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過南京也很多次了,這個地方卻是第一次過來。最先在南京城牆上看到的這個遺址公園的那個玻璃材質的報恩塔,當時只覺得這個塔做的很特別,怎麼會用這麼現代的材料來建造,沒想到它就是大報恩寺遺址公園的最高點。大報恩寺遺址公園位於南京市秦淮區中華門外,走過山門腳下跨過的是香水河、香水河橋遺址、御道遺址,在這裡還可以看到保存完整的香水河石砌駁岸。拱橋兩側的兩座碑亭是古大報恩寺御製碑亭的原址。
這裡是中國規格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寺廟遺址,遺址公園中保護性展示了大報恩寺遺址中的千年地宮和珍貴畫廊,以及從地宮中出土的石函、鐵函、七寶阿育王塔、金棺銀槨等世界級國寶。遊客在進入該遺址公園之前需要過安檢,打火機和火柴嚴禁帶入。
長幹佛脈,長幹裡古稱「佛陀裡」。自公元三世紀東吳年間至十四世紀明代前期,從建初寺、長幹寺、天禧寺到大報恩寺,長幹裡寺廟屢毀屢建,佛脈傳續生生不息。2008年,在大報恩遺址發現宋代長幹寺長幹地宮,出土佛頂真骨舍利、感應舍利、諸聖舍利、加之藏於此處近千年的玄奘頂骨舍利,足以讓世界驚嘆。現在的這個遺址公園佔地面積約140000平方米,包括遺址保護區、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大報恩塔等。
這裡是大報恩寺建設場景的微縮模型,大報恩寺自建初創始,長幹再續,千禧更名,直至永樂報恩,這個沙盤模型復原了大報恩寺建設場景展現了大報恩寺歷代垂直的遺址疊加,宮闕規制的建築特色。
2007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啟動了大報恩寺項目重建工作,並開始為期四年的考古發掘。2010年,大報恩寺重建工程被列為南京市2010年城市建設"十六個重大項目"之一,同年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向該工程捐贈10億元人民幣。據導遊介紹,修建這個大報恩寺遺址公園共投資人民幣40億元。
據《大明會典》記載:明太祖朱元彰曾下令在城南聚寶山一帶建72座琉璃窯,組成御窯場,專門燒制琉璃構件。以供都城南京大批皇家建築所需,大報恩寺琉璃構件大多都產自於此。2008年在中華門外窯崗村30號(原南京鍋爐廠拆遷工地),發現一批琉璃殘件,以及一組燒制琉璃的官窯,該窯就是現場發現的琉璃官窯之一。
琉璃拱門,此物為按照當年大報恩持標準層的琉璃拱門複製的,拱門上的動物是按照藏傳佛教藝術的一個特有造型,稱為」六拏具「,正中是大鵬金翅鳥,在密宗中寓意慈悲,兩邊是龍子龍女,表救度之相,緊挨著的是長翅膀的飛羊,象徵福報。獅子比喻自在相,最下面的白象,意為善師。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曾在央視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中壓軸亮相,驚豔全世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這兩句詩中"四百八十寺"的起源就是大報恩寺,歷史上大報恩寺歷經各朝,有過長幹寺、天禧寺等名字,大報恩寺塔的前身則是阿育王塔。這裡一尊坐著的佛像面對著一個由一串串小燈組成的虛幻的佛相的造型,仿佛是穿越時空的千年對望。
石函,宋代長幹寺長幹塔地宮,在距離地表4.2米處,上面是一塊方形覆石,覆石下為方柱形石函,石函內藏鐵函,由方形底座和4塊壁板和蓋板組成,其中4塊壁板和底座以榫卯方式連成一體。石函內的石板上刻有《金陵長幹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記》,它詳細介紹了北宋大中祥符四年,金陵長幹寺住持演化大師和守滑州助教王文等人,得到宋真宗的允許,修建九層寶塔之事,文中明確指出,在地宮中」進呈感應舍利十顆,並佛頂真骨洎諸聖舍利,內用金棺,周以銀槨,並七寶造成阿育王塔,以鐵函安置」。碑文記載詳實,寫刻俱佳。
這個玻璃柜子裡的是鐵函,鐵函是放在石函之內的,內部放置了阿育王塔,鐵函為生鐵鑄造,高1.3米,寬0.5米,是目前國內所有地宮中所發現的體量最大的宋代鐵函。鐵函原以兩層蓋板和「回」字形壓框嚴密封固,對於函中珍藏的舍利及供養品歷經千年保存如新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這也是研究宋代鑄鐵工藝的珍貴實物。
據史料記載,古代大報恩寺琉璃塔高78.2米,九級八面通體琉璃,塔內外置長明燈一百四十六盞,自建成至衰毀一直是中國最高的建築,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位列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蹟之一,被當時西方人視為代表中國的標誌性建築,有"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之譽,被稱為"天下第一塔"。這個是大報恩寺琉璃塔的復原模型,東南大學團隊對大報恩寺琉璃塔進行了建築設計復原,木藝大師按比例製作出了古代大報恩寺琉璃塔復原的木質模型,模型高2.7米,為緬甸楠木材質打造。
東吳赤烏年間,孫權建建初寺及阿育王塔,為江南塔寺之始,有"江南第一寺"之稱,是繼洛陽白馬寺之後的中國第二座寺廟,也是中國南方地區的首座寺廟。經考證,阿育王塔約建於東漢獻帝的興平年間,是南京最古老的佛塔,也是中國最早的佛塔之一。晉太康年間,復建,名長幹寺;南朝陳為報恩寺,宋改天禧寺,建聖感塔,元改慈恩旌忠教寺。明永樂六年毀於火,永樂十年明成祖朱棣敕工部於原址重建,明成祖以紀念明太祖和馬皇后為名,命工部於此重建大報恩寺及九層琉璃寶塔,按照宮闕規制,徵集天下夫役工匠十萬餘人,費用計錢糧銀二百五十萬兩、金錢百萬,歷時十九年始完工。"依大內圖武,造九級五色琉璃塔,寺曰大報恩寺"。圖片為宋代長幹寺長幹塔地宮出土的銀鎏金蓮花寶子香爐。
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大報恩寺琉璃寶塔作為中國最具特色的標誌性建築物,被稱為"天下第一塔",是當時中外人士遊歷金陵的必到之處。嘉靖四十五年遭雷火襲擊,天王殿,大殿、觀音殿、畫廓一百四十餘間焚為灰燼,萬曆二十八年塔心木腐朽,塔頂傾斜,僧人洪恩募捐銀數千兩使之得以重修。清順治十八年以後,內府及地方均有撥款修繕記載。最後一次是1802年(清嘉慶七年)修復竣工。
鹹豐四年,大報恩寺塔被毀,關於被毀的原因有兩種說法。一說,清軍攻克雨花臺後,太平軍為防清軍佔據大報恩寺對城內造成威脅,太平軍先下手為強,遂"用火藥轟之,復挖空塔座下基地,數日塔倒,寺遭焚毀"。另一說則是1856年,正逢天京之變,北王韋昌輝因為擔心翼王石達開佔領城外的琉璃塔,架炮攻擊城內,派兵一面在塔下挖地道引爆炸藥,一面用火炮直接轟擊塔身,最終使琉璃塔化作一堆瓦礫,而大報恩寺的其他建築也被由此引發的大火全部燒毀。看來大報恩寺在歷史上一直是多災多難的。
2014年3月,大報恩寺輕質保護塔主體完工,該塔共有9層,由輕鋼結構和玻璃築成,外立面由玻璃幕牆組成。2015年12月16日,大報恩寺遺址公園舉行開園儀式。12月17日,大報恩寺遺址公園正式開放。
圖片為館內展示的地宮聖物,不知道是不是原件。
該遺址公園內不僅有遺址保留,文物展示,還融合了現代的科技手段,很有科技感。這裡叫做舍利佛光,遊客走進去有種夢幻和穿越的感覺。
沉睡的臥佛,梵音繚繞在你的四周,透著神聖和安靜。
走在遺址上重建的這座現代化的、藝術氛圍極濃的博物館中,每一處的場景和設計都會讓遊客感到震撼。在迴廊式的建築裡,存放著寺廟地宮裡發掘出的一件件珍寶。古人精湛的製作工藝,都讓人們嘆為觀止。踏在玻璃道上看著古人曾走過的石磚,遊客走在上面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
新建的大報恩塔,也是這個遺址公園內的標誌性建築。從形態上來看,這座塔不是復建,而是再造,技術上充分運用了現代科技,但規模、形態、長細比又與古塔近似。從材料上看,古塔使用琉璃構件,新塔則採用藝術玻璃工藝通過手工雕刻、上釉、燒制與合片,呈現琉光塔影。塔內由兩個正方形旋轉交錯構成蓮花瓣狀,寓含花漫菩提,通過逐層收分、塔頂重構,達到新塔古韻。既保護了千年地宮,又傳承了歷史記憶。塔內有電梯可達塔頂,遊客可以一覽中華門秦淮河的秀美景色。
走進塔內,目光所到之處,無不金碧輝煌,當年的琉璃塔精美絕倫,今天的報恩塔更是富麗堂皇。大報恩寺塔下的地宮發掘,同樣也震驚了世界,這裡也是大報恩寺遺址公園最值得一看的地方。
舍利地宮,為保護千年地宮,採用四組斜梁跨越遺址上方,斜梁落腳點位於整個塔基遺址的外側,形成「覆缽型」新地宮,2008年在大報恩寺琉璃塔下發現宋代長幹寺地宮,距今千年,是國內規模宏大的豎穴式地宮。
我雖然不信佛,但對這些佛教的精美建築卻非常喜歡。每到一個新的地方,都想去當地的一些寺廟中看看, 大報恩寺作為歷史最悠久的佛教寺廟之一,如今雖然看不到往日的琉璃光影 ,但在這裡卻能感受一些歷史的內涵與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