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新雷》
大自然孕育了一切的生命,是人類的母親,而人類最錯誤的做法莫過於肆意破壞自然環境。從工業革命時期開始,人類便在科技發展的路上越走越快,對自然的蔑視也是愈加明顯,甚至想要徵服無窮無盡的大自然。為了發展,可以砍伐雨林;為了金錢,可以屠殺動物;為了技術,可以汙染環境。誠然人類的生活方式變得越來越好,可是這種方式真的有助於人類發展生存嗎?而每個人心中也都有桿秤可以衡量。
全球變暖趨勢愈加明顯,北極圈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不少動物瀕臨滅絕,而有的人還無動於衷,只顧眼前利益,全然不考慮人類的後續發展。地球上的綠色植被越來越少,甚至很可能以後不再能種出樹來,這不是沒有先例。比如在我國有一個縣,千年來沒種活一棵樹,這是何種原因呢?
這個沒有一棵樹的地方就是西藏的那曲縣。由於處於高海拔地區,那曲縣終年低溫,所以氣溫成了影響樹木生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樹木無法在低溫環境中生長,獲取不到熱量,而來自太陽光的照射更是奢侈。由於低溫,所以會形成凍土的自然景象。據報導,淺層凍土在夏季溫度較高時會融化形成沼澤,而深層的凍土則不會被融化,即便在夏季也保持著堅硬的形態,所以樹木的樹根根本就無法穿透這些凍土獲取養分,樹木根系無法向下生長,時間一長則喪失了水分,最後失水死亡,所以樹木根本無法存活。
第二個重要的因素便是那曲縣的大風了。那曲縣常年颳大風,據氣象局的統計,每年365天就有100多天是處於颳大風的情形,也就是說3日之內必刮一大風。大風常常發生在夏季,風力很強,風速也快,所以即便是有樹木,也會被這些大風連根颳起,因為那曲縣沒有任何別的東西可以阻擋大風的來襲,就連低矮的灌木叢也沒有,地表只能存活一些零星的小草,自然環境可謂是惡劣之極。所以想要在此種植樹木成活,簡直就是難上加難。
最後,那曲縣的高海拔缺氧也是影響植被生長的一個因素。大家都知道,海拔越高的地方,氧氣越是稀薄,就連人在缺氧環境下也難以呼吸,大感不適。那對於同樣需要氧氣的植物來說也是如此,氧氣稀薄對於植物來說也是很難存活。
從這三個自然因素來講,植物很難存活於那曲縣,這也就是為什麼千百年來那曲縣沒有種活過一棵樹的道理。為了能夠使植被存於那曲縣,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耐寒耐凍的樹種植,能夠抵禦低溫低氧環境,只不過結果讓所有人失望,這些被研發的植物根本無法在那曲縣生存。此後科學家們又直接將耐寒耐凍的植物種子種在那曲縣,認為樹木從小自行適應惡劣環境,那麼長大後便不再懼怕大風低溫低氧了,起初種子是發芽了,但在隨後的生長過程中,樹苗還是被凍死了。
如今那曲縣還是一片草原和荒漠,費了很大財力物力人力,環境的改變也十分惡劣。相信在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這個我國唯一沒有樹木的縣終究會種活更多的樹木。
參考資料:《新雷》
圖片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