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嬰兒徐寶寶在南京市兒童醫院死亡,值班醫生的失職被家屬認為是主要原因。之後的幾天裡,「徐寶寶事件」影響力擴大,成為公共事件,兩次調查,結論相反,最終家屬要求得到支持,該事件也成為繼「躲貓貓事件」、「釣魚執法」後第三件引入「第三方調查」的公共事件。
南都周刊記者·單崇山 南京報導
帖子從被刪到置頂
2009年11月5日,一條帖子被發在南京西祠胡同社區「零距離」版,帖中稱由於值班醫生沒有盡責,患右眼眶蜂窩組織炎的嬰兒徐寶寶在入住南京市兒童醫院十幾個小時後即死亡。
做了七年版主的周桂華看完全文後,認為此事難以證實,也沒有醫院方面的回覆,按照「零距離」版的慣例將其刪除。他沒有想到,幾天後,帖子敘述的內容就成了南京最受關注的公共事件。
版主的刪帖並沒擋住「徐寶寶事件」在論壇裡的發酵,「幾個ID還在積極地發帖,並轉貼到其他版,網友跟帖也積極,我上網的時候看到就會刪掉,但並沒有特別針對這個帖。」周桂華說,作為版主,他每天都要閱讀大量新帖,並刪除其中的一部分,但圍繞徐寶寶事件的發帖量與跟帖數與日俱增,讓他逐漸重視起這件事來,「我們和媒體差不多,一般沒有確證的事不亂發,但這件事越來越火,有些不尋常。」
從第一篇開始,關於「徐寶寶」的帖子一直都在刪除之列,直到11月7日,南京市兒童醫院醫務處作出了答覆,對患兒徐寶寶在醫院住院期間的情況和去世後與家屬的溝通過程作了簡要介紹,但對帖子中最能挑動網民神經的「患兒母親向醫生下跪」、「值班醫生上網玩遊戲、睡覺,拒絕到病房查看」等細節沒有回應,但表示「正積極調查,希望找出原因」。
周桂華此後就從刪帖者變為了頂置者,「徐寶寶事件」在網絡上的影響被進一步放大。但此時,南京當地媒體並未對此事進行報導,「一般遇到醫療糾紛媒體也不方便報,因為記者很難把是非搞清楚,家屬是聯繫了南京各大媒體沒有結果後才到論壇發帖的。」周桂華說。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第12版用了近兩千字的篇幅刊發了關於「徐寶寶事件」的報導,南京市兒童醫院的說法與之前相同。
中央媒體的介入和醫院的不認帳,又一次讓網絡民意沸騰,連對此事不做報導的南京眾媒體,也成了指責對象。
副院長「中氣十足」
11月10日下午5點,江蘇省和南京市衛生主管部門舉行了緊急新聞發布會,雖然對當事醫生作了停職處理,南京市兒童醫院副院長黃松明還是指出:「網絡上對當班醫護人員的很多指責與事實不符,不存在當班醫生玩遊戲、偷菜、發牢騷等,更不存在患兒家屬在對患兒實施搶救前跪求醫生的情況。」
江蘇人民廣播電臺南京記者站站長朱榮康參加了這次發布會,「這個結果很意外,甚至在場的記者都很氣憤,我回來後也是帶著情緒發稿。」他在當天的新聞稿裡寫道:「黃松明中氣十足地說,解決醫患糾紛的途徑有四條,這就是雙方協商、行政部門調解、法院民事訴訟和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這四條可由患兒家屬任意選擇。」
「『中氣十足』是我故意加的,還有一些別的副詞。」朱榮康說。
發布會還沒結束,網上更大的質疑聲就已經響起,11月11日一早上攤的報紙也表達了對醫院說法的質疑。
「沒有這個發布會,可能大家還不會這樣,發布會反而激化了矛盾。」朱榮康說。
動用保密部門的特殊軟體
11日上午10時多,朱榮康和周桂華先後接到了衛生局打來的電話,他們被通知馬上趕到衛生局開會,新一輪的調查隨即展開。
「衛生局的人告訴我,他們需要一名網民代表,市文明辦的工作人員推薦了我,我馬上同意了。」作為南京影響力最大的網絡論壇的版主,周桂華與文明辦打過不少交道。
而身為省人民廣播電臺南京記者站站長的朱榮康,則很自然地作為媒體代表加入調查組。最初調查組有十名成員,包括《人民日報》記者申琳、《現代快報》記者卜言科、兩名醫生、南京市衛生局一名工作人員、兩名調解員,還有一名來自衛生局信息中心的電腦專家,由衛生局紀委書記丁海洋任組長。鼓樓醫院的一位醫生在會上提出要迴避,因為南京市兒童醫院隸屬鼓樓醫療集團,於是就換了另一名醫生。
此後,《揚子晚報》記者劉大穎、新華社江蘇分社記者朱旭東以及衛生局其他人員也加入調查組,成員達到14名。他們在市衛生局附近的高樓門飯店開了幾間房作為辦公室,並拿到了統一的筆記本。
第一次調查結果公布18個小時之後,第二次調查開始了,並通過發布會告知了媒體,「但調查組的人員組成沒有公布,這也是出於保證公正性的考慮。」朱榮康說。
「我們進行了分工,我和電腦專家以及另外兩名成員的任務是查電腦和監控錄像,醫生從醫學角度分析責任,丁海洋帶著幾名記者與所有33名當事人一個個談話。」周桂華說。
11日下午,他們來到兒童醫院調取徐寶寶所在樓層的四臺監控器在事發當晚的所有錄像,並通過醫院拿到了被家屬和網民指責的值班醫生毛曉事發當晚使用的筆記本電腦。
「過程都很順利,醫院方面很配合。」周桂華說,「我們回到賓館就開始看,我和電腦專家開始檢查電腦,另兩位看錄像。」
為了防止毛曉事後刪除電腦上網記錄,他們還使用了國家保密部門開發的數據恢復軟體對硬碟數據做了恢復,這個過程就用了5個多小時。而檢查監控錄像的工作則更耗時,也更枯燥,「錄像是沒有聲音的,也不能快進,他們倆一個看,另一個在一旁記錄。」周桂華說。
紀委書記坐鎮盤問
與此同時,賓館會議室裡,丁海洋、朱榮康和劉大穎等人正與徐寶寶父母以及入院後接觸的每名醫護人員一一談話。
「事前已經要求醫院,把所有當事人都叫來,等在門口。」劉大穎說,「當時氣氛挺緊張,對面坐著的是衛生局紀委書記,他們基本都能如實回答問題。」
談話對象從徐寶寶入院時的接診醫生開始,這名醫生在對患兒進行診斷後,認為病情嚴重,並在病歷上寫下要眼科醫生與內科醫生進行會診,但會診並沒有進行,第二天他上班時,徐寶寶已經死亡。在與調查組的談話中,這位老醫生還表示不相信徐寶寶會死在南京兒童醫院——這是一家三甲醫院,也是蘇中南地區最好的專科兒童醫院,附近地區,包括安徽的疑難危重患兒很多會來這裡治療。
最讓劉大穎印象深刻的是,耳鼻喉科值班醫生李旭聽到外面有家屬喊醫生後,起身開門看了看,發現不是自己科室的,就關上門繼續睡覺了。
12日零點,在與大部分醫護人員談完之後,丁海洋把毛曉叫進了會議室。「一共談了兩個多小時,經過多次詢問,毛曉才承認自己當晚確實在網上玩過兩盤圍棋,但沒有玩偷菜。」劉大穎說。
「丁海洋之前曾在市紀委工作,問話技巧很高,如果我來問,他不承認我就沒辦法了,但丁海洋很會掌握節奏,先嚴肅地告訴毛曉他說的所有話都是要負責的,然後就開始問那晚的各種問題,談得很細,當對方說著說著,他就突然發問,毛曉的心理防線很快就被攻破了。他承認的時候,額頭上都冒汗了。」朱榮康認為丁海洋的技巧是整個談話過程能比較順利進行的關鍵。
而此時,西祠胡同的網民正在猜測和質疑調查組成員的身份,由於出席了發布會,朱榮康首當其衝。他曾在《科學社會主義雜誌》上發表過一篇介紹南京醫療改革的文章,一同署名的另兩位作者都是衛生局官員,有網友將這篇文章貼出,並質疑朱榮康會偏袒衛生部門,進而影響調查的公正性。
11月12日凌晨六點前,所有調查已經基本結束,各小組的結果也相互吻合。周桂華在毛曉的電腦上找到了QQ遊戲的登錄記錄,監控錄像也明確顯示患兒母親的確曾三次向醫生下跪,時間分別在4日清晨5時59分40秒、6時03分和6時06分。
醫院方面給出的第一次調查結論被推翻。
「第二天上午,我電話都被打瘋了,這才知道自己已經被網民人肉過了,不過不擔心,結果已經有了。」朱榮康說。
11月12日下午4時,衛生局第三次召開新聞發布會,肯定患兒家屬反映的情況基本屬實,毛曉被吊銷行醫資格證,南京兒童醫院院長、黨委書記受到行政和黨內處分,其他有責任的醫護人員也分別受到處分。
一天後,徐寶寶的父母拿到了醫院的賠償金51萬元,並放棄了屍檢要求,事件至此蓋棺定論。
第三方調查由官方主導
在對「徐寶寶事件」的第二次調查開始後,就有媒體引用了「第三方調查」的概念。
「徐寶寶事件」被和雲南「躲貓貓事件」、上海「釣魚執法事件」歸為一類,成為中國第三例啟動「第三方調查組」介入調查的公共事件。
三起事件都是事發後被網民和媒體高度關注,進而上升為公共事件,政府部門的首次調查遭到廣泛質疑,並使事件影響再次擴大。在輿論壓力下,政府相關部門成立由社會各界人士組成的聯合調查組,進行第二次調查,結果是推翻初次調查的結論,並據此對責任人進行處理。
實際上,所謂「第三方調查」,仍是在政府部門主導下進行,「躲貓貓事件」的主導方是雲南省宣傳部門,「釣魚執法事件」是上海浦東區政府,此次「徐寶寶事件」,則是南京市衛生局。
衛生局的轉變和決策之所以這麼快,朱榮康認為局長陳天明起了關鍵作用,「他幹事比較果斷。」也有議論認為是受到了市政府的壓力,不過當時南京市委書記正在北京,代市長也在臺灣考察。
「第三方調查」的合法性和操作中各項工作的推進,全仰賴背後的政府部門支持,調查結論也須得到政府確認。
某種程度上說,這只是政府為平息眾怒、緩解輿論壓力的對策。
「需要確認的事實很簡單,家屬有沒有下跪,醫生有沒有玩遊戲,有沒有拒絕家屬,這些誰都能看明白,如果病人死在手術臺上,我們這些人恐怕就很難搞明白是誰的責任了。」周桂華說。如此簡單的調查,只需要調查人員認真負責便可完成,請來「第三方」,背後包含的邏輯是輿論對官方的不信任。
「其實公眾要的不一定是第三方調查,而是可以被信賴的,被置於監督之下的調查。」朱榮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