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學之最早起源,可以在出土的甲骨文、卜辭、鼎器、敘文之中。一再所見到的「受命於天」。由此可以證明在殷、周時代,這一種天命觀念,即已經十分深厚紮根於民間了。
孔子,即是一位十分信天命的人。他年輕的時代,僕僕風塵,奔走於列國諸侯之間,敘述他的仁義志邦之道。到最後,處處碰壁,乃使孔子深深體會到天命的實際力量。這時,孔子已經50歲了。
故此,孔子有「五十而知天命」之經句。他更由知天命,到畏天命之崇高境界。而有:「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知命始得為君子。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古聖人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豈獨丘哉。賢不賢者,才也。為不為者,人也。遇不遇者時也。」
非獨孔子,作知名之說。孟子亦多次作知命之說,孟子曰:「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莫非命也。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危牆之下。」
列子,透過了力與命的對話。是一段極為感人,與傳神的人生哲學:「彭祖智慧不及堯舜,而壽有八百。顏回才華超眾,壽只有三十有二。孔子盛德不比諸侯為差,而困於陳蔡,紂王行不夠仁人,而坐九五之尊。吳公子季扎仁厚,而未能祿仕。田恆無德,而篡齊國。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魯國權臣季氏,富逾賢王展禽。」
由此而知,世上一切的事物,都得聽從它們自己的軌跡,自己去遷化。長壽者長壽,夭折者夭折,困途者困途,顯達者顯達。富貴、窮通,皆不是可以由人,可以隨自己的意志,之所可以改變的。
世界上種種不合情理的事,又或者是反常的來的巧。都不是一己之力,所能夠解決的事。人在命運軌跡的面前,人畢竟是很渺小有限。
至於其他的名著,諸如「河圖紀命、楊雄、王充等」,都是持天命之說。河圖紀命符等經曰:「大受命,得壽,自有本數。數本多者,紀算難盡,故有壽死遲。數本少者,則算盡而早死。仁鄙在時,而不在行。利害在命,而不在智。」揚雄曰:「遇不遇,命也。非人之所為。」
王充曰:「凡人遇機緣,或遭災禍,皆由命也。有死生壽夭之命,有貴賤貧富之命。命當富貴,雖貧賤生之,猶逢福善。若命貴,雖賤地生,亦能自達。若是命賤,雖從富位而生,亦終必自取危敗。才高行厚,未必保其必富貴。智寡德薄,未可信其必貧賤。等至才智如孔丘之睿智,猶無成立之功。富貴有命祿,不在賢哲與辯慧。自王公與庶人,由聖賢與下愚,凡有首、目之類,含血之族,莫不有命。信命者,則可幽居以俟時。不須勞精、苦形,而求索之也。富貴之福,不可求致,貧賤之禍,不可苟除也。越王翳,逃入山中,至誠不願為君。而越人燻其住穴,遂不得免,強立之為君,是謂天命當然,雖逃避之,終不得離。」
「人有不教,而自善者,有教,而終不善者。天性,猶命也。凡人所稟命有二品。一曰所當觸遇值之命。二曰強弱壽夭之命。國命勝於人命。壽命勝於祿命。說命有三:一正命。二隨命。三遭命。正命謂本稟之自得吉,性然淚善。故而不假操行以求,而福自吉至。隨命,勉力操行。而吉福至。反之,縱情行欲,則兇禍自到。遭命,行善而得惡,皆非常情所推論。吉兇逢遭於常情之外,故曰遭命。」
「凡人受命,在父母施氣之時,既已得吉兇。以人的一生吉兇,其命運,當在父母交合,得受孕之初,就已經確定了的。此一說奠定了推論懷孕、受胎(命宮、胎元)日期,以論吉兇。提供了最為原始的祿命推理依據。」
「正者,稟五常之性也。隨者,隨父母之性。遭者,遭得惡物之故。月令雷霆,不戒其形容,生生不全,必有大兇,盲跛氣遭胎傷,故而受性狂桲。聲如豺狼,長大性慧,朱丹、商均之類。性命在本,而有胎教之法,非正聲不聞,非正色而不視。」
綜合王充之所論述,完全提出生年月日時,以及五行、五色。以及與有關生肖觀念,夫妻賊害等之實質命學。
東漢孫紹亦是善於天命、祿命之名人。魏書孫紹傳曰:「紹曾與百僚赴朝,東掖未開,守門候旦。紹手眾中,引吏部郎中辛雄於眾外。竊謂之曰:此中諸人,尋當死盡。唯吾與卿,獨享富貴。雄駭愕,不測所以,未幾有河陰之難。以紹善推祿命,事驗甚多,知者異之。」
晉葛洪抱樸子篇認為人之一生吉兇。早在父母交合。得妊受命之初,就已經定下。其原因定於天上值日星宿。有直接關聯,值文則文、值武則武、富貴賤夭,各有值宿,亦可兼宿。諸如:富而夭、貴而妻悍,清平而有權等。此皆屬兼宿。
張車子晉千實所著《搜神記》。即以人生之貧富,皆由天定,作出十分詳盡之說明。
劉勰梁代新論中,亦以命者,生之本也。相者,助命而成者也。命則有命,不形於形,相則有相,而形於形。有命必有相,有相必有命,同稟於天。受氣(胎)之始,相命即定,則鬼神不能改移,而聖智亦不能回也。
自後魏孫紹有推算祿命之法,陶弘景亦有三命抄略一說。那只是一些很粗略的一些原則。但以生日對星宿的一種概略推演。尚未能形成宗派之哲學體系。嗣後,歷經魏晉南北朝,悠久歲月之探討。至唐代之時,始發展成有體系之祿命法則。
唐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間),西域康巨國,來了一位李弼乾的術士,傳來了印度婆羅門法韋斯經。融合了唐代李虛中、桑道茂、僧一行等,終使命術成了上自帝王,下至販夫走卒,俱皆知聞之哲理藝術。
李虛中,唐德宗貞元年間,河北大名府人氏。字常榮,進士出身,官拜至殿中侍御史。精通五行歷算。取人之出生年、月、日可以推斷人之一生休咎。
徐子平,名居易,與麻衣道人陳圖南,俱隱居於華山。創改以年、月、日、時四柱以論命。
朱熹,在贈徐瑞叔命序中曰:「世以人生年月日時所值之支、幹納音。推知其人吉兇壽夭窮通者。其術雖若淺近,然學之者,亦往往不能造其精微。蓋天地所以生物之機,不越乎陰陽五行而已。其伸曲消息,錯綜變化,固已不可深窮,而物之所賦,賢愚貴賤之不同。特昏明厚薄,毫釐之差耳!而可易知其說哉。」
元末民初,陶宗義著《綴耕録》記載:「術士俞竹心者,居慶元,嗜酒落魄,與人寡合。順其意者,即與推算祿命,醉筆如飛,略不構思。頃刻千言,道以往之事極驗,時皆以為異人。」陶宗義在極為信命學之時代,同時產生了行善積德,可以轉變命運之觀念。
行善積德可以扭轉命運,此說最為明顯。陶宗義敘述:「元代有一位曠達,不修常則的富家子弟。由於好幾位論命者,都推算他的壽命,只有30歲。這一位富家子弟聽了以後,認為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就把家產都慷慨地救濟了貧苦之人。後來在一個風浪險惡的渡頭,救了一位正要投江自盡的丫環。一年以後,這位富家子弟,正要與二十位友人渡江,此時丫環的丈夫,要請他去家中,答謝救命之恩。富家子弟,只好暫時不上船渡江,來到丫環家中。豈知,此渡船卻沉沒於江中,二十八人俱皆溺死。」而產生積德可以救厄之說。
宋濂,是明代的開國功臣,曾經編了一本《祿命辯》。此是自唐宋以來,第一次有朝廷權臣,提筆撰寫「子平史觀」的文章,子平法始有其詳盡之歷史淵源著述。明代自此,有著大量的命學書籍著作。諸如:劉伯溫(基)《三命談》、《滴天髓》;張神峰《神峰通考》、《命理真宗》;萬育吾《三命通會》。清代則有《命理約言》、《滴天髓輯要》、無名氏《攔江網》(窮通寶鑑)、任鐵樵《滴天髓闡微》。
作者:冬北羽,職業命理師,專業批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