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是世界上最常被人經手的東西之一,從小爸爸媽媽就一再叮囑說錢很髒,錢上攜帶了各種致病細菌,摸完錢一定要好好洗手。
這個問題不僅困擾著中國的家長,其實也令全世界人民十分頭疼。對於這個可恨的問題,有一群科學家自告奮勇,他們不僅沒有著眼紙幣上到底有多少種細菌,也沒有教大家怎樣保護健康,更沒有研究怎樣改進現狀,而是「對『錢』不對事」,直接揪出了哪個國家的錢最髒,最容易傳播危險的細菌,倒要看看是哪個這麼囂張。
科學家特意準備了鈔票西裝上臺領獎,十分應景
2012年,哈比普·蓋迪克(Habip Gedik)等人在Canisius Wilhelmina醫院的醫學微生物研究室開始了這項偉大的實驗。他們想要確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抗萬古黴素腸球菌(VRE)這幾種總給人惹來麻煩的細菌在各國紙幣上的存活狀況,以及摸到這些紙幣的人被傳播細菌的情況。
在第一部分實驗中,他們將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抗萬古黴素腸球菌(VRE)和產超廣譜β-內醯胺酶(ESBL)大腸桿菌菌落置於裝有5mL胰蛋白酶大豆肉湯的培養管中,並在35℃下培養了24小時。
然後,通過把每個培養管中的100μl塗在事先被紫外線滅過菌的紙幣的不同區域,科學家將8組稀釋物接種在了紙幣上。作為對照,他們將100μl的所有稀釋物接種在了哥倫比亞瓊脂上。在35℃溫育24小時後,科學家們給所有菌落形成單位計數,並計算紙幣的細菌數。
大腸桿菌生長的菌落(並不是這次實驗的)
對於實驗的第二部分,他們將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SSA)和產非超廣譜β-內醯胺酶大腸桿菌放入5mL胰蛋白酶大豆肉湯中,並在35℃下培養24小時。然後將MSSA的接種體分別塗抹在美元和羅馬尼亞列伊紙幣的一側,兩者事先均已通過紫外線滅菌。大腸桿菌以同樣的方式被塗抹在歐元和羅馬尼亞列伊紙幣上。
在紙幣乾燥30分鐘後,科學家給三個人的手用酒精消毒,並用無菌0.9%鹽水洗滌,然後讓他們分別接觸摩擦紙幣30秒。動作完成後,科學家把他們的指尖直接放在5%羊血瓊脂平板上進行取樣,並在24小時的培養期後給每個人建立半定量菌落計數。
歐元、美元、加拿大元、克羅埃西亞庫納、羅馬尼亞列伊、摩洛哥迪拉姆和印度盧比紙幣被納入了研究的第一部分。
結果發現,羅馬尼亞列伊一枝獨秀,不負眾望,生長了所有多重耐藥病原體——MRSA,VRE和產超廣譜β-內醯胺酶的大腸桿菌。其他的則略遜一籌,加拿大元和美元只生長了MRSA; 歐元僅繁育出了產超廣譜β-內醯胺酶的大腸桿菌;印度盧比只有VRE。最厲害的是,克羅埃西亞庫納竟然沒有生長三種微生物中的任何一種。
請注意克羅埃西亞庫納的一行「」和它下面羅馬尼亞列伊的一行「+++」。
研究的第二部分,即傳播實驗,基於第一部分的結果得出了結論。結果表明,在接觸了受汙染的歐元紙幣後,三位受試者中均未表現出傳播的跡象。而羅馬尼亞列伊和美元的細菌傳播被成功觀察到,且在與羅馬尼亞列伊接觸後,菌落形成單位的數量更高。
注意最後兩行,羅馬尼亞列伊的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三位受試者的結果都是「++」
鈔票紙通常由棉纖維製成,這種材料能讓紙張更有強度、耐用性和獨特的手感。有時,棉花也與亞麻、蕉麻或其他紡織纖維混合在一起製成紙幣。此外,與大多數印刷和書寫紙不同,鈔票紙中注入聚了乙烯醇或明膠以增強強度。現在,也有聚合物(或塑料)鈔票被開發出來,目的是提高其耐久性,並通過安全特徵防止偽造,比如極難複製的光學可變裝置。羅馬尼亞、以色列、馬來西亞和其他一些國家就採用了這種含聚合物的鈔票。因此,很有可能紙幣的材質也是影響其細菌存活的因素。
羅馬尼亞列伊
總得來說,羅馬尼亞列伊上細菌的存活率最高,在乾燥3小時和6小時後均生長了所有這三種微生物。不僅如此,羅馬尼亞列伊是唯一在乾燥了一天之後還能生長VRE的紙幣。這在理論上有可能導致羅馬尼亞社區內的微生物傳播。
克羅埃西亞庫納
相比之下,美元和加拿大元顯示出了顯著和長期的MRSA攜帶,因此,這些鈔票在社區內的使用可能導致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傳播。而最令人意外的是,克羅埃西亞庫納不會使任何所測試的多重耐藥微生物生長,著實令人十分安心了。
很不幸,本次實驗中並未涉及到人民幣,但幸運的是我們現在都用行動支付了,我大概已經有2年沒有使用過紙幣了。所以不管人民幣上有多少細菌,跟我又有什麼關係呢?並且我國已經先一步開始研發數字貨幣了,這是真的要徹底跟紙幣說再見了。
內容轉自微信公眾號——化浪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