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咋稱呼媽媽?當然是「媽」了。如果你叫 「媽媽」或給別人說「我媽媽」,這裡面就有親暱幸福的感覺。而大多數情況就是喊媽,給別人說起來是「我媽」。
年輕人有時候會撒嬌地媽咪、母后、母親大人、老媽、娘、姐……一通亂叫,但這些的的確確是不同歷史時期對母親的稱呼。
一、不同歷史時期對母親的稱呼
楊佳麗翻閱了大量文獻,整理出不同時期對「媽媽」的稱呼,暫且整理借用如下:
先秦:母、妣、媼兩漢:媼、嫗、母、姥、姐(方言)魏晉南北朝:母、媼、家、妳、姊、婆、姥隋唐:媼、娘宋元:娘、媽、姐、母、嫻明清:媼、媽、娘、母
1、母親的稱法用得最為普遍
從中可以看出把媽媽叫「母親」歷史最久,只奇怪隋唐不這樣稱呼,如果這些史料沒錯,以後我們看隋唐的影視劇時注意一下,他們叫的是「母親」還是「娘」?但我一直認為歷史不該學死了,不該太較真兒。
2、什麼時候開始把媽媽叫「娘」?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媽媽」、「媽」?
「娘」倒是隋唐時首次出現的叫法。 「媽媽」這個叫法最早出現於宋朝,學界一般認為「媽媽」由來於南宋洪邁《夷志堅》,書中記載了:
「見去歲亡過所生媽媽指我泣曰:『此是陰府,汝何為亦來』」。
根據字典辭書記載,「媽」這個字最早出現於三國時期,但無法判斷和今天「媽」這個字的含義一樣。
宋元時期,「媽媽」一般是對老年婦女的統稱、尊稱,我們現在看京劇裡公子小姐們尊稱老婦人時往往也是「哎呀媽媽!」口語中則確實是母親的稱呼,《續傳燈錄》中有「爹爹媽媽,明日請和尚齋」。
3、把「媽媽」稱為「姐」有點意外
現在年輕人和媽媽關係特別親密,媽媽又年輕美麗的,有時也開玩笑叫「姐」,其實絕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歷史上真的把媽媽稱為「姐」過。
兩漢時期有些方言中把媽媽稱為「姐」,而且「姐」這個字也是兩漢時期蜀人所制。
《說文》:「蜀謂母曰姐,淮南謂之社。」《廣雅·釋親》:「姐,母也。」
漢朝時,「姐」還用於羌人的一種稱呼或某個部落的姓氏。而和今天「姐」的含義一樣的叫法,則是最早出現在五代時期,《五代史平話》中有這樣的記載:
「那人向朱溫道:咱是您的姊夫,登州孔目官燕守志也。您恁時幼小,認我不得。我將你去探你姐姐。」
而《五代史平話》是宋人所著,所以也可能宋朝時「姐」的含義和今天一樣。
4、「媼」竟然是媽媽的常用稱呼?
印象裡「媼」這個字就是中老年婦女的代稱,類似今天的「大媽」這一特定指代,卻原來自先秦到明清,除了宋元,各個時期都有用「媼」來作為母親、媽媽的叫法。
二、不同方言對媽媽的叫法
以上是不同歷史時期對媽媽的一些叫法,就算是今天,不同方言對媽媽的叫法又有不同。比如蒙古族把媽媽叫「額吉」,寧夏涇源等地的回族把母親稱為「婭」,維吾爾族稱母親「阿娜」。客家方言稱「阿姆」,大部分的閩地方言和粵地方言區稱「阿母」、「老母」、「母仔」,湖南婁底有 「娘老子」的稱呼,廣西南寧平話中至今把媽媽稱「阿媼」,海口方言中則有把媽媽稱「阿姐」和「阿嫂」的,真是令人驚訝!不過從中也發現了一些歷史遺存的叫法。
我曾經閱讀過一篇文章,湖北天門人把爺爺稱為「爹爹」,這在我們一般人看來不是差輩兒了嗎?但人家就這麼叫。湖北武漢把外婆叫「家家」,這些對親人的稱呼一再突破我們的認知,只能慨嘆祖國之大、文化之深!
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北齊時期的南陽王高綽和他的兄弟們都稱呼父親為「兄兄」,稱呼母親為「家家」,稱呼奶娘為「姊姊」,稱呼妻子為「妹妹」。
如果結合我們看過的清宮戲更可笑了,慈禧太后讓光緒帝叫她「皇爸爸」,一般情況都是叫「皇額娘」,清朝王族把父親叫「皇阿瑪」,這發言多像阿媽呀。
筆者祖籍河南省方城縣,即使一個縣的不同地方,即使同一村的不同家族也可能有自己稱呼親眷的方式,比如我幾個舅舅家,大舅、二舅和其他的舅舅,統一規定,他們所有的孩子叫大舅「伯」,叫二舅「爹」,其他的舅舅是「叔」,而舅母從大到小分別叫「母」、「娘」、「嬸」,實際上我其他舅舅的孩子叫大舅媽叫「母」,她自己的孩子卻叫她「媽」,而叫二舅媽「娘」,其他的叫「嬸」。同樣的,其他舅媽的孩子也叫自己媽媽是「媽」。但若在以前,也許得按規定的叫法。
三、國內國外對媽媽的叫法
有時候覺得古人禮儀、文化太繁瑣,如果現在恢復孔子竭力倡導的周禮,估計大多人都要崩潰。同樣,就是對生育我們的那個偉大女性的稱呼,咋就這麼多花樣呢?仔細推敲,就是「媽媽」這個叫法最貼切、最國際化,因為所有的嬰兒第一次發音基本都是「mamama」,在拉丁語當中,mamama有乳房的意思。其實筆者長大的河南某地,小孩要吃母乳時的確也是說的「吃媽兒媽兒」,帶有非常明顯的兒化音,專指母親的乳房。
在英語裡也有「mama」、「mather」,和我們的「媽媽」、「母親」相對應,有輕鬆點的,也有正式點的,我們現在有人叫的「媽咪」,則是來源於英語的「mami」的音譯了,而「mama」、「mather」, 「媽媽」、「母親」則是各成體系,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參考資料《母親稱謂歷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