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歐洲灰狼漫步在車諾比災區遺址附近,這裡限制人類進入。與其他地區相比,這裡的狼群數量增加了七倍。
攝影:SERGEY GASHCHAK,車諾比中心
撰文:John Wendle
烏克蘭基輔——戰爭、核事故和貧困幾乎讓人絕望,但在車諾比和世界上其他部分地區,對於人類而言的災難卻讓動物們有所獲益。
在某些飽受遊擊戰、核洩漏和化學武器蹂躪的地方,人類因為其汙染嚴重或過於危險而無法居住,但這裡的動物數量卻有明顯恢復。
環境科學家Jim Smith表示,車諾比核事故災區已經有將近30年時間未曾受到人類幹擾,這裡的動植物重新變得生機勃勃。Smith於本周一發表了一篇關於車諾比附近狀況的調查研究。
「它和烏克蘭及白俄羅斯其他地區的景觀非常相像,只是沒有人類,」他說道。「十年前,它像是一座森林蔓生的小鎮。如今,它則像是一片將建築吞噬的森林。」
烏克蘭車諾比核禁區:核事故
Smith在新研究中報告稱,車諾比核事故發生後,人類從該地區撤離,而狼、麋鹿、野豬、熊、猞猁、鹿和眾多其他物種則興旺繁衍。
1986年發生在烏克蘭的核事故是歷史上最嚴重的災難之一,導致11.6萬人被迫從4144平方公裡的地區撤離。但如今,在連接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邊界的這片地區,野生生物數量正在不斷飆升。
「即使是在發生過世界上最嚴重核事故的地方,只要沒有人類,自然界就能蓬勃發展,」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的地球和環境科學教授Smith說道。
這座「意外」的自然保護區興起於幾乎完全無人居住的「隔離區」,如今這裡到處是大型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包括罕見的歐洲猞猁和歐洲棕熊,人們已經有將近一個世紀沒在該地區見到過這些稀有動物。
曾被引進該地區的普氏野馬和瀕臨絕種的歐洲野牛同樣得以繁衍壯大。狼群比比皆是,與未曾受到核洩漏汙染的保護區相比,這裡的狼群數量要高出七倍之多。
「我們不是說輻射水平對動物有利;我們知道輻射會破壞DNA,但對於野生生物而言,人類的居住和土地開發要更為有害,」他說道。
遠東豹是極度瀕危的物種,它們主要生活在朝鮮和韓國交界的非軍事區。圖中這隻遠東豹曾在明尼蘇達動物園展出。
攝影:MICHAEL NICHOLS,國家地理
朝韓非軍事區:三八線
世界上最為重兵雲集的非軍事區(俗稱「三八線」)位於朝韓交界處,長約250公裡。這條寬約4公裡的狹長地帶上遍布地雷,並被掩體、戰壕、高牆、閘門、鐵絲網和成千上萬的士兵層層圍繞——這裡同時也是不少瀕危物種的家園。
這座無意中形成的「公園」面積比紐約略大,擁有沼澤、高山、草原、潮沼、湖泊和海岸線等各種地形,如今成為了丹頂鶴、白枕鶴與亞洲黑熊的故鄉。這片狹長的緩衝區內可能還生活著極度瀕危的遠東豹和東北虎。
考慮到朝韓之間的持續性緊張關係,這片狹長地區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或許仍將是野生生物的庇護所。
哥倫比亞和巴拿馬交界處的達連隘口:遊擊區
從美國阿拉斯加的普拉德霍灣到阿根廷南端的烏斯懷亞,泛美公路延綿數萬公裡,幾乎無所不達。但就在距離巴拿馬和哥倫比亞交界處80公裡的地方,這條公路消失在了世界上最荒涼的雨林、沼澤和高山之間。
缺乏道路意味著政府權利的弱化,使這裡成為了對抗哥倫比亞政府的遊擊戰天堂,同時也是毒販和移民們的樂園,這片面積5750平方公裡的地區就是巴拿馬的達連國家公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的世界遺產之一。這座公園為棕頭蜘蛛猴、大綠金剛鸚鵡、美洲虎和角雕等瀕危動物提供了庇護所。
「沒修完的道路對現狀是有幫助的,」巴拿馬野生動物保護部門的項目顧問Ricardo Correa博士說道。「遊擊隊和貧民會阻礙發展,但目前的狀況又有助於保護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他說道。
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在科羅拉多州的落基山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放生了30隻黑足雪貂。該保護區曾經是有毒廢物排放地,如今則成為了野生動物的家園。
攝影:DAVID ZALUBOWSKI, AP
歐洲「鐵幕」:鴻溝不再
與朝韓非軍事區不同,柏林圍牆和「鐵幕」早已不復存在。如今,這一分界帶已經從死亡地區變成了鬱鬱蔥蔥的土地。這裡生活著1200餘種生物,從歐洲北端到地中海綿延12392公裡,跨越24個國家。
這片地區散落著老舊的混凝土製瞭望塔和掩體,原來遍布的地雷、鐵絲網和機槍堡壘早已被清除乾淨。如今,這裡成為了許多瀕危稀有鳥類、哺乳動物、植物和昆蟲的家園。
「這是一個相對狹長的地帶,但卻極有價值,」Melanie Kreutz說道,他是德國「地球之友」環境與自然保護聯盟的副會長,也是「綠帶運動」的歐洲中部地區協調員。「這裡生活著不少獨有物種。」
科羅拉多州落基山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毒址新生
黑足雪貂、美洲野牛和其他330多個物種漫步在這座以短草平原為主的保護區內,不遠處則是丹佛市區高聳的大樓。
這座保護區面積約65平方公裡,曾經是二戰時期的化學武器製造地區,如今變成了草原犬鼠、白頭海雕、土狼、鹿類,以及各種鳥類和植物的家園。
「戰爭期間,當人們將這片地區用柵欄包圍的時候,鹿群和土狼也同時身陷囹圄,它們的後代從此便一直生活在這裡,」在該保護區工作了十多年的公園管理員Edward Tagliente說道。他表示,即使這裡到處有化學物、重金屬和農藥,動物們仍然倖存了下來。
「野生動物數量減少的最主要原因在於棲息地喪失,人類耕種、採礦、建設城市、甚至製造化學武器等行為都會造成這種後果,」Tagliente說道。「不管我們從事什麼活動,都是在破壞它們的棲息地。」
來源: 中國國家地理網(北京)
回複數字查看相應的動物
「3」搜索動物討論動物知識,請加入動物世界QQ群
群號:211689174
訪問動物世界主站(www.iltaw.com)
請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