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蜘蛛從腹部的紡器中吐出幾根絲,這些絲的質量非常輕,而且較細,可以隨風飄蕩。隨著絲被風給吹到一些附著物上後,蜘蛛便會以此根絲作為基礎,進而通過這根絲結網。而且這根絲是作為結構絲而產生的,通常沒有粘性。蜘蛛可以在這根絲上隨意移動,這大大方便了蛛網的製作。
園蛛科中,在固定好第一根絲後,蜘蛛會在這根絲的中部再分泌一根絲,垂直落下粘附在樹枝上。再重複這個步驟,完善蛛網上的結構絲,這一步驟完成後,蜘蛛會以外圍為出發點,螺旋形結網到蜘蛛網的中部。這時它所分泌的絲則為有粘性的絲。
而在別的結網蛛中,這種方法有一定的共通性。這可能是由於結網蜘蛛有一共同祖先的緣故。在球蛛和絡新婦中,這種方法也經常被使用。
多說一句:幼年蜘蛛也會以類似方法進行飛航。所謂飛航則是幼體蜘蛛腹部分泌絲線,通過風力使自己飄起來進行傳播的一種手段。
以風力運輸絲的方法也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有些時候運氣不好,蛛絲會飄落在危險的位置,使得蜘蛛的天敵(鳥類、蜂等)較為容易的注意到它們,因此而喪命。
第二種拉絲的方法則是蜘蛛親自出馬:從腹部分泌出絲線後,拖著絲線到達固定地點,再將絲固定於其上,慢慢收攏,形成第一根絲。
蜘蛛從棲身的地方(比較高的一個位置)選擇一個固定點,把第一縷絲的端頭固定在那裡,然後向下爬(或者從空中向下垂落),爬到另一個高處,把絲的另一端固定好。這第一根絲就是一張網的基礎架構。這根絲是沒有粘性的,它從牆上爬下來爬過草地向附近的樹前進途中,不會粘在草葉上扯不下來。從這個根絲出發就可以較為容易地搭建第二根第三根……當輻射狀的縱向絲(經線)都搭好了,蜘蛛才會開始從這些經線的交叉點開始由內向外一圈一圈地構造緯線。
蜘蛛的胸腺裡有兩種液體,一種可以構造出沒有粘性的絲,另一種構造的絲是有粘性的,甚至可以粘住蜘蛛自己。構成經線的絲都沒有粘性,構成緯線的絲才有粘性。蜘蛛自己在網上爬行,八隻腳踩的都是經線——想像一下,這是怎樣精巧的肢體運動技術啊——肚子偶爾擦過緯線的時候,肚子上細微的絨毛會被粘住脫落,以便讓蜘蛛脫離開自由行動。我們在天鵝絨的窗簾上無法使用膠帶紙,就是這個道理。當某些緯線粘附了較多的絨毛或其他動物的脫離物(別的動物為了防止被蜘蛛困住,體表也有類似的東西,它們被粘住,多半都是沒羊絨毛的部分接觸了緯線,比如翅膀、複眼、胸、腿等)而失去黏性後,蜘蛛就會吃掉這根線,換一根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