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每個地方的生態系統經過成百上千年的演變,生物多樣性已經相對平衡。但如果有外來物種的侵入,入侵的外來物種可能會破壞景觀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毀生態系統,危害動植物多樣性,影響遺傳多樣性。

但是部分外來物種在入侵中國後,被我國豐富燦爛的飲食文化所感染,變成了「瀕危物種」,今天為大家盤點3個入侵失敗的案例。
1、小龍蝦
小龍蝦學名「克氏原螯蝦」,原產北美洲,上世紀30年代入侵我國,60年代發現其食用價值,90年代開始興起吃小龍蝦,90年代末因為市場的興起,中國開始養殖小龍蝦,從此小龍蝦從外來入侵物種變為本地水產養殖物種,小龍蝦在中國的安穩日子也就短短30年。

對於吃貨來說,小龍蝦肯定不算外來入侵物種,是外來入侵禮物,我們有100種烹飪方法,麻辣、蒜香、十三香、滷煮……...真香。
2、牛蛙
牛蛙原產北美洲落基山脈以東,北到加拿大,南到佛羅裡達州北部,上世紀60年代入侵我國,作為有5000年歷史文化的中國人來說,見到如此新奇物種肯定會問:「能吃嗎?」我們只能對牛蛙說:「sorry,人多真的了不起。」中國人很快發現其食用價值,加上它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生長速度快,環境適應能力強,很快打開了消費市場,迅速由入侵物種變為我國水產養殖重要的名特水產品之一。

以至於許多中國人都認為牛蛙不是外來入侵物種。乾鍋牛蛙、泡椒牛蛙、麻辣牛蛙、水煮牛蛙……….美蛙魚頭了解一下!
3、羅非魚

羅非魚原產於非洲的坦噶尼喀湖,上世紀80年代入侵我國,開始因外形醜陋遭到國人排斥無緣餐桌,但當第一批國人吃到羅非魚後,簡直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因其體型較大,而且骨刺少,肉質細嫩且富於彈性,味道鮮美,其風味可與海洋鯛魚、比目魚媲美,受到廣大吃貨的追捧
從開始吃羅非魚開始,勤勞的中國人不斷創新羅非魚的吃法,羅非魚現在已經佔據中國菜市場「半壁江山」,成為中國大媽必買魚類之一。也成功由入侵物種轉型為水產養殖物種。清蒸羅非魚,香辣羅非魚,紅燒羅非魚…….
上述三類物種都由入侵物種成功轉型為養殖物種,受到廣大吃貨歡迎。但各位在生活中遇到不常見的動植物,一定留意,及時上報當地環保、林業局,將入侵物種扼殺在搖籃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