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印痕 大美傳承
中華文明亙古綿延,一脈相承。勤勞智慧的內江人創造了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內江文化增添了獨特的魅力。
《重慶名片》之《內江非物質文化》:
每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背後,都積澱著久遠的歲月印痕,承載著內江這座城市的文化記憶。
內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眾多,涵蓋傳統技藝、傳統戲劇、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競技、傳統美術等五彩紛呈的形式,這些鮮活的文化迸發出勃勃生機,閃射出熠熠光彩,令人賞心悅目。
今天我們就從內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滄海拾貝,尋找內江非遺的美麗。
內江市有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1個、省級11個、市級40個、縣級80個,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4人、市級40人,有省級非遺生產性示範基地1個、傳習基地1個。
非遺美食
內江非遺傳統技藝類裡面美食小吃很多,蜜餞就是其中之一。
內江歷史上盛產甘蔗,製糖業十分發達,素有「甜城」的美譽。早在唐代,內江盛產的蜜餞已成為皇家貢品。
內江蜜餞製作技藝悠久,選用優質的白砂糖、水果、蔬菜為主要原料,經過十幾道工序精工細作而成。
內江蜜餞具有色澤透明、飽糖飽水、滋潤化渣、味美香甜的特點,深受百姓喜愛。
非遺傳統技藝類的美食還有麻辣鮮香、順滑爽口的王涼粉;
有外酥內軟、鹹甜化渣的椑木板板橋油炸粑;
有香氣四溢、質地脆嫩的「豐源」冬尖、香甜爽脆「周蘿蔔」醬菜;
有香脆爽口、酥而化渣的「黃老五」花生酥;
有細、白、嫩、綿的羅泉豆腐……
它們歷經百年傳承,依然綻放出奪目的光彩。
隆昌土陶、夏布
隆昌土陶製作已有600多年歷史,經20多道工序製成。土陶成品古樸典雅、不含重金屬物質、透氣性好且不浸不漏,受到茅臺、五糧液等知名酒廠青睞,成為眾多知名酒廠指定的儲酒缸。
隆昌夏布用薴麻做原材料,其生產歷史悠久,工藝精湛,經過十二道工序製作而成,具有質感好、富有彈性、瑩潔潤澤、古樸典雅、堅韌耐用等特點。
它承載了隆昌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記錄了隆昌的社會發展,是傳統手工技藝的「活化石」。隆昌夏布已走出國門,獲得世界盛譽。
資中木偶戲
傳統戲劇類的資中中型杖頭木偶戲,其生產製作工藝源於清光緒年間,2014年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資中中型杖頭木偶採用瓷泥造型,然後石膏脫型,再用草紙、牛皮紙和皮紙逐個糊貼,最後打磨化妝進行組裝。
製成的木偶身高在90公分左右,體重約1.5-2.5公斤,其形體優美逼真,輕便靈活易操作。表演時,由表演者操縱一根命杆與頭相連,操縱兩根手扦與手相連進行表演。
資中木偶戲的唱腔和劇目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變化,在原來以地方戲曲川劇為主的基礎上不斷更新。
童話故事、歷史典故、唯美舞蹈等融合了文學、音樂、美術等藝術形式於一體的木偶劇目,通過獨特而又傳統的表演技藝,為其注入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形成獨特的表演形式,現已成為老少皆宜及巴蜀地域文化中的一個藝術瑰寶。
一代又一代傳承人以無比的熱愛,奉獻出他們的青春和汗水,堅守著這塊藝術陣地,並期待著它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芒。
石坪山歌、盤破門武術
傳統音樂類的石坪山歌為省級非遺名錄,它是民間情歌,有著濃厚的鄉土風情。
音樂抒情,歌聲靈動婉轉,穿雲透霧,令人盪氣迴腸。
傳統競技類的峨眉盤破門武術,發源於資中縣羅泉鎮,有著 300年的歷史,傳承脈絡清晰,以高樁為獨特風格,是峨眉武術的代表流派之一。
內江非遺閃爍在資陽河川劇斑斕的臉譜中,跳動在王氏竹琴優美的弓弦上,舞動在「雙鳳龍」燈舞靈動的舞姿裡,粘連在黃氏吹糖人惟妙惟肖的糖人上,傳揚在威遠工筆蝴蝶畫形態萬千的蝴蝶叢中……
這些承載著內江文化源遠流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內江歷史文明的見證,也是內江人勤勞智慧的結晶。
不斷創新 展現魅力
在新的時期,內江非遺渠道不斷拓寬,傳承形式不斷創新。除了非遺美食,非遺工藝品外,非遺文藝節目、非遺文學作品、非遺電影等不斷亮相。很多節目走出內江,走上更高的舞臺,成為展現內江文化魅力的窗口。
內江這座有歷史的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其獨特的人文遺韻。讓我們與非遺傳承人一道,堅守著民間文化陣地,留住歲月沉澱下的文明印痕,讓它們永遠煥發熠熠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