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大哥大到後來的以諾基亞為代表的功能機,人們對手機的追求是從大變小,而且隨著集成電路的發展,手機開始做的越來越小,而成本也相對降低。大哥大需要隨時手持或者別在腰上,其昂貴的價值,導致大哥大在那個時代算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一直發展到諾基亞可以揣到口袋裡,且隨著價格的降低,人們開始消費手機,開始進入無線通訊時代。
然而彩色之後的發展是向觸屏、智能時代的進步。這個時代的代表還是諾基亞的塞班系統系列智慧型手機,同時支持移動數據,讓人們迅速的進入了網際網路時代。而價格更是親民,在當時的一臺塞班智慧型手機售價大概一千上下。智慧型手機不管是在功能性上還是觸屏的操控性上以及促進網際網路的發展方面,都足以吸引用戶去升級消費。
然而2010年前後,塞班到Android和iOS的轉型速度迅速,一方面是觸屏從電阻屏到電容屏的發展;另一方面是更多的APP支持,可玩度更高。不再僅限於日常使用的工具,而是可以玩各類遊戲,下載到自己喜歡的各類程序。兩方面大大提升了用戶的使用體驗,極大的促使了消費者更換手機的欲望
用過初期的Android用戶肯定都清楚,當時的Android系統放在今天簡直是卡出人生新高度。不過在Google的加持以及各大手機廠商的優化下,Android4.x時已經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但是其文件碎片化和流氓軟體的問題一直延續。後來的消費升級驅動力主要是系統流暢,人們已經無法忍受卡頓,開始對掌上體驗有了要求。
從流暢的系統體驗發展到現在,促使消費者們消費的催化劑又回到了個性化。無論是外觀、製作材料還是系統、手機功能,都是為了迎合消費者個性化消費。
大多數消費者更換手機要麼為了更多的功能,要麼就是體驗,那個時候手機的更換周期基本為兩三年。而結合直到現在狀況來看,用戶更換手機的頻率要高出了從前的周期,身邊的朋友很多一年一換甚至一年幾換,也有部分用戶兩年甚至三年一換,其中大多為iPhone用戶,我想這也是這幾年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人民消費升級的一個體現。
從目前的狀況來看,對比之前的消費周期,手機成為快消品算是一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