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浙江大學沈立榮教授有一個實驗項目,實驗結果發現:網購了6瓶蜂蜜,5瓶蜂蜜是假的,還有一瓶是冒充的。
這樣的結果,讓太多人失望,買一瓶真蜂蜜怎麼就這麼難?
什麼較真蜂蜜?
我國的蜂蜜國家標準明確規定:蜂蜜不能添加任何物質。
即蜂蜜是蜜蜂採集的植物花蜜、分泌物或者蜜露,與自身分泌物混合後,經過充分釀造而形成的甜物質。
換句話說:蜂蜜是純天然的,任何添加都屬於摻假行為。這一點在國際上早已達成共識。今年初,國際蜂聯對現有蜂蜜的定義又加了一條限制:蜂蜜,必須是天然成熟的才行。
蜂蜜鑑假方法跟不上造假速度
近些年來,假蜜屢見報端,可為什麼又屢禁不止呢?這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標準的缺失,導致蜂蜜的鑑假技術跟不上造假速度。目前,我國關於蜂蜜唯一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就是《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蜂蜜》(GB14963-2011)。
但是,這部標準更側重於食品安全衛生方面,比如微生物、農殘、藥殘、抗生素指標等,而關於產品真假的指標卻很少。參照這樣的標準,經過勾兌的假蜂蜜,完全可以以假亂真。
以下這些行為都屬於蜂蜜摻假:
一、給蜜蜂餵白糖水而釀出來的蜂蜜,這種蜜主要成分就是白糖;二、直接用人造糖漿來冒充天然蜂蜜,用得最多的就是玉米糖漿和果葡糖漿等;
三、在天然蜂蜜中混入人造糖漿來摻假。
你說它是假蜜吧,它卻符合國家標準,說它是真蜜吧,它卻實實在在摻假了。假蜜泛濫,不僅傷害了一線養蜂人員,更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也讓真正的優質蜂蜜陷在假蜜的包圍圈裡,難以突圍。
蜂蜜摻假是世界難題
假蜜困擾的不僅是中國,在國際上也是一件讓人頭疼的事情。深圳消保協發布的一項檢測數據顯示:進口的高端蜂蜜中25款紐西蘭麥盧卡有7瓶摻假。
如今,蜂蜜摻假已經成為世界性的難題,這已經引起了各國專家的高度重視,並達成了初步共識:制定更高標準的蜂蜜檢測標準,來遏制假蜜行為。於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由法國養蜂協會主席Joe牽頭,發起了《蜂蜜規範》的國際提案,並在法國巴黎召開研討會議,中國、法國、德國、紐西蘭、巴西、義大利等20多個國家響應,我也有幸和中國其他10位專家一起,參與了此次會議。
世界上蜂蜜千千萬,每一個蜜種都有自己天然的特性,每一個蜜種的品相、口感、氣味、顏色、濃度、成分含量等等都有差異。想要用一個通用的標準去衡量所有的蜂蜜,需要大量的工作。
這就需要將各國蜂蜜的特徵、植物的特徵、蜂種的特徵、氣候的特徵及採集出蜂蜜的特徵整理出來,建立起龐大的資料庫,制定出不同蜜種的不同標準。這些標準將為國際貿易中蜂蜜質量把控提供統一的評判依據,為各國技術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提供統一的技術支撐。讓摻假劣質蜂蜜退出市場,讓消費者買一瓶真蜂蜜不再困難,這是各國專家推進國際標準、提高蜂蜜檢測共同努力的目標。
中國蜂蜜面臨的問題
當初假蜜有多泛濫,如今治理起來就要花多大的力氣。中國蜂蜜在國際上的市場份額非常大,中國出產全世界最好的蜂蜜,但同樣也有大量摻假、劣質蜂蜜流入國際市場。法國會議後,我國成立了由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組成的核心專家組,將共同參與到蜂蜜的各項環節的實施,並制定出不同蜂蜜的數據分析,為推進實質檢測準備大量的數據支持。
但是我國目前的蜂蜜行業,確實面臨許多客觀的問題。我國地域廣闊,南北環境氣候差異大,且蜂蜜種類多且複雜,單花蜜、多花蜜,南方的蜜、北方的蜜,中蜂自產的蜂蜜……這中間就涉及到非常多的問題。如何制定出符合中國蜂蜜特點的質量指標,都是中國蜂蜜接軌《蜂蜜規範》國際提案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蜂蜜國際標準的制定,我國蜂蜜行業必定會迎來一次革命性的改變,也許中國蜂蜜會陣痛一段時間,但是隨著市場環境的淨化,消費者要買一瓶真蜂蜜,將變得不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