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就說遠了,言歸正傳,範公子還是跟大家一起來聊聊「薛丁格的貓」吧。
在二十世紀初期,世界物理學派的三大中心分別在:英國的劍橋與曼切斯特、丹麥的哥本哈根和德國的哥廷根。
1935年,薛丁格為了反駁哥本哈根學派對量子力學的解釋——微觀粒子在觀測前處於疊加態。
於是就做了一個著名思想實驗——在這個試驗裡,貓即是死的又是活的。
他假定把一隻貓放進一個不透明的盒子裡,盒子裡有放射性原子核和裝有毒氣體的實驗裝置,放射性原子核在一小時內,有50%的可能發生「衰變」,釋放出來的粒子就會觸動有毒氣體裝置,裝置上方的錘子就會落下,砸碎毒氣瓶,釋放出有毒氣體,貓就必死無疑。
同時也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不會「衰變」,那麼貓就會活下來。
根據量子力學,在未進行觀察時,這個原子核處於已衰變和未衰變的疊加態,即貓也處於死了和還活著的疊加態。
這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是嚴重相違背的,貓要麼死,要麼活,怎麼可能處於又死又活的疊加狀態?
這個實驗後,薛丁格也諷刺哥本哈根學派說:「按照你們量子力學的解釋,箱中之貓處於既死了又活著的疊加狀態——要等打開箱子看貓一眼才決定其生死。」
換句話也就是說,當我們不去觀察時,月亮是不存在的;但只要我們一回頭,月亮又高懸空中。
這聽起來有很強烈的主觀唯心主義的色彩,會讓你想起哲學家貝克萊的那句「存在就是被感知」。
換在哥本哈根學派這裡,稍加改變大意那就是:「存在就是被測量」,測量即是理,測量外無理。
就這樣,薛丁格的這隻貓絞碎了哥本哈根學派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為「正統」、「標準」的詮釋。