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物種入侵,我們都很熟悉,因為我國從南到北都有外來物種的痕跡。已知的外來入侵物種至少300種,比如:常見的水葫蘆、水花生、加拿大一枝黃花、大米草、薇甘菊、美國白蛾、松材線蟲等。
有些外來物種在國內造成很大危害,但是也有外來物種不得不靠養殖「苟延殘喘」,比如:牛蛙、小龍蝦、大口黑鱸、羅氏蝦等,這幾種由於味道鮮美,早已成為盤中餐,受到「吃貨」們的喜愛。
一、牛蛙、牛蛙是一種大型食用蛙,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深受人們的喜愛,由於其叫聲類似牛叫,故名牛蛙。這種蛙類體型龐大,甚至能夠生長到1公斤以上,但是它們在野外的數量很少。
1959年牛蛙從古巴引入我國,九十年代左右開始被大範圍推廣養殖。養殖牛蛙最火的時候在00年前後,那時甚至野外都有很多牛蛙的叫聲,它們的生存能力很強,已經完全適應了野外的生活。但是現在在野外幾乎看不到它們的身影,早已被抓捕殆盡!
我們所食用的牛蛙來源方式,主要是養殖場,雖然牛蛙已經適應了環境,並且繁殖能力強大,但是不得不在養殖場「苟延殘喘」。
二、小龍蝦、小龍蝦進入國內的時間比較久,有記錄的為20世紀30年代左右當作寵物引進,由於養殖場逃逸它們進入野外水域內生存。小龍蝦對於環境適應性很強,能夠穴居生存,不受氣候的影響。
它們的繁殖能力強大,短短幾十年就已經大量分布,真正食用小龍蝦是在80年代。因為當時國內有原生龍蝦,隨著原生龍蝦的數量越來越少,隨著夜市剛剛興起,在燥熱的夏季坐在路邊,吃著小龍蝦喝著啤酒,也是一種享受生活的方式。
隨著龍蝦各種口味的開發,龍蝦已經不再沒有天敵,各種美食街,美食城拔地而起,而小龍蝦不得不靠養殖來維持大量的食用。現如今,雖然野外還有小龍蝦的生存,但是它們的數量以及種群並不多。
三、大口黑鱸、鱸魚我們都很熟悉,但是大口黑鱸很多人不認識,它並不是我國的本土魚類,而是來自加拿大和美國,是一種入侵魚類。大口黑鱸由於生長速度快,出肉率高,肉質相對於鱸魚幾乎無差別,從而被推廣養殖。
我國臺灣地區於20世紀70年代引進,深圳、惠陽、佛山等地在1983年引進大口黑鱸苗,並於1985年相繼人工繁殖成功。繁殖的魚苗已被引種到中國江蘇、浙江、上海、山東等地養殖。
在珠江內早已有大口黑鱸的蹤跡,經常有路亞的釣魚人釣起。但是這種魚類在野外幾乎沒有成為種群的可能,因為它的肉質比較好,不管是垂釣的人群還是捕撈的人群都比較多,它們最好的去處還是龜縮在養殖場,待到長大以後,為我們提供美味的食物。(野外很難長大)
四、羅氏蝦、羅氏蝦也叫大頭蝦,價格比較低,光頭這邊大概30左右一斤,是我們經常能夠吃到的一種蝦類。但是這種蝦並非我國原產,它來自印度太平洋地區,60年代後先後移居亞洲、歐洲、美洲等一些國家和地區。1976年自日本引進我國,這種蝦不喜低溫,主要在南方一些城市養殖。
羅氏蝦生長速度很快,在它的原產地和湄公河,經常有1斤以上的巨大個體出現,不得不說真是太大了。但是菜市場售賣的羅氏蝦個體很小,一般超過1兩重的並不多,大部分一隻30-40克左右。
在珠江、黃浦江、錢塘江,都有釣魚人釣獲。但是他們在野外很難泛濫,因為蝦類的價格本身就貴,雖然現在已經有在野外捕撈的記錄,但是它們生長最好的地點還是在養殖場。
光頭總結:不管是牛蛙、小龍蝦,還是大口黑鱸、羅氏蝦它們雖然都能適應野外的環境,但是想要在野外生長很困難,因為太過於「美味」。只此一點就已限制了它們的生長,它們不可能像清道夫、羅非魚、埃及塘鯴魚一樣泛濫,最好的去處不過是在養殖場「苟延殘喘」罷了。
但是話說回來,這些外來生物,還是不要在野外泛濫,畢竟它們進入野外水域後,和本土魚類爭搶食物,很容易破壞本土生物鏈。在這裡也勸放生的朋友,不要放生這些外來生物,捕撈或者釣獲這些外來生物後,也不要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