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官網。
這些年來,「學者型官員」群體動輒被聚焦。9月6日,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名單正式公布,這將「學者型官員」盧柯帶入公眾視線。
盧柯有兩種身份備受關注:他是四名獲獎者之一,這次獲得的是「物質科學獎」;他還是遼寧省現任副省長。
「副省長獲科技大獎」,一時間霸佔了熱搜榜。
「副省長拿下中國諾貝爾獎」的「反常」與尋常
設立於2016年的「未來科學大獎」,已經是5次頒獎了,但今年因為巨額獎金和盧柯的「雙重身份」而格外受關注。
要知道,未來科學大獎在我國素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能獲得該獎項的科研人員,也是深耕專業領域多年的專業領頭人。因此,每年對於未來科學大獎的獲獎者,輿論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此次也不例外。這次跟盧柯一起獲獎的,也都是生命科學等領域的「學術大拿」。
但從社交平臺一些網友的評論及結合自身經歷來看,對於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我也觀察到一些人的困惑。
比如,有人疑惑,一個行政事務纏身的副省長怎麼還能專注於科學研究,甚至做出巨獎級成果的。
其實,未來科學大獎獎勵的是20年來的科學成果。從公開報導裡盧柯的工作經歷就可發現,他這次獲獎的「結構材料表面納米化」技術主要是他從1997年到2003年帶領團隊完成的,也正是在2003年,38歲的盧柯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
而他的從政之路,是從2006年擔任九三學社遼寧省副主委開始的,此後,2012年任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2018年才調任遼寧省副省長。
而此次,憑藉一流的科研成果榮膺科學大獎之後,盧柯才進入了輿論視野。
圖片來自官網。
如何讓學者型官員充分發揮作用
近年來,「學者型官員」備受關注。我們可以看到,從國家到地方,讓一些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擔任領導崗位,這是決策科學性的必要保證。一批學者型官員帶給各級領導機關的,不只是決策所需要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一種基於科學精神的新型工作風格和新型工作思維。
因此,選拔一批學術成就出眾而且也具有管理經驗和管理才幹的優秀知識分子走上領導崗位,在任何時候,都是需要的。
如果查詢一下資料其實不難發現,這些年來,著名科學家走上高級領導崗位的並不是個例,兩院院士中,像盧柯這樣,在各地省級黨委政府中擔任副省級職務的,已有四五位。當然,從整個國家高級領導幹部隊伍結構看,這樣的學者型官員數量還是相對比較少。
眼下除了選拔更多優秀學者走上各級領導崗位之外,更重要的則是如何讓這些學者型官員充分發揮作用,讓他們能夠像當年攻克一個個科研難題一樣,帶領一支優秀的團隊,有針對性解決一些長期以來困擾人們的難題。
我們從這次盧柯獲獎的報導中看出,盧柯擔任遼寧省副省長後,科技就是他分管的工作領域之一,盧柯長期帶領團隊從事科研攻關,對我國科技管理體制存在的一些缺陷乃至弊端應該能夠感同身受。
說實話,我國目前的科技管理體制,是在解決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從管理的角度講,許多政策自有其合理性。但行政化的管理容易形成管理本位思維,無形中忽略了科技管理的目的。
因此,當下的科技管理體制,小到科研經費的使用、大到科研成果的轉化,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不免有一些怨言,如果任由這些現象存在,長此以往也會影響我們科技創新的步伐。在此背景下,盧柯的科研經歷或許對破解這道難題不無裨益。
我們相信,在盧柯這樣優秀科學家的影響下,科技管理體制的改革,更容易在尊重科技規律與提高管理效能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如果一位走上領導崗位的優秀科學家能夠在很多改革領域取得突破性成就,對國家的貢獻,決不在一項重大的科研成果之下。
□王天定(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編輯 陳靜 校對 吳興發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