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志苗
期待您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記得關注@愛木盆景,更多盆景圖文視頻分享給你。
歡迎轉發,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4.意境的特定性和生命活動的規律性造成作品的自然貪偏離盆景作品最大的特點是創告意境。意境是作品的靈魂,意境美是審美鑑賞的中心。
意境是盆藝者的感情、認識、意象等主觀因素與客觀自然的和諧統一,這種統一也是特定的,有條件的,有的作品的意境呈現時間較長,有的作品意境呈現的時間很短暫。
盆樹的自身生命活動規律往往打破這種統一,使之時過境遷。樹木千姿萬態,晴樹、雨樹、風樹、雪樹、寒樹各顯其姿。這也給盆藝者創造意境帶來困難。比如要創作《春上枝梢》、《大地微微暖氣吹》之類的意境,最具表現力的是樹木芽苞初放階段。
《聊贈一枝春》《寒梅鬥雪開》之類的意境只能是梅花開放階段才能表達。《秋思》、《秋韻》等意境只是「西風凋碧樹」、「霜葉二月花」、「碩果累低枝」階段才富表現力。這些作品,時效一過,作者設定的意境自然消失,留下的僅是觀賞者的想像空間。
如果觀賞者是文人雅士,則能運用想像力把眼前之景轉化為胸中之景;如果觀賞者是個外行人,那就莫名其妙了。這種盆景審美的短暫性,使某些作品一年中大部分時間自然偏離主題,而且不可避免。
二、加強創作的自覺性
盆藝者創作過程中的非主體現象是在不自覺中發生的。有的是由無法預料不可抗拒的因素所致;有的是盆藝者疏忽所致;有的是情況不斷變化,盆藝者為適應各種情況而不得不偏離原創作構思設計所致的。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要在樹木盆景創作中減少盲目性,增強自覺性,不斷提高創作的成功率。
1.既有意在筆先,又要隨機應變作畫寫字前先要構思精審然後才下筆,創作樹木盆景更要慎重審察樹木原生形態,因材施藝,切忌輕舉妄動。作畫寫字不成廢張紙,作樹木盆景失敗代價可大了。為慎重起見,應在構思設計基礎上作出效果圖。
但也由於樹木盆景創作的漸進性和長周期,不穩定因素特別多,容易走偏方向。因此,創作中又要隨機應變,不可固守原設計。我有一盆榆樁,四年前從一件農友處購得,當時已地栽一年,高80cm,樁基徑18cm,樹部曾截去三條粗根,留下三個大爛疤。
新蓄的承接幹後仰,形成偏冠。養了兩年後樹冠初步形成,命名為《虛懷若谷》,又養了一年,認為基部三個大爛疤既難癒合,又不穿透,有礙觀賞,遂起新意,用人工雕鑿技法把它們挖空,使樹幹更加「虛懷若谷」。經加工後藝術效果確實好得多。
但在施藝中也傷及一部分活組織,使根與幹枝的營養聯繫呈割據狀態,輸導不暢,一個月後觀賞面的半邊樹幹壞死,感到很婉惜,就把它冷落在一邊。去年秋,我發現該樁的根系較好,活著的部分長勢不差,遂又故意把已枯的半邊鋸除,再經雕琢,並調整盆栽角度,改名為《坦蕩餘生》,效果倒也還可以,這個例子也說明隨機應變的重要性。【關注愛木盆景,和愛木一起玩盆景】
2.要提高構思設計的科學性這裡所指的科學性,主要是指科學預見性,我們要在正確認識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對事物發展作出正確的科學推測和判斷。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把握行動和方向。
創作樹木盆景的構思設計有兩個重點方向必須預見到:其一是素材的成活率。無法種活的素材,一切都是徒勞。要對創作素材作出是否能成活的判斷,就得深入研究生命科學、作物栽培方面的有關知識。
現階段製作樹木盆景主要途徑仍以挖取野生樁材為起點,但樁材的利用效益是極低的。我們如果到一些農村盆景基地轉一轉,隨處可看到堆積如山的死樁材,真是觸目驚心!有的尚好樁材幾十年、上百年才形成,又非再生資源,到了一些技藝低下盆景人的手中,亂砍胡截,粗放養護,而後進入了柴火堆,何等可惜!有的人採用夾板醫駝背的辦法,把樁材活活謀殺,真愧對子孫後代!
其二是如何發掘樁材的藝術潛力問題。我們在創作中要分析和判斷樁材的藝術個性。諸如成型時間,枝託的舍取適用的款式,能否上檔次、成精品等等,以最大限度發掘其藝術個性。但當前有相當一部分人缺乏基本的藝術修養,又急功近利,採用了「朝天口+叢生枝=枝片」的格局來造型。這種局格一旦形成,除非重新截樁,所蓄承接枝很難使作品上檔次,更談不上出精品了。
3.要因勢利導所謂因勢利導就是順著事物發展的趨勢導向正確的道路。創作樹木盆景是一個只有起點而無終點的長過程,樹木的生長要按自身的規律運動,如果硬要人定勝天,違反規律必然導致失敗。
我們只能在可能的範圍內發揮主觀能動性,施加技藝加以導向。比如通過纏扎、拉吊改變枝的生長方向和曲度;通過枝的短截來促生分枝,通過頂端生長優勢的利用來促粗重點枝,通過肥水管理來調節盆樹的生長勢等等,草木本是無情物,但我們如果跟它們和諧相處,就是無情也有情了。
擴展閱讀:
樹木盆景創作中的非主體現象(一)
金彈子盆景養護與管理
卷柏盆景製作
認可愛木盆景最好的方式——轉發,
頂愛木盆景最好的方式——關注,
關注愛木盆景,和愛木一起玩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