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做CPU的「晶圓」不做成「晶方」?方形矽片不是產量更大嗎

2020-11-25 騰訊網

你是否一想到晶圓周圍被切掉的晶片就好心疼?

在製作CPU、GPU或者內存、固態硬碟晶片時,每一張晶圓的邊角部分都被「無情地」切掉了好多(下圖):

箭頭所指處,紅圈內的Die(IC晶片)由於並不完整,因此都將被切掉廢棄

聯想到Intel當前緊俏的14nm產能(臺積電的7nm其實也不夠用),每一張晶圓上被切掉的這些Die簡直是慘無人道的浪費啊!為何不把「晶圓」做成方形,「晶方」對於IC業來說才是最完美的空間利用法則啊(比如下圖):

如果使用方形矽基晶片,是不是就可以生產出「毫無浪費」的晶體基板了?

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殘酷的~ 這一切,還要從「晶圓」的誕生談起。

晶圓合理性之一:矽碇(ingot)生成法則

從砂子變為CPU晶片的旅程中,第一步就是將高純度多晶矽材料,變為適合進行「印刷」的晶片矽基板材。這裡,我們要感謝一位科技大咖——丘克拉斯基(J.Czochralski):

丘克拉斯基(J.Czochralski)

丘克拉斯基(J.Czochralski)發明的提拉法,可以低成本製造人工無色藍寶石、紅寶石等多種寶石。

對於晶片行業來說,人造寶石的誘惑力當然是不夠的~

工程師們完善了丘克拉斯基的提拉法,將多晶矽材料(籽晶)置於籽晶杆上,在石英坩堝中加熱(約1000攝氏度),加熱過程中還需注入適當比例的惰性氣體(而非單純的空氣),以便於多晶矽融化且不和空氣中的雜質產生化學反應。途中根據籽晶表面熔融狀態提拉並轉動籽晶杆,使熔體處於過冷狀態而結晶於籽晶上(即矽晶生長過程),最終從坩堝的熔體中拉制出具有截面形狀的矽晶體柱——矽碇(ingot):

丘克拉斯基於1917年發明的「提拉法」(Czochralski method),成為當代晶片製造業的奠基石

如果看到上述提拉法製造矽碇的生長(製作)過程有些複雜,沒關係,相信下面這張動圖能讓你豁然開朗:

丘克拉斯基於1917年發明的「提拉法」(Czochralski method),成為當代晶片製造業的

簡單來說,製作圓柱形矽碇的「手藝」,和千百年來加熱拉制玻璃的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轉動籽晶杆、拉伸籽晶熔融體的過程中,圓柱形的矽碇就被製作出來了:

轉動-拉伸,籽晶變為矽碇柱的過程,由此而來

因此,只要是拉伸法製造矽碇的規則不變,那麼矽晶圓的基礎形狀自然也不會改變了。

晶圓合理性之二:圓形更適合矽晶基板的切片、打磨、拋光過程

矽碇製作完畢之後,就要把它切割成薄薄的晶圓切片,並進行打磨拋光等預處理,然後才能進入後期的光刻流程:

第一:矽碇的金剛石砂線切片流程更適合圓形底材

晶片誕生之旅:由金剛線(高強度碳基複合材料)將圓柱形矽碇切割為一片片晶圓

上圖是Intel在十年前製作的酷睿誕生之旅短片截圖,動畫裡是用一根鋸片切割矽碇圓柱體製作晶圓,而這只是為了動畫效果,實際上,矽碇是由金剛線切割而成:

一款常見的金剛線矽晶體切片機(看起來是不是複雜了很多?)

再來一張圖,更直觀一些(圖為製作太陽能矽片的金剛石砂線切片機)

由此可見,圓柱形的矽碇,更適合均勻、快速、完整地被金剛石砂線切片機切割成片。如果把晶圓做成「晶方」。恐怕金剛石砂線的損耗率以及方形矽碇柱體的受力破損情況將突破天際了~

第二:晶圓比「晶方」更能承受打磨、拋光鍛鍊

金剛石砂線切片之後,矽晶切片(晶圓)表面肯定是粗糙不堪的。因此要進入打磨、拋光流程。顯而易見的,將一塊薄薄的方形「玻璃」,置入高速旋轉、震動的打磨拋光環境之中,邊角受損概率將會多高~

圓形幾何體在製作過程中具備更強的「抗性」

第三:晶圓更便於儲存及運輸

製作好的晶圓材料需要儲存和運輸,以便於給不同IC企業製造相應的產品。這時,晶圓比「晶方」的優勢再次體現出來:

圓形材料受力均勻,便於儲藏及運輸,極端情況下比方形材料更富耐久性和材料強度

結語

以上這幾點當然不能代表晶圓合理性的全部範疇,僅以廣大讀者方便理解的角度簡要說明。實際上,在晶圓的光刻過程中,還有非常繁瑣、複雜的流程參與,而且晶圓的形狀還會相應被改變:

我們現在看到的絕大多數「晶圓」,實際上都不是正圓形(如箭頭所指處平行切邊)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切割形狀:

注意上圖,晶圓邊緣處有小型缺口

這些細節變化基本都是在晶圓進行最終的光刻工藝之前完成的,主要目的則是便於光刻生產時的晶圓定位、測試等等:

當然了,方形矽基底材也是有的,但它依然是從圓柱形矽碇中切割而來,並不能直接由熔爐將籽晶生成完美的矽晶立方柱: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數碼小科普的內容。相信以後如果再有人問道:「為何晶圓不做成方形的?」讀者們應該知道答案啦~ 感謝閱讀本期內容,我們下期再見!ヾ( ω `)o~

相關焦點

  • 晶圓為什麼是圓的?而不是方的
    「為什麼晶圓是晶圓不是晶方?」。圓形的wafer裡面方形的Die,總是不可避免有些區域浪費了。圖1:圓形的wafer&方形的Die簡單的說矽晶片是這樣來的:精挑細選且提純過後的高純度多晶矽是在一個籽晶(seed)上旋轉生長出來後切成的片片。
  • CPU為什麼是方形而不是圓形的?
    雖然我們默認CPU的形狀為矩形,但是不知道有沒有小夥伴想過CPU為什麼不做成圓形呢?稱不上巧合的是CPU晶片的形狀同樣為矩形,所以我們就先來講一講真正的CPU晶片為什麼是這個形狀吧。沙子的成分是二氧化矽,我們從中提取矽元素製成一個又粗又長的單晶矽棒,然後切割成一片一片的薄薄的圓形矽片,也就是我們更加熟知的「晶圓」。
  • 晶片為何不做成圓的而是方的?晶圓為何要做成圓形?
    我們知道,晶圓是圓的,但是晶圓做成的晶片卻是方的,這主要是考慮到晶片製造時對晶圓的利用率,以及切割的方便,另外晶片做成方形,也更方便布線。晶片為什麼不是圓的?晶片的基本材料是單晶矽,首先把單晶矽做成晶圓,然後用光刻和蝕刻等等技術把晶圓進行精密加工,再切割為成百上千塊的晶片。
  • 晶圓形狀是圓形,為什麼做出來的CPU卻是方形的?
    在集成電路板上那些一個個形如正方形或者矩形的金屬厚片,就是典型的CPU封裝結構,而CPU晶片就被封裝在該結構的中心,形狀與此類似,也是方形或者矩形。它的特點都是上表面平整光滑,下表面則有眾多金屬觸點和針腳與電路板相連。我們知道CPU是在矽晶圓的基礎上經加工製造、封裝測試後形成的。
  • 晶圓和矽片的區別
    晶圓是當代重要的器件之一,對於晶圓,電子等相關專業的朋友通常較為熟悉。為增進大家對晶圓的了解,本文中,小編將對晶圓、矽片以及晶圓和矽片的區別予以介紹。如果你對晶圓具有興趣,可以繼續往下閱讀。如下圖所示,高純度的多晶矽放在石英坩堝中,並用外面圍繞著的石墨加熱器不斷加熱,溫度維持在大約1400℃,爐中的空氣通常是惰性氣體,使多晶矽熔化,同時又不會產生不需要的化學反應。為了形成單晶矽,還需要控制晶體的方向:坩堝帶著多晶矽熔化物在旋轉,把一顆籽晶浸入其中,並且由拉制棒帶著籽晶作反方向旋轉,同時慢慢地、垂直地由矽熔化物中向上拉出。
  • 矽片尺寸變革:158.75mm方形單晶矽片逐漸成為主流
    而從本周開始,PV Infolink也增加了158.75mm方型單晶矽片的報價,據了解,這是第一家開設158.75mm矽片報價專欄的機構。方形單晶之所以此時成為主流,是晶體生長成本不斷下滑,使得消滅導角帶來的收益大於消滅導角所增加成本的歷史必然。而之所以選擇158.75mm邊長,是因為這個規格恰好比原矽片尺寸大3.14%,可使組件面積不發生明顯改變的情況下,組件總功率提升恰好跨越兩個功率檔位的「討喜尺寸」。(關於方單晶矽片的成本收益和矽片的面積尺寸等測算可點擊《單晶矽片大尺寸路在何方?》
  • 太陽能矽片生產工藝分析_太陽能矽片有輻射有毒嗎
    打開APP 太陽能矽片生產工藝分析_太陽能矽片有輻射有毒嗎 發表於 2018-03-07 10:50:05   什麼是太陽能矽片
  • 12寸晶圓產能報告及不同尺寸矽片發展預測
    而18寸晶圓技術持續邁向量產,儘管其步伐不慍不火;而因為微影技術是轉移至18寸晶圓最大的挑戰之一,設備業者ASML在2014年3月宣布將暫時延遲18寸晶圓設備的開發,有產業界人士認為這是個18寸晶圓可能永遠部會發生的徵兆。   此外ASML還指出,其延遲18寸晶圓設備開發的決定是基於客戶的要求。
  • 晶圓製造基礎原材料矽片相關探討
    就半導體材料而言,其主要被用於晶圓製造和晶片封裝環節。 據SEMI報告統計,2016年晶圓製造材料市場為 247 億美元, 封裝材料市場為 196 億美元,合計 443 億美元。在晶圓製造以及封裝材料中,矽片和封裝基板分別是規模佔比最大的細分子行業,佔比達 1/3 以上。
  • 半導體材料深度報告:矽片投資寶典
    在光伏領域的 矽片,單晶矽電池片一般為圓角方形,顏色為深藍色,略接近黑色。多晶矽電池片一般為方形,以藍色和灰色為主, 且略帶花紋。電池片分為單晶矽片和多晶矽片,單晶矽電池片價格較高,光電轉換效率也比較高。由於光伏矽片相對於半導體矽片在純度和翹曲度等等方面要求較低,所以光伏矽片製造過程相對簡單。
  • 半導體行業深度報告:半導體矽片行業全攻略
    因為鍺的處理相對容易,鍺晶的熔點低只有 900 多 攝氏度,而矽的熔點在 1420 度,因此固體物理的早期研究基於鍺晶做電晶體。但是,矽制 電晶體最大的優點在於可以在 100 度的高溫環境下運用,而鍺電晶體到 70 度就沒有功能, 嚴重限制了應用範圍。直到 1954 年,提爾在德儀用直拉單晶法長晶,並製成了世界上第 一枚矽電晶體,才開啟了矽為主體的固態電子時代。
  • 半導體材料專題報告:矽片,集成電路大廈之基石
    概括來說,矽片的製造步驟首先由普通矽砂拉制提煉,進而氯化並經蒸餾後製成電子級高純度多晶矽,該步驟主流工藝為改良西門子法;再經一系列措施製成單晶矽棒,單晶矽棒經過切片、拋光之後,便得到單晶矽圓片,也即矽片。通常意義上的晶圓製造環節包括製成高純矽後的「拉晶-切片-磨片-倒角-刻蝕-拋光-清洗-檢測」等步驟,而不包含晶片設計、製造、封裝和測試等下遊環節。
  • 為什麼7nm、5nm的晶片用12寸的晶圓?一塊晶圓可生產多少晶片?
    眾所周知,現在我們常見到的晶片,全部是矽基晶片,即利用矽晶圓製作出來的。而矽晶圓是一種厚度大約在0.8mm以下,呈圓形的矽薄片。而這種圓形薄片有很多替代,比如8英寸大小,12英寸大小,18英寸大小,甚至更大的。
  • 2015年排名前十矽片企業概覽及單多晶對比
    以下是畢業於中山大學,現任職於宜昌南玻矽材料有限公司的梁學勤演講實錄,他的演講題目是《高效多晶產業現狀及研究熱點》。2005年,南玻在東莞建立太陽能玻璃公司,2006年建立宜昌南玻矽材料有限公司,2014年成立深圳光伏能源有限公司。現在南玻矽料年產能6000噸,矽片年產能1GW。
  • 全球16大矽晶圓生產廠商排名!
    因此,採用單晶做成晶圓,便可以滿足以上的需求。然而,該如何產生這樣的材料呢,主要有二個步驟,分別為純化以及拉晶,之後便能完成這樣的材料。至於製造大尺寸晶圓又有什麼難度呢?如前面所說,晶柱的製作過程就像是在做棉花糖一樣,一邊旋轉一邊成型。有製作過棉花糖的話,應該都知道要做出大而且紮實的棉花糖是相當困難的,而拉晶的過程也是一樣,旋轉拉起的速度以及溫度的控制都會影響到晶柱的品質。也因此,尺寸愈大時,拉晶對速度與溫度的要求就更高,因此要做出高品質  12 寸晶圓的難度就比 8 寸晶圓還來得高。
  • 硬核科普:一塊晶圓可以生產多少晶片?
    嗯,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所以針對這一系列的問題,我想單獨做一期視頻來講解。誰叫咱們這麼寵粉呢!晶圓跟晶片關係2019年荷蘭阿斯麥公司一共才賣了26臺EUV光刻機,有一半是賣給了臺積電。作為阿斯麥最大的客戶,臺積電在晶圓代工領域獨佔半壁江山,在先進工藝製程研發上也是業界領先。根據臺積電官網公布的數據,2019年臺積電公司年產能超過1200萬片12寸晶圓產量。換算成每個月的話,月產量是100萬片左右。
  • 電子行業:矽片需求擴大+國內矽片項目推進
    推薦國產測試設備龍頭企業長川科技,建議關注單晶矽設備龍頭晶盛機電。  海外測試設備技術進步或進入平臺期,國產測試設備正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我們認為國產測試設備的發展已具備三大機遇:1)國際ATE廠商面臨市場天花板和業務轉型拐點,海外測試設備研發投入有所收縮,技術進步或有限;2)本土晶圓廠、封測廠發展迅速,產能從臺灣及海外轉到中國大陸的過程是本土設備重大崛起機會;3)下遊行業進入「後手機時代」,IoT、自動駕駛等應用變得分散,測試標準化程度變低
  • 166mm的大尺寸直拉單晶矽片 真有那麼容易實現嗎?
    更有甚者,一篇《大尺寸矽片,單晶更容易實現!》的文章,博得很多人眼球,以為166mm矽片只是鑄錠技術的垂死掙扎。即便成功,也止於為直拉單晶技術發展做嫁衣,鑄錠單晶166mm矽片終將是曇花一現,競爭不過直拉單晶。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深度揭秘矽片產業,巨大潛力成就半導體材料之王
    在光伏領域使用的一般為圓角方形的單晶矽電池片。價格較便宜的電多晶矽片也有使用,但轉換效率較低。以單晶矽電池片為例,第一步是切方磨圓,先按照尺寸要求將單晶矽棒切割成方棒,然後將方棒的四角磨圓。第二步是酸洗,主要是為了除去單晶方棒的表面雜質。第三步是切片,先將清洗完畢後的方棒與工板粘貼。然後將工板放在切片機上,按照已經設定好的工藝參數進行切割。最後將單晶矽片清洗乾淨監測表面光滑度,電阻率等參數。半導體矽片:半導體矽片比光伏矽片的要求更高。
  • 關於八吋晶圓的性能分析和應用介紹
    矽片產量有限 放眼全球,矽片供應商主要有日本信越、Sumco、中國臺灣的環球晶圓、德國Silitronic和韓國SK Siltron等,前5大廠商市場佔有率超過90%。此外,臺灣地區的合晶科技、 Ferrotec也是8英寸矽片的重要供應商。據統計,2017年全球8英寸矽片產能約為5.4Mw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