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孩子一起在西湖閒逛,聽見邊上有位遊客開著視頻向朋友吐槽,「什麼人間天堂,什麼看頭也沒有,我站的這破地方是斷橋,後邊山上那破破爛爛的塔是雷峰塔……」我禁不住啞然失笑,估計這位朋友是來散心的,但是效果好像並不太好。他所在的位置並不是斷橋,當然,所指的塔也不是雷峰塔。
陽春三月的杭州西湖,風景如畫,但是這位朋友的心情不美麗,再美上十分的景色,在他眼裡還是個破地方。
美麗的大自然會帶走我們一切的煩躁,讓我們的內心回歸寧靜,作者埃克哈特·託利是這樣認為的。其實不然,向左走還是向右走,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帶給我們快樂也只有我們自己。
曾經,陳赫的離婚案鬧得沸沸揚揚,我們自然而然地把天平的一邊斜向他的前妻。這個女人太可憐了,陪著男人走過默默無聞的歲月,卻在他風光無限時,被無情拋棄。然而,陳赫前妻的表現讓我們出乎意料。離婚後,她選擇了外出旅行,與山水作伴,用一張張美麗動人的照片告訴我們,她活得恣意而瀟灑,大自然讓她變得魅力十足。
她的改變是大自然的功勞嗎?當然不是。她自身的好心態,才讓生活報之於她微笑。我們的想法決定了自己活在天堂還是地獄。
蘇東坡和佛印禪師倆人亦師亦友,他們的故事也廣為人知。才華橫溢的蘇東坡,卻仕途坎坷,但是面對四次被貶,他仍然豁達樂觀,這離不開了好友佛印對他的影響。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也渴望擁佛印有這樣的朋友。
然而,其事實是蘇東坡有佛性,認同佛理,才得以接受佛印禪師的影響。如果蘇東坡是位虔誠的基督徒,他和佛印禪師能成為摯友嗎?如果蘇東坡固執異常,他能修得豁達的身心嗎?我們自身的修養,決定了他人對我們的影響。
他人是朋友還是敵人,存在於我們自己的一念之間。
有些人,把交際當成一種達成自己目的的手段,當事實的結果與他所希望的相反時,他的自我優越感得不到滿足,內心的不平衡使他失去了理智,就會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朋友也會讓他變成敵人。
如果我們懷著同理心與人相處,便會心存感恩,會在對方身上尋找到自己內心的方向,對方的一點點閃光,在我們眼裡都是明燈。
這就像埃克哈特·託利所認為的,人際交往是我們的修煉場,他人對我們來說是可以是地獄,也可以是天堂。
在「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古代,韓信承受了胯下之辱,然而當他功成名就時,卻以德報怨。他人的羞辱,並沒有使韓信的世界墜入地獄。
與之相反的是,前幾年,天之驕子馬加爵的故事。同學之間的小矛盾,讓身處高等學府的他,心在地獄,最終導致了5個家庭的悲劇。如果馬加爵的思想有了改變,5個人的人生都可以重寫。
毎個人自身固有的觀念,決定了自己的處事方式和對善惡的區分標準。很多時候,一些矛盾的產生和一些傷害的造成,都是我們自己的原因。如果學會改變自己的想法,換位思考一下,結果會大有不同。
父親有多個兄弟姐妹,卻獨自一人照顧我奶奶。當大家為他抱不平時,父親反而心平氣和地告訴我們,冬天的大樹,砍掉旁枝,來年才會長得更好。他的兄弟,無視長輩,他的子女對他亦是如此。父親照顧長輩,我們學到了孝順,相比他付出的,收穫的更多。
父親沒念幾年書,也不懂得「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的道理。從小在山野裡長大的他,學到的是大自然告訴他的道理,做樹要筆直挺拔,做人要堂堂正正。面對兄弟的薄情,父親沒有針鋒相對,反而讓他懂得了親情的可貴。面對他人,父親也是秉承吃虧是福的原則。反而在生活中遇到許多的熱心幫助。
其實許多道理我們都知道,只是瑣碎的事情多了,就容易進入死胡同,忘了自己的本來面目。我們討厭對方的刻薄,自己卻用惡毒的語言去回應。不知不覺,我們成了自己最反感的人。
善惡只存於一念之間,天堂與地獄也只有一步之遙。調整下自己的想法,我們的人生從此會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