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市開陽縣龍崗鎮大鴨村,東靠水塘村,緊臨龍崗鎮。
鳥瞰大鴨村
居山之高,迎日之下,臨淵之絕,聽風之輕,氣溫在12度到15度之間的大鴨村,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森林覆蓋率達58.5%,主要森林資源為松樹、杉樹。土壤大多為黃土。
大鴨村自然環境
地勢較為平緩的大鴨村境內,稻田阡陌與民居相間,日煙人氣與四周環境渾然而合,人與自然已經成為一體。
大鴨村村貌
2001年,主播村、谷壩村、大鴨村合併為大鴨村,全村國土面積為25.5平方公裡,下轄19個村民組,共4600人。民族主要為漢族、布依族、苗族,漢族佔人口總數58%,布依族佔40%,苗族佔2%。主要姓氏為王、陳兩姓。
大鴨村耕地面積為13000畝,糧食作物,玉米910畝,年產量250000公斤,年產值40萬元。水稻7980畝,年產量1000000公斤,年產值200萬元。大鴨村種植的烤菸和辣椒,總銷量近2500萬元。辣椒則是以公司加農戶的形式規模種植,由進駐村內的開陽縣農夫綠地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承頭,種植5000餘畝,年產值352萬元。且利用地膜種植法,提高辣椒產量與質量。種植業的發展,給大鴨村經濟發展帶來了不菲的收入,現全村人均年收入為12000元。在不斷豐富產業結構的同時,大鴨村委對未來的發展制定了規劃。
大鴨村辣椒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大鴨村要打造一個新型農村形象,不僅在經濟上謀求更大的發展,更要在和諧、安康的社會環境與完善的基礎設施上更加完善。
在醫療上,大鴨村建有配備3名專業醫生的醫務室,醫務室藥品齊全,醫生技法精湛,為全村人的生活健康提供了基礎保障,解決了日常的醫療需求。大鴨村配備有1所圖書室,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大鴨村還建有1所老年活動中心,根據實際情況,大鴨村會組織老年人在活動中心開展各式活動,擴展了大鴨村老年人的生活樂趣。本著對於健康生活的要求,大鴨村建設有能夠滿足日常身體鍛鍊所用的健身設施。道路,作為新農村基礎設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鴨村現有道路路面條件較好,除卻通戶通組路外,大鴨村還有一條紫江大道比鄰,銀百高速貫村而過。
大鴨村水源豐富,土地較為肥沃,種植業較多。大鴨村大力發展種養殖業,結合本村所有自然生態資源,在傳統經濟模式上大刀闊斧,開鑿出一條大生態、大旅遊的發展道路;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新型發展模式中,大鴨村正以一個新形象迎風展翅。
大鴨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還較為完好地保存了民族文化。生命的久遠,讓大鴨村人對於古樹有著神秘感和崇敬感,這種來源於對時間的神秘、生命的崇敬感,形成了對古樹的祭祀和祈禱等信仰活動。無論是路邊的古銀杏樹,還是山頂的古樹,也在祭祀和祈禱活動範圍,成為了大鴨村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樹
典型的吞口屋,榫卯木質結構,是大鴨村布依族村傳統建築的兩大特徵。分為上下兩層的吞口屋,因正中間堂屋外牆壁內縮形成凹狀而得名。吞口屋為防潮和穩固,不能直接建在土地上,要用壘砌平整的石基將房屋與土地隔開。在整個吞口屋的建造過程中,講究頗多,例如臺階要遵循人走單數。而整個建造時間需要花去兩個月之久。
上下兩層的吞口屋
手工藝,大鴨村人從來不缺少。十月間,稻穀收割,禾稈通過晾曬去掉水分,可以用來編制草鞋。草鞋耐穿,製作材料廉價,手工簡單,在以前成為人們日常穿戴的首選。手工藝是草鞋編制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伴隨著編織的所有過程。而工藝的傳承,歸根結底,是大鴨村人的勤勞能幹。
編草鞋和刺繡
布依族刺繡
刺繡,是大鴨村手工藝的另一項體現,在紡布的基礎上,針線的互相配合,構成富有寓意的圖案。美觀,大方,是刺繡的整體體現。最終,刺繡會應用在布依族的傳統衣飾上,圖案豐富,技法精湛,顏色多樣,是布依族傳統服飾的特點。
對襟上衣,以深藍色為主的男士服飾,除了傳統的布扣,在衣領、對襟口、衣袖上有3釐米寬的白色寬邊,寬邊內繡藍色菱形線條。同時在深藍色的長褲上,也多有3釐米白邊,白邊內同樣有菱形線條。斜襟為主,顏色多變的女子服飾,圖案多鳥獸花紋,有吉祥寓意。斜襟上衣外,女士服飾還有與上衣顏色一致的圍腰。在腰後的系帶顏色鮮豔,與衣裳顏色搭配。頭飾,作為服飾的搭配物之一,大鴨村的傳統頭飾,盤發,以黑色絲線纏繞,形狀典雅。
男子服飾
女子服飾
上好的糯米,香甜軟糯,浸泡後用蒸桶在火塘上長時間的蒸透,完全揮發出它的香氣,趁熱將蒸好的糯米飯倒入粑槽中,經過大力的捶打,使飯粒軟化完全融合在一起,就可以捏制餈粑了。大鴨村人在餈粑完成後,蜂擁而上,一嘗為快。
打餈粑
無論是刺繡、打餈粑,雖然活動場所和活動在不斷變化,但大鴨村布依族山歌一直迴蕩在其中。山歌與手工藝一樣,貫穿在大鴨村人的生活中。
抬眼,耳聞,入目可見,大鴨村人布依族人揚聲而唱。
在結婚這種大好日子中,坐夜宴,是大鴨村布依族必不可少的一個活動。坐夜宴,顧名思義,自女子過門的那一刻,男女雙方親戚好友圍坐在花桌旁,開始一夜不眠的歌唱。花桌上的宴,由各類雕花食物與鮮花規律擺放,它將伴隨一夜的坐夜。
編輯整理:王韻茹
來源:中國民族文化資源庫
(責編:李心怡(實習生)、連品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