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6 00:00:00 來源:來源:全球紡織網 作者:中國產經新聞
全球紡織網11月6日訊 蠶兒緣何到死不吐絲
34米長,2米寬,平均厚度10釐米,數萬隻蠶兒和桑葉梗鋪就一條肉毯,蕭瑟秋風吹來動物蛋白變質後的腐臭味。比奶農傾倒牛奶更讓人揪心的是,蠶農被迫拋棄一條條鮮活的小生命。10月30日,記者在江蘇省東臺市新街鎮豐橋村看到了這觸目驚心的一幕。
秋蠶到死不吐絲
許多人都知道「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一名句。正常情況下,蠶兒只有把絲全部吐盡,才會結繭成蛹。但是,今年晚秋,在江蘇省東臺市、海安縣、如皋縣和大豐縣,部分蠶農飼養的晚秋蠶卻到死也不吐絲。
本該「絲方盡」的蠶兒,為什麼到死也不吐絲?農業推廣研究員丁志用告訴記者:「蠶兒的生命非常脆弱,對生存環境非常敏感,要吐絲的時候,一旦環境發生變化,刺激它的中樞神經,它就不會吐絲,直到死亡。以東臺市為中心的這片區域,是江蘇省的優質桑蠶和絲綢重要生產基地。在這裡,不論是政府官員還是普通桑農都懂得這個道理。」
在海安縣角斜鎮湯灶村,村民王達(化名)告訴記者:「這次受害是從角斜鎮開始的,由於全村只有兩戶人家養蠶,表面看來經濟損失並不太大,但我們離汙染源最近,我們身體受到的傷害短時間內顯現不出來,健康難道不比金錢更重要嗎?」
王大哥告訴記者,導致他們受害的「罪魁禍首」是角斜農藥廠。在受害最嚴重的東臺市新街鎮周洋村,村黨總支書記吳敏紳給這次汙染事件算了一筆帳:「角斜農藥廠生產13年,發生汙染事故19次,這次僅我們一個村,損失就有70萬元,整個東臺市受影響的鄉鎮和農場有7個,村莊120多個,涉及農戶2萬家,經濟損失近4000萬元。」
在海安縣、東臺市採訪期間,記者走訪了角斜鎮湯灶村、唐洋鎮萬紅村、十裡村,新街鎮邱墩村、豐橋村、周洋村等,都可以看到蠶兒的屍體和空蕩蕩的養蠶房。
誰該為汙染負責
記者從與角斜農藥廠打了多年賠償交道的王達手裡拿到一份10月24日出具的《江蘇省蠶種質量事故技術鑑定意見表》。鑑定意見一欄裡寫道:「專家組認為,東臺市新街鎮晚秋絲蠶生產發生嚴重不結蠶繭,主要是由環境化學因子引起的亞急性中毒所致,與所用蠶種質量及氟化物汙染、蠶病危害無關。」
11月2日,記者來到海安縣環保局,辦公室副主任徐小剛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記者從徐小剛口中得知,角斜農藥廠在10月21日以前就開工了。而海安縣政府曾多次下發了多個文件要求春、秋蠶生產期間,相關企業一律停止生產。
記者提出查閱相關環境評價等審批文件。徐副主任先後以涉及企業商業秘密和要縣政府批准為由拒絕了記者的要求。
離開海安縣環保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和身份的人士向記者透露:省政府的調查人員到角斜農藥廠時,該廠承認10月21日生產時,管道發生洩漏。稍有點企業生產常識的人都知道,要檢修管道洩露故障,就得排空反應釜,這樣就會加大有毒氣體的排放量。角斜農藥廠那幾天就在生產「殺蟲丹」,這是對蠶兒極具殺傷力的農藥。而根據氣象部門資料:21、22日都有偏南風,受害最嚴重正是農藥廠下風口的那些村莊。
11月3日,記者來到東臺市環保局,辦公室趙主任接待記者,並稱「正在調查……分管監察的領導開會」,「省政府調查組開始調查了,你等最後結論吧。」
無形的損失更沉重
記者就此事採訪了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絲綢協會副會長、高級農藝師盧克松。盧克松說:「這是一起在全國範圍較為嚴重的蠶桑業汙染事故。各級政府,尤其是環保部門應該真正地負起責任來,蠶農多是農村中的老人和婦女,是弱勢群體中的『弱勢』。在桑地裡勞動的時候,他們只能跪著,半夜起來還要給蠶兒餵食,這種辛苦是常人難以承受的。今天汙染了蠶,不治理,明天就可能汙染人。處理好這些事,就是最好的民生工程。」
「國家批准了江蘇省的沿海發展規劃,南通和鹽城如果不把環境治理好,肯定要影響投資,影響發展的。如果真是這樣,損失又何止是這4000萬元啊。」盧克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