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寸晶圓產能報告及不同尺寸矽片發展預測

2020-12-03 電子發燒友

12寸晶圓產能報告及不同尺寸矽片發展預測

佚名 發表於 2016-06-04 01:12:00

  市場研究機構IC Insights近日公布了最新的2016~2020年全球晶圓產能報告,顯示全球營運中的12寸(300mm)晶圓廠數量持續成長,預期在2016年可達到100座。

  IC Insights報告中其他關於12寸晶圓廠重點還包括:

  · 有幾座預定2013年開幕的晶圓廠延遲到了2014年;而隨著臺灣業者茂德(ProMOS)的兩座大型12寸廠在2013年關閉,導致營運中的12寸晶圓廠數量在2013首度減少。

  · 截至2015年底,全球有95座量產級的IC廠採用12寸晶圓(有大量研發晶片廠以及少數生產非IC產品,例如CMOS影像感測器的量產晶圓廠,但不包括在統計中)。

  · 目前全球有8座12寸晶圓廠預計2017年開幕,有可能使該年度成為自2014年有9座晶圓廠開始營運以來,第二個有最多數量晶圓廠開始營運的年份。

  · 到2020年底,預期全球將有再22座的12寸晶圓廠營運,讓全球應用於IC生產的12寸晶圓廠總數達到117座。而如果18寸(450mm)晶圓邁入量 產,12寸晶圓廠的高峰數量可達達到125座左右;而營運中8寸(200mm)量產晶圓廠的最高數量則是210座(在2015年12月為148座)。

  12寸晶圓廠數量持續成長

  今日的12寸晶圓廠可以很巨大,但它們以一種模組化的格式裝備;每個「模組」通常具備每月25K~45K晶圓片的產能,並與最接近的晶圓廠模組緊密連結;臺積電(TSMC)已經將這種模組化方案最佳化,其Fab 12、14與15等據點都是分階段擴張。

  而18寸晶圓技術持續邁向量產,儘管其步伐不慍不火;而因為微影技術是轉移至18寸晶圓最大的挑戰之一,設備業者ASML在2014年3月宣布將暫時延遲18寸晶圓設備的開發,有產業界人士認為這是個18寸晶圓可能永遠部會發生的徵兆。

  此外ASML還指出,其延遲18寸晶圓設備開發的決定是基於客戶的要求。IC Insights並不認為這意味著18寸晶圓將胎死腹中,不過該尺寸晶圓的試產可能要到2019年以後才會發生,而量產則還要再2~3年。

  全球不同尺寸矽片市場現狀及發展預測

  300mm矽片也就是12英寸矽片,自2009年起成為全球矽圓片需求的主流(大於50%),預計2017 年將佔矽片市場需求大於75%的份額。12寸的流片工藝是半導體製造中的很重要的工藝,所以我們現在也看到,大陸新建的晶圓代工廠,大多是12寸的工廠,其次還有一些使用二手設備的8寸的工廠,但6寸以下的新晶圓代工廠幾乎沒有。

  截止2014年,全球300mm矽片實際出片量已佔各種矽片出片量的65%左右,平均約450萬片/月。2015年第1~第2季度每月平均需求量約500萬片。目前,12英寸矽片主要用於生產90nm-28nm及以下特徵尺寸(16nm和14nm)的存儲器、數字電路晶片及混合信號電路晶片。

  2014年,在前十大的300mm晶圓需求廠商中,使用量最大的是三星,主要用於製作存儲器和邏輯晶片,第二大是美光,只做存儲器,第三大是Toshiba和SanDisk的公司,也基本上都是邏輯產品, 第四大的使用者是海力士,幾乎全是存儲器,而第五大使用者是臺灣的臺積電(TSMC),幾乎全部用作邏輯晶片,英特爾是第六大使用量。在前十大使用量中,臺積電,聯電(UMC),Powerchip等,12寸矽片代工和存儲器,華人做的很不錯。而我們國內對12寸矽片的需求量,也開始起來了,從半導體市場的需求量來看,大概從2004年開始,中國的需求量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半導體需求最大的國家,2010年左右,中國大陸半導體的需求量佔全球的50%,2016年,基本佔全球需求量的60%。

  大陸半導體需求量非常大,我們自己的IC(集成電路)產業生產量不夠,所以現在IC(集成電路)已經成為中國大陸進口額最多的單一項目,連續數年超過了石油的進口額。中國作為IC(集成電路)的使用大國,生產卻量能不夠,過多依賴進口,因此,目前國家成立的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大基金)及地方政府成立的集成電路專項基金,目的就是加速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和提升。

  在2000年左右,國內IC(集成電路)生產可供應大約6-8%的國內需求,也就是超過90%依賴進口。到中芯國際建立後加上其它同行,國內整體可以供應15%的國內IC(集成電路)需求量。但從大概2006年至今,供應量雖然加大了不少,但需求量也同步增加,國內IC自我供應的百分比依然維持在15%左右。政府也較為關心IC行業發展,希望在2025年前,國內IC行業的自給率能夠達到至少50%。

  而集成電路製造目前基本上是12寸,而且工藝都是40nm以下,2025年左右應該可以做到10nm甚至以下(尺寸)更先進工藝量產。其中,28nm在2017-2018年將會是主力,20nm的比重增加,而16nm和14nm難度很大,量產的數量還不太多,但預計2019年16nm和14nm應該會大規模量產,28nm的產品工藝會轉到16nm或14nm的工藝產品線,28nm工藝產量會慢慢下降。但是由於28nm是壽命較長的技術,2019年之後28nm工藝需求依然會很高,國家也因此希望加快研發並量產28nm的矽片(300mm大矽片),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目前的問題在於,最上遊的是設計公司,這在我們國內現在發展地相當不錯,有幾家公司都可以設計到16nm、14nm;但生產方面,上遊材料IC等級的多晶矽目前還沒有,但馬上就會有了,已經有幾家企業在立項推進。多晶矽的原材料,高純度的石英,目前已知的全世界的儲量,中國最多,品質最好,但我們之前卻是將石英還原成金屬矽後低價外銷,再高價進口多晶矽,並且石英還原成金屬矽的階段是高度汙染的。好在之前太陽能產業帶動了國內多晶矽產業的發展,目前太陽能等級的多晶矽,我國的產量已經是全球第一了。

  太陽能等級的多晶矽純度為99.9999%,總共6個「9」,現在做的好一點的在7-8個「9」而半導體等級要11個「9」,目前國內實驗室可以做少量的半導體級的,但要做幾噸單晶,目前還做不到。所以國家對此也很重視,02專項裡就有立項解決半導體等級的多晶矽量產問題,預計大概在2-3年內可以做到11個「9」的多晶矽的量產,大致可以滿足國內產業鏈的需求。

  但是IC產業鏈中,多晶矽的下遊環節:做成IC等級的晶棒和矽片,還是目前我們國家IC產業鏈缺失的重要一環。

  目前,在產業鏈後端,國內IC Wafer Fabrication已經起來,封裝測試海峽兩岸已是全球第一,這方面大陸的進展比臺灣還要快些;另外,產品組裝已是世界第一,例如iPhone;End-user consumers亦是全球第一。國內IC產業鏈後端很強,前端反而弱些。

  現在300mm半導體級的矽片,國內一個月需求量約45-50萬片,而目前國內的產量幾乎為零,這是產業鏈上最為緊缺的一環。而這一環,全球日本生產的最多,日本信越和SUMCO,這兩家的產能和實際供應量總和佔全球2/3以上。300mm半導體級的大矽片,不僅是產業鏈缺失的重要一環,也是國家安全戰略發展的需要。

  國家在2012--2013年,科技部的02專項中,已有大矽片方面項目的經費準備,但遲遲不能發出項目,原因就是雖然有國內研發機構曾經做過12寸大矽片,研發成功,但由於良率不高還不能量產。2014年,科技部02專項的領導也與我們溝通過,要求是不僅研發成功,更要量產成功。量產的概念不是幾千片,是每個月10萬片以上交付客戶,連續6個月交付客戶10萬片以上,才算完成項目。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國內首臺生產12寸矽晶圓設備試產成功
    眾所周知,下半年以來,關於全球半導體晶圓缺貨的消息就不絕於耳,尤其是8寸晶圓,用行業人士的話來說,是缺得不可想像,最高漲價50%,按片賣了。為何8寸晶圓缺貨這麼嚴重?自然是因為8寸晶圓主要用於28nm以上晶片生產,而28nm以下的晶片,已經採用12寸晶圓了,這些年廠商們為了發展先進工藝,不斷的減少8寸產能,改成12寸晶圓產能,所以導致8寸缺貨了。當然,按照業內人士預測,明年下半年左右,8寸晶圓缺貨情況會緩解,畢竟現在的主流還是12寸晶圓,畢竟80%的出貨量已經是12寸晶圓了,且隨著先進工藝不斷發展,這個比例會更大,大家投產的也多是12寸晶圓。
  • 三大晶圓代工報價10%起漲 8寸產能供不應求
    臺積電方面除了12寸先進位程產能搶手外,成熟製程除了28nm都很滿,8寸產能需求相當強勁。值得一提的是,臺積電於2018年底就超前布署,宣布增建8寸晶圓廠,主要應對客戶對特殊製程技術的需求。
  • 半導體材料深度報告:矽片投資寶典
    但是半導體用單晶矽片,為了矽片每個位臵的相同電學特 性,全部使用單晶矽。在形狀和尺寸上,光伏用單晶矽片是正方形,邊長有 125mm,150mm,156mm 不同尺寸。但 是半導體用單晶矽片是圓型,矽片直徑有 150mm(6 寸晶圓),200mm(8 寸晶圓)和 300mm(12 寸晶圓)尺寸,比 單晶矽要大。
  • 12寸晶圓價格變化趨勢_12寸晶圓能產多少晶片
    2017年,全球半導體大廠展開12寸晶圓產能競賽,臺積電、三星、英特爾對於12寸矽晶圓需求快速上揚,包括括先進位程、3DNANDFlash及中國大陸半導體廠商對於12寸晶圓代工產能需求大增,導致矽晶圓供應缺口持續擴大。   未來幾年全球半導體矽晶圓產能的年成長率卻僅有2%。
  • 中欣晶圓8英寸大矽片已量產12英寸進入試生產
    矽片是集成電路產業的基礎,是晶圓製造的核心材料。中國大陸8寸、12寸矽片自主供應能力弱,高度依賴進口,是集成電路產業鏈中的短板。此外,未來幾個月內,項目將完成12英寸生產線的設備安裝調試、工藝調試、品質認定等流程,在今年年底生產出高品質的12英寸半導體大矽片。明年,12英寸半導體矽片生產線投產後,月產能將達3萬片,將大大緩解我國半導體大矽片供應不足的局面。
  • 晶圓製造基礎原材料矽片相關探討
    近年來,在國內集成電路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的帶動下,上遊專用材料產業也迎來了快速發展。就半導體材料而言,其主要被用於晶圓製造和晶片封裝環節。 據SEMI報告統計,2016年晶圓製造材料市場為 247 億美元, 封裝材料市場為 196 億美元,合計 443 億美元。在晶圓製造以及封裝材料中,矽片和封裝基板分別是規模佔比最大的細分子行業,佔比達 1/3 以上。
  • 為什麼7nm、5nm的晶片用12寸的晶圓?一塊晶圓可生產多少晶片?
    但從目前的數據來看,12英寸晶圓的出貨面積佔全部半導體矽片出貨面積的65左右。8英寸的佔20%左右,其它的主要是更小尺寸的晶圓片了。另外從實際來看,14nm以下的晶片,像7nm、5nm的晶片全是用12英寸的晶圓製作的,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半導體材料專題報告:矽片,集成電路大廈之基石
    而矽片尺寸越大,單個矽片上可製造的晶片數量就越多,單位晶片的成本隨之降低。因此廠商們紛紛向大尺寸矽片發展。在摩爾定律的影響下,矽片正不斷向著大尺寸方向發展。為提高生產效率並降低成本,向大尺寸演進是半導體矽片的發展方向。矽片尺寸變大,單位晶片的成本隨之降低。
  • 半導體行業深度報告:半導體矽片行業全攻略
    2.3 12 寸晶圓出貨面積佔比逾六成 跟隨摩爾定律演進,集成電路製造所用的主流晶圓直徑從 4 英寸、6 英寸、8 英寸到 12 英寸。直徑越大的圓片,所能刻制的集成電路越多,晶片的單位成本越低,因此晶圓持 續向大尺寸發展。
  • 深度揭秘矽片產業,巨大潛力成就半導體材料之王
    1965 年左右,隨著摩爾定律的提出,集成電路技術和矽片都迎來快速發展期。矽片經歷了4 寸、6 寸、8 寸和 12 寸等節點。自從2001 年英特爾和 IBM聯合開發了 12 寸晶圓晶片製造後,現主流矽片就是12寸晶圓,佔比約為 70%,但 18寸(450mm)晶圓的已經提上議程。
  • 深度揭秘矽片產業,巨大潛力成就半導體材料之王「附下載」|智東西...
    矽片經歷了4 寸、6 寸、8 寸和 12 寸等節點。自從2001 年英特爾和 IBM聯合開發了 12 寸晶圓晶片製造後,現主流矽片就是12寸晶圓,佔比約為 70%,但 18寸(450mm)晶圓的已經提上議程。
  • 中芯對比臺積電:中芯8寸晶圓產能全球最高,臺積電12寸最高
    也正因為主打工藝不同,所以臺積電目前是全球12寸晶圓產能最高的廠商,佔到全球12寸晶圓產能的40%左右,因為12寸晶圓主要用於生產28nn及以下的工藝的晶片的。而中芯國際則是目前全球8寸晶圓產能最高的廠商,佔到了全球20-30%左右的8寸晶圓產能。主要用於生產28nm或更成熟的工藝,比如90nm、55nm、40nm等工藝的晶片。
  • 8寸量產 12寸試生產 國內最大的大矽片廠在杭投產
    8寸量產 12寸試生產 國內最大的大矽片廠在杭投產
  • 全球16大矽晶圓生產廠商排名!
    在半導體的新聞中,總是會提到以尺寸標示的晶圓廠,如 8 寸或是 12 寸晶圓廠,然而,所謂的晶圓到底是什麼東西?其中 8 寸指的是什麼部分?要產出大尺寸的晶圓製造又有什麼難度呢?以下將逐步介紹半導體最重要的基礎——「晶圓」到底是什麼。晶圓(wafer),是製造各式電腦晶片的基礎。
  • 國內最大規模大矽片生產廠在杭州投產
    杭州中欣晶圓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供圖矽片是集成電路產業的基礎,是晶圓製造的核心材料。中國大陸8寸、12寸矽片自主供應能力弱,高度依賴進口,是集成電路產業鏈中的短板。報導稱,預計這一項目明年將實現月產35萬枚8英寸半導體大矽片。
  • 晶片工藝越先進,為何越用大矽片做材料,5nm用12寸晶圓
    近日,晶片領域傳出一則消息,日本半導體矽晶圓廠Ferrotec Holdings,以296億日圓(約19.7億人民幣)出售大陸半導體矽晶圓子公司杭州中欣晶圓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60%股權。而這家公司主要生產晶片使用的矽晶圓,擁有9條8英寸生產線、2條技術成熟的12英寸生產線。這則消息讓網友們興奮不已,因為國內能夠生產12英寸的廠太少了,主要靠進品,而偏偏現在的先進位程的晶片,尤其是14nm或以下的晶片,使用的都是12寸的晶圓。
  • 從代工價格上漲看8寸晶圓的供需關係和競爭優勢
    反過來看需求端對不同尺寸晶圓線的適配性,模擬晶片和功率器件適配8英寸晶圓主要存在兩方面優勢:一是模擬晶片和功率器件需要使用包括高壓CMOS、BiCMOS和BCD在內的特種工藝技術,同時對工藝參數有較為嚴格的容差限制,8英寸晶圓已具備了成熟的特種工藝,能夠包含較多的模擬內容或支持較高電壓;二是8英寸晶圓相對於12英寸晶圓線具備明顯的成本優勢,包括剩餘折舊額較低,設備改造成本較低等。
  • 一文讀懂晶圓與矽
    晶圓是製造半導體晶片的基本材料,半導體集成電路最主要的原料是矽,因此對應的就是矽晶圓。金屬矽便屬於晶圓的上遊產品。高純度的多晶矽經過單晶矽再研磨、拋光、切片後,形成矽晶圓片。目前國內晶圓生產線以8英寸和12英寸為主。在矽晶片上可加工製作成各種電路元件結構,而成為有特定電性功能之IC產品。目前對12寸晶圓需求最強的是存儲晶片(NAND和DRAM),8寸晶圓更多的是用於汽車電子等領域。
  • 關於8英寸晶圓產能緊張的幾點不同認識
    個人觀點:本輪8英寸晶圓產能的緊張狀況,並不是今年才出現的新現象,而是早就開始了。根據SEMI報告的數據,全球8英寸晶圓產線的數量在2007年達到199條登頂,隨後就已經開始逐漸下降,到2015年時只有178條,因此相關市場早就出現過供應緊張狀態。
  • 矽晶圓報價呈現續漲走勢 國內12英寸、8英寸矽片產能現狀
    據了解,臺勝科成立於1995年,由臺塑與SUMCO合資成立,持股分別為38%、46.95%,主要生產8英寸及12英寸矽晶圓,分別佔營收比重為40%、60%,客戶群為晶圓代工廠及存儲器廠。 此外,福建晉華和武漢長江存儲雖然進度較預期慢,但受到中美貿易戰衝擊,大陸地區加快半導體發展,福建晉華和長江存儲已加速投產腳步,未來月產能約4,000~5,000片,持續朝1萬片邁進。 國內12英寸、8英寸矽片產能現狀 矽片是晶圓廠最重要的上遊原材料。可以說,上遊晶圓矽片材料受制於人,對迅速發展集成電路全產業的中國大陸來說也成為產業發展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