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從一個國家的城市夜晚燈光中了解到許多信息,如人口、經濟增長、對外投資、戰爭和經濟衰退。」
——美國國家地球物理數據中心
地球天文臺團隊負責人Elvidge
約45億年前,地球誕生;約20萬年前,人類誕生;約數千年前, 城市誕生。
城市雖是「新興事物」,但其發展規律和趨勢一直是世人探索的對象。城市出現的這數千年,從未停止過更新迭代,就以出行方式來說,從短途走路、長途馬車,到短途自行車、長途汽車,再到短途公交地鐵,長途飛機高鐵,數千年間城市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還在悄然發生著......
你以為熟悉的城市、熟悉的街道,下一次路過時,可能就已經改變了模樣。
對於外出讀書的學子,這種變化尤為明顯,曾經常去的街道或翻新蓋樓,或搭建橋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然沒有記憶中的樣子。
今天,小編帶您從一個不一樣的視角,看一看不一樣的大內江。
很多老內江人都說
內江這些年變化大
究竟有多大?
衛星影像幫我們記錄了內江的「成長史」
▲內江衛星圖
下面,從不一樣的視角出發
我們去看一看內江不常見的一面
▲1985-1988年內江衛星地圖
▲1989-1991年內江衛星地圖
▲1992-1996年內江衛星地圖
80,90年代初,內江城市還不具備規模,那時候還沒有太多高樓大廈。直到2000年後,內江的城區建設如火如荼。
▲2001-2007年內江衛星地圖
▲2007年內江衛星圖
將內江衛星地圖放大來看,沱江兩岸高樓屈指可數,那一年沒有「蘭桂大道」,也沒有「親水步道」。
內江城區住宅圍繞在西林大橋兩端,以市中區四方塊,東興區卓爾百貨為代表。
▲80年代,街心花園
▲1980年南街子路口
經歷數年的輝煌發展,內江城市脈絡逐漸明朗,從上帝視角的高空已能辨明城市發展框架。
從谷歌的衛星地圖也可以明確看到,內江「變大了」!
▲2011年內江衛星圖
▲2008-2015年內江衛星地圖
從一個新的角度,抽絲剝繭,從一個簡單的符號開始,講述這座城市的來龍去脈,或許能看出一些端倪。
城市擴張變大的過程其實有跡可循,通過觀察其他城市的衛星地圖,我們可以分析出內江的發展走向!
▲成都衛星地圖,以交通路網造就的環線城市中心發展軌跡清晰明了
▲重慶衛星地圖,橋梁貫通的城市發展軸線
▲遂寧衛星地圖,交通路網+橋梁貫通的城市發展脈絡
以成都、重慶、遂寧為例總結來看,完善的交通路網和城市橋梁,能為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要致富先修路這話一點沒錯,並且在內江這片土地上,這句話再一次成功得到了印證!
衛星地圖記錄內江城市的不斷擴展,隨著四橋、漢安大道通車,內江城區沿著交通脈絡一路向平整的東部邁進,在這裡,高樓拔地而起。
漢安大道,蘭桂大道寬敞的道路旁,內江新一批的品質住宅呈現。
▲萬達商圈
在市場化的刺激之下,人們開始追尋新潮的娛樂方式,購物,電影成為年輕人的新歡,更多的商業業態出現,成為匯集人流和財富的商圈。
▲萬達廣場衛星地圖
偌大的城市人流在萬達廣場附近匯聚,商圈附近的價值便開始水漲船高。
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之下,交通發達、人流聚集、業態豐富區域享有更多利好資源,從衛星地圖可以看到,沿著漢安大道軸線城市高樓林立。
漢安大道這條高速發展軸,讓城市版圖不斷擴張,商圈從一個變成兩個,兩個變成三個......簡單的商業綜合體已不能滿足大家需求。
慢慢的,城市發展也開始多元化起來。以經開區為例的工業產業園、四方塊為例的歷史底蘊老城中心、城南新區為例的生態新城……
內江格局愈加明朗,隨著多元的城市配套的不斷完善,精神文明的旅遊玩耍,就在這種契機下破土而生。
隨著旅行日常化、常規化,文旅已成為增強人們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產業之一,成為城市重要生活配套的一部分,這也是文旅城大多位於城市中心處的原因。
一座文化地標式的建築,
是內江文化走向世界的橋梁。
一座大城的崛起,需要一個產業的興盛,對於漢安大道東段的教育生態新城而言,這個產業就是文旅。
文旅產業可延伸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一座文旅大城的集聚效應足以帶動一城的發展。
萬達·內江文旅城
漢安湖畔組團
盛世啟幕
萬達·內江文旅城首期漢安湖畔組團盛世登場,建面約75-106㎡湖景華宅,建面約109-155㎡瞰湖洋房,暢享開闊的湖面景觀,將漢安小鎮、內江的繁華盡收眼底,這裡有優質的景觀,小鎮繁華全面的商業配套,還有閒適的生活方式。漢安湖畔,以美好書寫內江,理想生活在此開啟。
萬達•內江文旅城通過「一湖一鎮一公園」的三大主題規劃,以內江市區僅有的240畝漢安湖、體育公園、5萬㎡的西南文化旅遊樣板文化小鎮,締造產城湖三位一體的生活方式。
脫離城市單調的5+2傳統工作生活,開啟全新的8+8小時文旅休閒生活模式,讓生活成為度假,為回家再造天地。
▲戶型效果圖
▲戶型效果圖
▲戶型效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