )等。
(3)按照( ),將生物分為作物、( )、( )、( )等。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一節生物與環境的關係
知識梳理:
1、生物圈概念:地球上所有的( )與其( )的總和。
2、生物的生活環境:不僅指生物的( ),還包括存在於生物周圍的( )。
3、生態因素:
(1)概念:環境中影響生物的( )和( )的因素叫做生態因素。
(2)分類:
①( ):包括陽光、( )、( )、( )等。
②生物因素: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 )。環境中生物之間存在( )、( )、合作、( )、( )關係等。
4、以小麥田為例來說明影響小麥生活和分布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 )、( )、( )、( )、土壤等。
(2)生物因素:( )、( )、( )、( )( )等。
(3)沙漠上有不毛之地,也會有綠洲的出現,這說明( )對植物分布的影響;同一座高山上,闊葉林往往分布在高海拔較低的地方,針葉林往往分布在海拔較高的地方,這說明( )對植物分布的影響;給農作物施肥,這說明還受到( )的影響。
5、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1)生物必須( )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 )的同時,也( )和( )著環境。
(2)環境( )生物:如沙漠植物稀少。
(3)生物( )環境:如生活在寒冷水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4)生物( )環境:如大樹底下好乘涼。
注意:非生物因素如光、空氣、水、溫度等造成生物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發生了變化,如荒漠中的植物駱駝刺,根系非常發達,是對荒漠中缺水的一種適應,反映的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生物通過自身的生活活動改變了環境,如千裡之堤,潰於蟻穴,反映的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6、對照實驗又叫單一變量實驗,是探究實驗的一種基本形式。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
設計對照實驗,要遵循單一變量原則,即在實驗設計過程中,除了把需要探究的條件作為唯一變量外,其他條件應保持一致且適宜。只有這樣,才能使探究結果更加真實、可靠,才有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7、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二節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
1、生態系統:
(1)概念:在一定的空間範圍內,( )與( )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 )。
(2)組成:
注意:動物並不都屬於消費者,如蚯蚓、屎殼郎屬於( );細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是把有機物分解成( )、( )、(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必不可少的生物成分是( )和( ),能夠基本維持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3)生態系統中各成分的關係:
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是( )、( )的關係。
2、食物鏈和食物網:
(1)食物鏈: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由於( )或( )的關係而形成的鏈狀結構。
①食物鏈的起始環節是( ),之後是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結束環節是最高級消費者。
②食物鏈的書寫只包括( )和( );
③箭頭指向捕食者,如圖所示:
④營養級:作為食物鏈起始環節的( )是第一營養級,依此類推,有第二營養級、第三營養級、第四營養級等。如上圖,草屬於第一營養級,鹿屬於第二營養級,狼屬於第三營養級。
⑤有毒物質在生物體內難以分解且無法排出,可能會通過( )不斷( ),因此,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體內的有毒物質就越( )。
⑥在一條食物鏈中,往往數量最多的是( ),最少的是最高級( )。(僅限初中階段的生物知識)
⑦如果狼滅絕,短時間內兔的數量變化是( ),很長時間內兔的數量變化是( )。
(2)食物網: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 ),它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 )。
①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 )和( )流動的。
②物質流動特點:以碳循環為例,生產者通過( )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並轉化為有機物,將碳儲存在體內,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通過( ),把有機物轉化為二氧化碳返回空氣中。可見,物質在生態系統中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 )流動。
③能量流動特點:能量沿食物鏈和食物網( )、( ),在食物鏈中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獲得的能量越( )。
3、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 )能力
(1)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生物的( )、各種生物的( )和所佔的比例總是維持在( )的狀態,這種現象叫作( ),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 )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 )的。
(2)生態系統調節能力的大小主要取決於它自身的結構特點: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越( ),營養結構越( ),自動調節能力就越( ),生態平衡就越不易被打破,反之亦然。(黑體字所表示的知識點在後面比較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會經常用到。)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三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1、生物圈概念:地球上所有的( )與其( )的總和就叫做生物圈。
2、生物圈的厚度:如果以海平面來劃分,生物圈向上可達到約( )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 )千米的深度。
3、生物圈的範圍:生物圈的範圍包括( )、( )和( )。
(1)大氣圈:在大氣圈的底部生活的動物,主要是指能夠飛翔的( )和( ),還有( )等微小生物。
(2)水圈:在水圈中,幾乎到處都有生物,但是大多數生物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內的水層中,這說明( )對水生生物分布的影響。
(3)巖石圈:巖石圈是地球表層的固體部分,是一切陸生生物及人類的的「立足點」,生物種類非常豐富。
4、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關於生態系統的分布和特點不再總結,中考一般不會涉及到這些知識點,在這裡只總結生態系統的作用,有關分布和特點請回顧教材即可。)
(1)草原生態系統作用:能夠( )和( ),是重要的生態屏障。
(2)溼地生態系統作用:具有( )和( )的作用,有「( )」之稱。沼澤是典型的溼地生態系統。
(3)海洋生態系統作用:遼闊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的( ),海洋中植物每年製造的氧氣佔地球每年產生氧氣總量的70%,在調節氣候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4)森林生態系統作用:能夠( )、( )、防風固沙、調節氣候、( ),有「( )」、「( )」之稱。
(5)淡水生態系統作用:不僅為人類提供飲用、灌溉及工業用水的水源,在( )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6)農田生態系統作用:以( )為主體,動植物種類相對較少,提供人類所需要的食物。
(7)城市生態系統作用:人類起著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種類和數量減少,消費者主要是( )。對人類政治、經濟、文化等產生重大影響。
(8)穩定性較差的生態系統有( )和( ),原因是( )。
5、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地球上( )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
6、生態系統之間是相關聯的:
(1)從非生物因素來說,( )、( )、水和水蒸氣等存在於所有的生態系統中,地球上所有的生態系統都受這些因素的影響。
(2)從( )來說,各類生態系統也是相互關聯的。例如黃河和長江作為淡水生態系統,起源於西部的雪山和草原,沿途滋潤著農田,還形成湖泊和溼地,最終融入海洋,養育著億萬人口和其他生物。
(3)從( )來說,微小的生物、花粉、種子、果實,能夠隨大氣運動,到達不同的生態系統。魚類的洄遊,鳥類的遷徙,會經過不同的生態系統。
參考答案:
第一節 認識生物
知識梳理答案:1、營養2、呼吸3、身體內產生的廢物4、刺激作出反應5、生長,繁殖6、遺傳,變異7、病毒,細胞
第二節 調查周邊環境的生物
知識梳理答案:1、(4)植物 動物 數量 生活環境 樹皮 草叢 枯枝落葉 鳥 昆蟲2、(2)記錄 (3)植物 動物 生活環境(4)偏僻的地方 攀爬高處 動物
3、(1)形態結構 植物 動物 細菌真菌(2)生物環境 水生生物 陸生生物 (3)用途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一節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
知識梳理答案:1、生物 環境 2、生存空間 各種影響因素 3、(1)生活 分布(2)①非生物因素 空氣 水 溫度②其他生物 捕食 競爭 寄生 共生
4、(1)光 空氣 水 溫度 (2)人 瓢蟲 蝗蟲 蚜蟲 蚯蚓 (3)水 溫度 無機鹽5、(1)適應環境 適應環境 影響 改變 (2)影響(3)適應(4)影響
第二節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
知識梳理:1、(1)生物 環境 (2)非生物部分 生產者 消費者 細菌和真菌 分解者 二氧化碳 水 無機鹽 (3)相互制約 相互依存2、(1)吃與被吃 捕食
①生產者 ②生產者 消費者 ④生產者 ⑤食物鏈 積累 多 ⑥生產者 消費者⑦增多 先增多後減少(2)食物鏈 食物網 ①食物鏈 食物網 ②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循環 ③逐級遞減 單向流動 少 3、自動調節(1)種類 數量 相對穩定 生態平衡 自動調節 有限(2)多 複雜 強
第三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知識梳理:1、生物 環境 2、10 10 3、大氣圈的底部 水圈大部 巖石圈的表面(1)鳥類 昆蟲 細菌(2)光4、(1)水土保持 防風固沙(2)淨化水源 蓄洪抗旱 地球之腎(3)二氧化碳(4)涵養水源 淨化空氣 綠色水庫 地球之肺(5)調節氣候 (6)農作物 (7)人類(8)農田生態系統 城市生態系統 生物種類少,營養結構簡單5、最大6、(1)陽光 空氣 地域關係 生態系統中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